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時期,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經驗:
上午國文課的內容,其實你早就會了,眼睛盯著黑板,腦裡卻早已不知神遊到哪裡去。
下午數學課的內容,你連上週的都還沒理解,這週又怎麼聽得懂?只能求助補習班了!
並非老師不認真,也不是你不上進,只是老師教的,並不符合你當下學習所需。但全班這麼多學生,老師也不可能專門為你量身訂做授課內容。
在美國,有一群人,努力思考怎麼打破這種教學僵化,企圖做到讓每位學生「因材施教、適性學習」。
科技重鎮成立特許學校
位於美國舊金山灣區的矽谷學校基金(Silicon Schools Fund)執行長兼創辦人之一的布萊恩‧葛林伯格(Brian Greenberg),就透過辦學,提出實驗性教學,找出解法:「混合學習」(Hybrid Learning)與「個人化教育」(Personalized Education)。
他的基金吸引當地關心教育的知名企業家投入。如TELSA創辦人馬斯克、賈伯斯遺孀等等,從2012到2017年,以舊金山、矽谷灣區(Bay Area)為基地,用公辦民營的「特許學校」(Charted School)模式,已成立了24所學校,並幫助7所學校轉型,不僅辦學成績優秀,有些更晉升加州最佳學校。
這正在美國實踐中的「翻轉教育」,怎麼把學校重新改造成更符合每一位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現場?11月下旬,他應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與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方新舟邀請來台,分享他的經驗。
以下是《遠見》與葛林伯格的精采專訪內容: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會創辦這樣的組織?你想要傳達什麼樣的教育思惟?
葛林伯格答(以下簡稱答):當我還是老師時,以年齡分級、固定課綱、同樣教材,讓老師一視同仁地帶領全班學生學習同樣內容,有些學生表現良好,有些學生則適應不良,有些人因此成功,有些人則落入失敗。
過去的教育體制,就任由這種「有人落隊」情況發生。
我相信一定有更好的辦法,能去了解每個學生,理解他們在什麼時候需要什麼,並提供對的教學支援。如果我們能做到這點,就能改變現有的教育。
矽谷學校基金(Silicon Schools Fund)就是基於這個理念成立。我們的作法如同矽谷創投投資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尋找理念與我們相符、並有創新辦學想法的學校領導人,給予財務支持成立新的學校,或改造原本學校。
我相信教育的變革,必須是眼見為憑(seeing is believing)。透過成立學校、運行理念,告訴大家教育創新是可行的。
學習進度快慢 由學生決定
問:你用哪些方法達到「因材施教、適性學習」?
答: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稱之為「循環站模式」(Station Rotation Model)。
就如同西式自助餐有飲料區、前菜區、甜點區等等,每個人可以到不同區拿到想吃的食物。我們在教室中不同位置,設有許多不同功能的「學習站」。
有的站讓學生獨自練習,有的站學生們團體活動,還有一個站則是老師。學生們就循環在各站間移動,每站可能停留15分鐘。
我們也在每個站中放入科技和軟體輔助,透過數位化教材,讓學生更精準地學習適合他們程度的內容。
例如由電腦調控與反饋,學生可以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快慢都可以由學生自己決定。
而當學生移到了老師那站,由於老師一次只面對一個學生,就可以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狀況個別指導。
這個模式下,一個班可能分為程度高、中、低三個群體,這時老師可以調整iPad上的數位教材,就能客製化出不同難度與進度的課程,給予更多的適性化與個人化教學。
問:你們怎麼決定每位學生該學什麼、該怎麼學?
答:更擴大版的「學習站模式」,則是以同樣的能力分級理念,讓學生在整棟大樓裡流動,讓每個學生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
學生不是依據年齡分成五、六、七、八、九年級……,而是由學校和老師,先花費時間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然後依照個別程度和能力,分成四至五個獨立層級(level),讓同樣層級的學生一起學習。
例如在學習站,可能一位九年級和一位八年級學生並肩坐著,各自讀著iPad上提供的不同教材,因為這兩人的自學能力都很好;但在某一站,卻可能是讓一位六年級和一位八年級一起學習,雖說還是讀著不同的內容,但由於他們的自學能力還不夠強,所以老師必須在身邊指導。
在這種傳統教學與個人教學的混搭模式中,50%的時候,學生如同在傳統課堂,由老師帶領學習;另外50%的時候,則偏向讓學生自學,透過線上、專案等做法,以小團體方式進行。
這就是「混合學習」搭配「個人化教育」,也正是創造「適性化學習」的作法。
學生主動參與 激發創意
問:這麼做和傳統課堂相比,有什麼好處?
答:在我們的作法中,學校可以把它們期待學生該學到的內容,例如一週或一個月的內容,透過數位教材放上電腦或網路,而學生則被允許選擇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教材,才最適合自己的進度。
這麼做最大的優點,就是學生對於所學會變得更埋單、也更具承諾,因為他們可以參與決定他們要學什麼。
我們稱之為「學生代理」(student agency),當學生發現能主導自己的人生,就會充滿學習動機。
問:你怎麼確保學生對於自主學習會有動機?
答:我曾讓學生體驗兩種不同上課模式。第一種就是傳統的課堂,老師在台上講述內容,學生在台下專心抄寫。
另一間教室,老師將上課內容分成更多個小的單元,學生透過iPad瀏覽數位教材,之後學生分成4~5人的小組,讓學生討論,並上台分享,老師則在同學面前提問困難問題,創造課堂上更多的互動。
我問學生比較喜歡哪一種教學法,結果非常明顯。學生不希望只是被告訴內容,而是有機會去練習,並提出自己的想法。
問:把學習自主權放給學生,會對學生帶來什麼影響?
答:我相信,這種學習方法才能培養出未來所需的人才。這世界變化太快,當各種資訊打開手機都能輕易Google到,學習重點就將是怎麼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以及怎麼結合數個不同的知識,創造屬於自己的新觀點。
所以為什麼還要只給小孩網路上就能查到的知識,而不是培養他們去思考、去思辨、去創造未來?
問:在推廣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答:最大的挑戰,是去改變牽涉到「人」的每一步驟。
人們都習慣於用既定方式做事,許多老師已經使用傳統教學方法幾十年了。所以才會從管理的源頭,透過創辦學校去推動人們想法上的改變。
第二個挑戰是訓練老師。關鍵在於必須讓他們看見實例,當他們有疑惑、被質疑時,需要有人能幫助他們,他們也需要伙伴。
所以我們創辦學校,就是要開創成功例子,然後做為範例、複製好的模式。
問:一定要用「特許學校」的模式來推廣嗎?
答:特許學校對於教育變革非常重要,是「公辦民營」的新學校概念,在美國已推動20多年了。如同一般公立學校,特許學校接受政府預算,但經營卻像私校,可自行決定教學方式,擁有絕對的自由度與實驗性。政府最終會審核辦學績效,絕對是否持續支持。
特許學校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由「有目標理想的人所帶領創辦,並聚集理念相同的人」。
在美國,貧富階級壁壘分明,就像貴族學校裡面都是有錢精英,貧窮學校裡面都是窮孩子。但特許學校在學費上與公立學校相同,也開放給每一個人,可以提供家長一個「學費相對便宜、但教學更有自主權」的合理選擇,降低社會不公平。
要落實與實驗新的教育模式,我認為必須透過特許學校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