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深入」代替「大量、遠方、重口味」
有人會好奇,把人當作本質,這誰做不到呢?所有的綜藝節目,不都是在追求看人的樂趣嗎?組隊執行任務的節目,講求成員之間的團隊合作;生存選秀節目,是要求人展現才藝、人人渴望被選上的人性連續劇;軍隊實境秀、育兒節目,演出者提供了他們在苦難面前驚慌或狼狽不堪的經驗談。
過去幾年, 韓國的實境秀綜藝節目的氣勢驚人,發展迅速並不斷壯大。有些節目以任務種類的多元著稱(MBC《無限挑戰》),有些綜藝走向放大競賽規模,思考讓更多人出場、突破人數限制的綜藝(Mnet《製作人101》),有的綜藝以挑起衝突來強化刺激感(Mnet《Show Me The Money 》),或是捕捉人物被放到極限環境下的素顏面貌(SBS《叢林的法則》系列,tvN《The Genius 》系列)。發展方向大致不脫如此。
實境綜藝的趨勢,由此看來是擴大腳本的規模、強調對比元素。而不論羅暎錫是否帶著對抗的企圖在企劃節目,他一直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
不講求更多人數、更激烈的戲劇效果
而是思考更深入觸及每個成員的方法
《花漾爺爺》的亮點,是年長成員之間的對話和互動。當然,緊湊行程或初次前往的旅地風景,會讓獲得全新經驗的成員有所反應,然而在熟悉旅行之後,主題就正式進入幾個80 多歲的老人各自分享過去數十年的工作、友誼、人生經歷。節目並保持彈性,去發展意外的事件或讓企劃呈現新的模樣,相較於刻意的行程設計,把重點放在深入發現每個成員的內心。
後續作品《一日三餐》則是把簡法的概念發展到極致。農村或漁村,並不像叢林是可以呈現極限體驗的地方,也不是什麼孤立無援的地點。演出者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開車到鎮上鬧區採買或逛逛。這個節目實際上就只是讓演出者去過一種有點麻煩、平常不太情願過的平凡生活。
《一日三餐》的固定演出成員數更是極端地縮減。用三個男人構成節目主軸,讓觀眾看他們重複日常勞動的過程,因此焦點勢必要鎖定人的內在。
招待前來的客人、耕作、為了吃石鯛去垂釣,或是苦思新菜單的過程等,都可以替節目製造出高潮,但是最大的高潮,還是設定在男人和一同生活的小狗玩耍的畫面、男人的自言自語或對話,還有那些無關緊要的玩笑。
《一日三餐》選擇把成員放入「最接近日常生活」的環境,再從隨興的談話中挖掘出他們更深一層的內在。呈現在觀眾眼前的畫面,就是以這樣簡單的法則為中心剪輯而成。挖掘日常生活的綜藝,創造並滿足了觀眾的高昂情緒。
對於到處安裝、到處存在的無人攝影機,無論是《花漾爺爺》或《花漾姐姐》的成員都大肆抱怨,而節目也如實呈現了他們的怨言。羅暎錫還在KBS 參與《人類的條件》時,就顯露了對無人攝影機的執著。無人攝影機不用休息、可以持續運轉,使用它不是為了什麼特殊企劃,就是為了錄下成員休息、洗漱、看書的樣子或瞬間,至於從錄影的內容還能撈出什麼,製作單位一開始也無法預期。
企劃上必須達到的目標是:先讓成員習慣並忽略攝影機的存在,引導他們卸下防備並對話,一旦從尋常對話中發現亮點,就以那些內容來切入剪輯後製。可以看得出來,羅暎錫追求的方向,不是去呈現電視明星或演員或綜藝人物,而是盡量進入和觸及這些「人」的內在特質。
如果只要使用減法就能有票房保證,那麼事情該有多麼簡單呢!一般而言,企劃中的附加設計,還是有存在的必要,如果要以企劃核心一決勝負,就要確認核心充分扎實。
羅暎錫把重點放在人的特質,成功提升了觀眾情緒面的滿足感,他讓看的人,和畫面中的那個人產生了共鳴,這也正是李瑞鎮、車勝元在參與節目後魅力大增的原故。
(圖說:截圖自《一日三餐》官網)
本文節錄自:《讀取時代欲望的企劃力》一書,李昇翰著,張琪惠譯,不二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