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件事, 常常讓父母覺得很無力,尤其是家裡有年幼的小孩時:一是每件事情都要花好久好久好久的時間去處理;二是每件事都要重複和提醒好多次。
在還沒有小孩之前,早上出門多輕鬆愜意;現在出個門好像至少要花兩倍以上的時間。叫你家的學步兒穿個鞋子,十分鐘後你可能發現他在專心玩積木,根本早已把穿鞋子的事拋在腦後。叫一年級的孩子放學進門先把外套掛起來,結果他下午回家還是把外套扔在地上。養孩子真是個耗費大量時間和不斷重複的工程。
沒錯,這背後是有原因的:小孩的大腦和成人的大腦不同。小孩跟大人不一樣,大人通常可以專心投入做一件事;但小孩會分心(如同我們大人常常發覺的)。小孩這種「分心」讓家長很無力:因為家長常常覺得一直在花時間提醒小孩專心,然後不斷重複碎唸。
當你發現小孩「分心」的時候,請記住:小孩的大腦是設計來探索和學習的,他們的前額葉(掌管重要的執行功能,包括計劃和專注的能力)並未發育完全。這個特色讓小孩擁有愛探索和充滿彈性的大腦,研究人員認為這對人類的演化至為重要。心理學家艾莉森.葛普尼克(Alison Gopnick)就形容,嬰兒和小孩就像人類的研發團隊,如果沒有小孩和他們獨特的大腦,會嚴重削減我們人類累積的學習成果。
同樣的,個人的學習也需極度仰賴「重複」。我們嘗試某件事情、從其他人身上或周遭環境得到回應,並且知道哪些作法有效、哪些作法無效,然後再嘗試去做,一而再,再而三的嘗試。孩子為了要學習,需要很多的機會來嘗試、嘗試、再嘗試。
跟大人相比,當小孩的注意力集中在別的事情,比較無法分心再注意周遭環境。對周圍事物的感知能力稱作「周邊感知能力」,也就是一般被形容成「左耳進,右耳出」的狀態,幼兒在這方面的能力是很弱的。這種現象,相信父母普遍都遇過──你的小孩可能就在旁邊,但是你問他們問題,他們卻毫無反應。
碰到這種情況,父母可能會以為小孩愛理不理(因此覺得生氣和沮喪),但其實小孩可能正在經歷「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這表示除了當下正專注的事情之外,他很難察覺周遭的其他動靜。
所以,當下回你發現小孩分心,或是好像對你愛理不理,姑且先假設他沒有惡意,然後試試以下的訣竅。
父母可以這樣做
改變你的看法,將小孩「分心」看成是他們成長和發育的重要過程。提醒自己──特別是年幼的小孩──他們真的無法控制自我,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成,還無法有效的集中注意力。
再引用葛普尼克另一個貼切的比方:成人的大腦就像手電筒一樣,可以專注於選定的範圍,心無旁鶩;但是小孩的大腦就好似燈籠,總是照亮一切有趣和值得一看、引發他們興趣的人事物。
不要把孩子分心看成是在冒犯大人,或是故意惹麻煩,轉念一下,改想成這是證明小孩有發掘和學習的奇妙能力。如此也能增添我們的耐心,再次去提醒小孩。
同樣的,我們也許叫小孩做某件事,但是他們居然還坐在地上玩耍(或是其他的情況),這時就算他們離你並不遠,也請勿假設他們聽進了你說的話。
父母們,可以改用其他方式,來確定孩子有聽到、也有聽進大人的話:
●走到他們身邊。
●溫柔的肢體觸碰(例如將手放在他們手臂上)。
●和他們說話前先以眼神交流。對年幼的小孩,可以蹲下來到他們眼睛的高度,這招也很管用(不管最後效果如何,這種溝通策略至少比朝著樓梯大聲嚷嚷來的有效)。
如果這些方法都不管用,再考慮換個想法:你的孩子可能正在做「實驗」,他只是想看看,如果不理睬你會發生什麼事。
本文節錄自:《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一書,艾莉卡.賴許(Erica Reischer)著,黃庭敏譯,大好書屋出版。
圖片來源:pakut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