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逆勢往傳統裡鑽 林炳存:人性才是攝影根本

台灣首席攝影師 中港台韓大明星指名掌鏡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蕭玉品
user

蕭玉品

2017-11-30

瀏覽數 23,250+

逆勢往傳統裡鑽 林炳存:人性才是攝影根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7 / 12月號雜誌 繼承者們的考驗

透過林炳存的鏡頭,我們認識了崔苔菁、劉嘉玲、林志玲、全智賢等無數大明星。身為台灣首席攝影師的他,難得暢談攝影之路的點滴與對未來的想像。

來到位於台北內湖幽僻小巷的ABOOK Studio,打開以玻璃、鑄鐵打造而成的厚重大門,隨即被不一般的磁場震懾。

三面牆盡是兩岸三地與韓國一線明星的照片:林青霞、崔苔菁、劉嘉玲、張惠妹、成龍、林志玲、全智賢、宋慧喬……。舉凡你認識的大牌藝人都在這裡。

這些照片都由被封為台灣首席攝影師的林炳存所拍,猶如他的人生跑馬燈,帶領訪客進入其悠長的攝影歲月。

今年55歲的林炳存,這天穿著一身及膝短褲、白色T恤,黑色厚重鏡框下,閃爍著一雙深邃眼神。不善口語表達的他娓娓訴說30幾年的攝影人生。

非攝影科班出生的他,卻成為兩岸一線藝人御用攝影師,是偶然也是必然。

林炳存生於彰化鹿港,排行老么,從小備受寵愛。三位哥哥合伙開印刷廠,他沒事就往廠裡跑,學會印刷、色彩學知識。後來受愛拍照的三哥影響,不知不覺也玩起相機。初中時,拿到大姊送的Nikon相機,就這樣跟攝影結下不解之緣。

崔苔菁賞識 變專任攝影師

暑假期間,他到攝影公司實習,甚至花錢上攝影課。每天在暗房洗照片、修底片,默默扎根。畢業後服役,為他推開攝影之路的第一扇窗。別人當兵要穿軍服操練,他在軍報社當憲兵,下部隊就穿便服、拿相機,跟著司令到處視察拍照。後來國防部所屬的《青年日報》,找他幫忙拍影劇新聞,因而結識當時當紅演員陳凱倫。

這個因緣帶給他退伍後的第一份工作。剛好陳凱倫的太太是《仕女雜誌》創辦人,他上班後,負責的第一個封面就是民歌手蔡琴。「我好高興,那時候可以拍封面,就要偷笑了,」林炳存至今仍心存感激。

但別人羨慕的朝九晚五生活,對他卻是種束縛。從小換過好幾所學校的他,自由慣了,「我父母很開明,只要不學壞,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猜想可能父母要顧七個孩子太累了,只好任由他發展。

自我放飛後,林炳存創業開攝影公司,意外迎來生命中的貴人。在造型大師梅林引薦下,他開始跟林青霞、崔苔菁合作。

當崔苔菁第一次踏入他的攝影棚,一度動怒,「我進攝影棚,你還在打電動,我是大牌耶,其他攝影師早就準備好了」。林炳存楞了一下說:「崔姐,我沒看到妳完整的妝容,不知道怎麼打燈啦?」她想想,好像也不無道理。

經過多次合作,彼此竟然成為好友。崔苔菁不管拍照與否,每月固定給他一筆費用,林炳存幾乎成為她的專任攝影師。

有固定收入後,他大膽投資攝影棚,透過口碑相傳,幾乎一線藝人都成為他鏡頭下的模特兒,而讓林炳存印象最深刻的是劉嘉玲。

年紀輕輕就跟香港大明星合作,羨煞不少人,但拍了兩小時卻抓不到感覺,「劉嘉玲很慢熱、很慢熟,當時彼此都很乾,後來才慢慢打開,」林炳存事後回想。

為克服與陌生人首次合作的尷尬,他開始研究星座。拍照時,會先詢問藝人的星座,藉此快速掌握藝人性情;當他發現藝人為配合客戶要求,拍得很不耐煩時,會緩和氣氛:「沒事,客戶要的先拍好,之後再拍我們想要拍的。」最後客戶幾乎都會選林炳存的照片,並非原先設定好的畫面。

