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爭取優惠稅率的議題,七成五民眾對爭取調降關稅稅率及避免疊加稅率沒有信心,這也是對這幾個月台灣跟美國談判目前的成果擔心(現在的20%疊加關稅,政府說是暫時性,但之後會調低多少或要付出多少代價還未知)。
我們都知道跟美國談判是件難事,政府代表也很辛苦,但可能可以做得更好,比方像透明度。有些細節需要保密,但過程中應該像日韓歐盟一樣,讓國人知道一些進度,不但可以做到期待管理,也能利用民意當談判後盾,而不是什麼都不說,等到最後看到日韓的15%是天花板最高稅率,而台灣的20%是地板最低稅率時,就把大家都嚇了一跳。
另外,就是應該派些深入了解美國文化的談判代表,像跟歐盟談要懂歐洲文化,跟日本談也要懂日本文化,最好還日文流利。美國也一樣,現在檯面上曝光的台灣談判代表,不是留學歐洲就是沒在美國長住過,如果不細懂老美的文化,見面寒暄時可能連聊個美式足球或美國新聞八卦都談不下去,更難建立Rapport了(融合的關係)。尤其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有30多年華爾街歷練,如果台灣談判團有類似背景的老將跟他拉上關係,能讓流程更順利,而不是完全公事公辦(當年的雷根和戈巴契夫或辜汪會談就是好例子)。
產業外移是風險還是擴大全球布局?
另外一題問到台積電和半導體供應鏈赴美設廠,六成三民眾擔心產業外移風險,但二成三仍覺得是企業擴大全球布局(其實就是美國)。全球布局不是壞事,像台灣的宏碁和華碩電腦,或是現在的鼎泰豐、85度C及八方雲集等,已經在美國布局多年。
這對品牌公司合理,因為要直接賣給當地客戶,反之對代工製造公司就不一定了。因為代工製造要最低成本,毛利低到毛三道四,當初才會從美國移到台灣,後來到大陸又移往越南、印尼、印度等,就是要成本最低化,還要有當地願意做黑手的人工,這些在美國都沒有(美國人工貴,又不願意加班做辛苦製造)。尤其終端消費者不是直接購買半導體,而是美國製造的晶片要先運回亞洲封裝,再放進iPhone或電腦內組裝,最後才把成品運回美國賣。
其實最擔心的不是像台積電等企業增加成本降低毛利,而是掏空台灣的風險。把台灣最有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外移(還是最新技術,很可能不是以前的N-1)。試想,如果把計畫去美國上千億的美元留在台灣投資,不但能提供高薪的就業機會,也增加台灣稅收,更拉抬台積電附近的房地產,讓台灣在國際的重要性更加提高,這不是很好嗎?
(前外資第一名首席分析師,科克蘭董事長,台大國際政經學院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