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怒火燎「心」

馬萱人
user

馬萱人

1995-09-15

瀏覽數 10,400+

怒火燎「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5 / 10月號雜誌 第112期遠見雜誌

夜深了,整棟大樓的人早已走光,只有一位上班族潘謹(化名)暗自發誓:在寫完企劃案之前,絕不離開辦公室。當他終於能夠瞇著眼睛開車趕回家時,一輛未打方向燈的計程車突然從外線搶道,斯斯文文的潘謹,此時再也按耐不住地破口大罵:「你趕投胎啊!」

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潘先生極有可能在中老年時突發心臟病,尤其因為最後一句懷有敵意的氣話。

除了懷有敵意外,其他像積極、急躁、進取、不耐、果斷、易怒、好勝,這些形容詞都適以形容潘謹。他是心理學上所謂「A型人」(Type A)的典型,也正是罹患心臟病的高危險群之一。

自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於一九八一年正式宣告,A類行為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之後,不知有多少和潘先生一樣懷抱事業心及鬥志的人義憤填膺:「難道我一輩子辛勤工作,最後只能等待心臟病?」

不幸中之萬幸,正因為有一群醫學及心理學家,就像A型人般積極、進取地辛勤工作、努力緝「兇」,才能揪出其正和心臟健康相關的心理因素。一九八0年代後期至今的中外相關研究,不斷提出最新證據;其實,A型人的多數特質,和心臟疾病並不直接相干;「敵意」(hostility),才是對心臟最具殺傷力的凶手。

有些學者暫稱經常心存敵意者為「H型人」(Type H),並嘗試直接建立H類行為和心臟疾病間的身心聯結關係。研究人員觀察,H型人總是對別人或周遭環境抱持憤怒、懷疑的想法,隨時隨地都可能因為芝麻小事爆發情緒,進而以語言或肢體傷害別人或物品。姑且不論被敵意波及的人感受如何,H型的人到頭來會發現:受傷害最深的,可能是自己的心臟。

滿懷敵意容易生病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是率先專攻「敵意」研究的單位之一。該校曾追蹤調查二五五名男性醫學生,他們在剛入學時都參加了敵意測驗。

二十五年之後,當年的醫學生裡還活著的醫生中,敵意程度排在前半段的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比率是其他人的五倍;而已去世的醫生中,敵意偏高的人就佔了四分之三。

台灣也有心理學者探索中國人的敵意行為與生理健康的關係。長期專研此一議題的陽明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林一真歸納:國人A類行為中的「攻擊性與敵意」和疾病的相關程度,普遍高於「時間急迫感」及「努力競爭與成就」的個性特質,甚至強過A類整體行為和疾病的關係。這些現象,和西方學者近期研究A型人的結果不謀而合,顯示「生氣會生病」的道理,不分國界。

若以相反方向進一步觀察已得心臟病的患者,會發現其敵意程度亦較他人嚴重。榮總心臟科主治醫師林幸榮長期與林一真等人合作,實際探訪冠狀動脈心臟病住院患者的A類行為,並與其他科病人和一般成人比較。林幸榮指出,其中的結果之一是:「攻擊性與敵意」和各式各樣生理疾病的關係當中,「心肌梗塞」與這項人格特質最相關,並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敵意」和心臟病之間的線,活生生地由這心臟病患者牽起。

當了二十年心臟專科醫師的國泰醫院心臟科主任陳淮,詳細說明了易怒情緒和心臟健康的身心聯結關係:短期而言,懷有敵意、經常生氣的人,會有心浮氣躁、血壓上升、心悸、失眠、頭暈等心因性症狀;長期而言,此類壓力會讓身體持續產生「準備戰鬥」的本能反應,大量分泌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素),導致心跳加快、全身神經系統處於警戒狀態。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這一套生氣過程,其實是人類生來俱有的預防系統,在獅子追著你跑的時候非常有用。因為心跳加快會讓動脈擴張、血流增多,如果獅子真的咬你一口,才不致馬上失血致死。不過,如果每次等不到公車都要發脾氣,恐怕再強的心臟也會受不了。因為這會使得分泌過多的壓力荷爾蒙逐漸屯積;堆滿脂肪的動脈,就像生繡的舊式水管,等到真正要用它的時候反而不靈。最後的結局,不是胸痛、中風,就是心臟病突發。

消弭怒氣捍衛心臟

看過不少具準H類行為個案的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曾國華分析,引起敵意的原因不一而足,有些人天性如此;有些人因為心理疾病(例如妄想症);有些人則是實際受到威脅。無論敵意來源為何,不少精神科門診病人已經因為氣悶、胸痛、心跳加速等症狀看過心臟科。這些H型人不一定是真正的心臟病患者,不過,「本來就有毛病,再加上敵意累積的長期壓力,將來不發作也難,」曾國華提醒。

無論如何,敵意較高的人易得心臟病的說法,雖已獲得愈來愈多的證據支持;但是如何化解敵意、減輕怒氣,卻仍是眾說紛云。

「主和派」認為,時而有之的怒意,對心臟健康並無直接影響;唯有將怒氣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才是造成傷害的元凶。曾有心理學家測試不同生氣方法的生理反應,結果顯示;將敵意轉換成語言或行動的受測者,血壓明顯升高;不把怒火表露在外的人,血壓則一如往常。曾國華也指出,敵意高時還耍脾氣,只會使自己更生氣,陷入惡性循環的困境。如果在敵意增高時冷靜下來、降低音量,讓怒氣逐漸失去支撐力,脾氣也就無處可發了。

另一派則堅持,「生悶氣」會更妨礙心臟健康。他們主張,日積月累的怒氣若不加以處理,終有一天會突然爆發,讓心臟受不了。這一派人士把「氣」視為能量,充滿怨氣的身體就像悶燒鍋,平日不得疏解的後果,就是「氣炸」。況且,怒氣如果能表達出來,找個好朋友抒發不快,通常也就煙消雲散,悶在心裡反而記得久。

到底要選擇那一種生氣方式,凡事喜歡自己來的A型人,自有主見。不過,雖然積極、進取等人格特質,已初步證實和心臟疾病並無直接關連,別忘了,敵意程度比別人高的A型人,還是最有可能成為H型人的族群。

心碎的理由

七0年代中期,美國舊金山的兩位醫生弗德曼(Meyer Friedman)及羅斯曼(Ray Roseman)宣稱:心臟病患者是咎由自取,而非不幸被死神任意挑中--尤其是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A型人。

這兩位醫生將A類行為歸納出時間緊迫感、追求成就感、反具敵意與攻擊性等人格特質。

歷經八年半、觀察三千餘位成年男性之後,弗德曼等人於一九七五年發表實證結果:具A型傾向的人罹患心臟病的可能性,為B型人(不具A型個性者)的兩倍:A型人心臟病復發的機率,更達B型人五倍之多。

從此以後「A型人」和「心臟病」這兩個名詞便經常聯袂出現,雖然兩者之間仍無法證實具絕對的因果關係;但是當醫學界進一步探討心臟病變的特定心理因素時,也總脫離不了A類人格特質的大範圍--例如「容易生氣」及「懷有敵意」,都是近年來最熱門的「心碎」理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