要讓客戶、藝人都滿意,可是台下十年功。由於一般人僅能維持3、4小時的最佳狀態,之後表情就會僵硬。他透過練習、察言觀色,在喀喀的相機聲中,快狠準補捉瞬間神情,留下一張張令客戶滿意的作品。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例如他首次拍韓國明星全智賢時,她的經紀人很擔心趕不及晚上6點的班機,強調5點前一定要離開。林炳存說:放心,4點就可拍完。沒想到,當他拍好第一個畫面時,經紀人反而說不用拍那麼快啦。

他的作品不僅獲全智賢喜愛。事隔幾年,她的經紀人還不忘詢問林炳存:要不要到韓國開公司,全智賢的案子都交給你拍。

出道至今,他拍過的藝人無法計算,從林青霞、崔苔菁跨越至畢書盡、李玉璽等新生代。「林炳存是男女、大小通吃,」一位同業如此形容他。

去年9月初,藝人舒淇和馮德倫臨時決定在捷克拍婚紗照時,同樣指名林炳存掌鏡。舒淇還對他說,「你若實在走不開,我就自己拍,再將照片傳回台灣給你修圖。」

他能贏得兩岸三地藝人的信任,絕非浪得虛名。

林炳存從小就是家中的開心果與和事佬。每當父母吵架時,哥哥姊姊就將他往前推,他會適時轉移話題:媽媽你不是說要帶我們出去玩?現在就去吧!三兩句話化解一家子的尷尬。

想讓林炳存發脾氣有點難。他從不罵員工、不跟藝人吵架。結婚後,面對太太發脾氣時,他堅持不回嘴,就吵不下去了。

這也與崔苔菁早期曾對他說過的話有關:「攝影師要把自己當成醫生,每個來看病的人,都要讓他開開心心走出你的門,不能分大小。」

隨著年紀漸長,他體悟這番話的道理,成為座右銘。所以他與人維持友好關係,學生名滿天下,傳承至第四代。有些已是知名導演,得過中國最佳導演獎,有人是金鐘獎剪接師,這是他這輩子最值得的事。林炳存說,「他們來這邊不只學技術,而是學做人的態度,這才重要」。

辦雜誌不為錢 想推廣美好

訪談期間,他常不經意將「年紀大了」掛在嘴邊,心態卻很年輕。他常提醒自己歸零當新人,永遠第一個到攝影棚,自己打燈、架腳架、洗照片。為鑽研技術,可以待在暗房三天三夜,吃飯還要助理送進去,後來發明了「事後柔焦」技術。

林炳存也是台灣第一個用數位相機的攝影師,20年前花90萬買了最高階的數位相機;當Photoshop影像處理軟體問世時,還跑到紐約學修圖兩星期。

這幾年,他愈想愈不對勁,所有照片用軟體修一修就變美,還需要攝影師嗎?他認為過度的修片,人的生命就不見了,數位照片可無限複製,底片洗出來的照片才是獨一無二。林炳存開始要求員工用底片拍攝、到暗房洗照片。「當大家往科技鑽時,我要往傳統鑽,人性才是最重要的,」他恍然大悟。

為培訓下一代攝影師,2012年他自費創辦台灣第一本原創觀點、前衛時尚的攝影雜誌—ABOOK中英文版。多年來投入數千萬資金,就是想將台灣的美好散播出去。常有老外寄信詢問能不能買到雜誌,讓他非常窩心:起碼有人看見了。

先前,大陸有人想投資5000萬人民幣,在中國發行。林炳存知道,「投資你5000萬,就是要你賺1億。」志不在營利的他婉拒,「攝影師在非營利平台,才能拍出真正想要的作品,希望台灣攝影師都能擁有一片天。」

訪談最後,他流露出對兩岸時局的深深憂慮,他坦承:我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是什麼?「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設計,唯有人生無法設計。」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攝影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相機不離手、隨時隨地都在拍照的林炳存,正在用鏡頭呈現眼中的世界,也記錄著這個時代的變化萬千。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