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社區教育合夥人
剛回到柑園國中接手校長時,我利用暑假時間打了一輪電話給全校三百多名學生的家長。
很多家長接到我的電話都高興地說:「校長,你現在回來真好,我們都放心了!」
我說:「不對!你們不能放心,因為孩子是你們的,做我的學生是三年,當你們的孩子是一世人。你要很不放心地把孩子交給我們,你要來監督我們的辦學,我需要你的時候,你要踏進校園。」
事實上,我堅持的社區學校理念是在創造一種視野、一種理念、一種自信,透過學校的課程活動與社區文化的連結,推動社區的改造,並藉由許許多多精心設計的活動,點燃學生家長參與的熱情。我相信,只要學校和家長培養出合作默契,最直接受惠的就是孩子。
拉近家長和老師的距離
在許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家長與學校的連結只停留在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上,卻忽視了每位家長因為不同環境和職業所產生的十八般武藝,這些都是可供孩子學習的寶藏。
許多家長告訴我,他們是外地人,柑園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對環境不熟悉也導致缺乏自信,但經由協助班級活動和孩子們互動,不但更了解孩子在班上的表現,也更了解老師的想法,無形中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學校不是做學問的象牙塔,我的社區學校目標就是要提升家長的自信,而增加家長自信的方法就是了解學校、參與學校事務、協助學校解決問題,讓家長有被需要的感覺。
「家長不是學校的客戶,而是教育的合夥人」是我一貫的信念。家長是社區基礎教育的利害關係人,這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學生來自社區,家長是社區的成員,當他們被納入社區基礎教育的系統裡,才能自信地告訴別人:「這是我們的學校,那些是我們的孩子。」
家長越有自信後,對於學校的參與度就越深,社區的主體性也逐漸顯現出來,促使學校教育成為社區公共事務的一環,這時學校與家長的關係,隱然有「合作監督」的光譜形成。一旦家長的力量進來,他們積極參與班級教育事務,再延伸到家長會,無形之中也成為一股教育改革的力量。
參與孩子的成長
站在教育工作者立場,我希望每個父母都可以為孩子的學習盡一分心力,所以我們舉辦了「社區學苑」講座、「父母成長工作坊」等活動,讓父母們藉由親身參與,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帶動父母的成長。
如果學校是企業,每次的班親會就好比是股東大會,我鼓勵老師能利用這個場合宣揚自己的教學理念,並且勇於對家長提出班級經營計畫,邀請他們一起參與意見、一起執行,共同搭建多元、開放的學習平台。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難免會碰到令老師害怕的「怪物家長」,有些家長在參與班級事務過程中,最後變成一種「情感勒索」,要求老師多多關照自己的孩子。這時我就會挑明地說,當上家長會長不是因為你的祖宗積德,是你自己歡喜做、甘願要承擔更大的責任,所以你應該把自己當作是學校的教育合夥人,協助學校傳達教學理念,而不是把自己當作VIP。
想要讓家長會組織運作順暢,就必須培養具有宏觀視野的領導階層。所以我也用「母雞帶小雞」方式,將一些熱心公共事務的家長,帶進家長會裡。例如有一位孩子的家長剛開始只是固定星期天來學校幫忙修理門窗,我開玩笑地說他把門窗都修理光了!後來我看這位家長古道熱腸,就找他一起參與學校的活動,接著邀請他加入家長會,第七年後,他搖身一變,成為家長會會長。
當時柑園國中有相當比例的原住民學生,但學校礙於財力和人力不足,只能求助於家長會,熱心的家長會成員不僅籌措經費,請原住民老師來教導孩子們刺繡、木雕,期末還舉辦了義賣成果展。
經過幾年的運作,這群可愛的家長們成為我實踐教育理念很重要的左右手。原本他們對學校活動只是抱持著盡義務的心態參與,沒想到帶來了不一樣的收穫。
透明的財務運作
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
家長會組織是家長系統性參與校務的管道,健全與否的關鍵在財務的運作,因為家長會的經費是募來的,不管金額大小都裝滿信任與期待。
傳統的家長會長大抵皆由德高望重的地方仕紳或小有財力的人士擔任,校長敬之、畏之或感恩之。社會改變了,民主參與的聲浪鋪天蓋地,家長會組織屬性也改變了,經費來源多來自小額募款,當有一個透明運作的機制就能使更多人因信任與期待而願意捐助。
當因「個人信任」登高一呼而組成團隊,透過財務健全、透明運作後,彼此形成「公共信任」,和學校的合夥事業就能越做越大,影響的層面就越深越廣。這樣的參與者最後都累積了社會資本──包括家長、校長、老師和學生。
一個家長在多年後告訴我,當初他只是私心希望孩子可以得到老師特別關照,因而捐一點錢走進柑園國中家長會,但是三年後,卻是帶著公義走出校門。因為他參與了學校各種大大小小的活動,也將關懷層面從自己的孩子,拓展到所有的孩子身上,他說:「尤其是經濟弱勢的孩子,只因為得到小小的幫助,讓他得到很大的溫暖,於是不放棄自己,現在這些孩子長大了,偶遇時總是蔡爸爸長、蔡爸爸短的,成了自己的年輕朋友了。」
他說:「在一個班級裡不是只有你的孩子好就好,而是所有孩子都要好,你的孩子才會一起好!」
這位家長的話讓我感動莫名,也證實了我一向所堅持的教育理念是有正面意義的。
本文節錄自:《改變,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一書,王秀雲著,平安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pakut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