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病人再站起來
一個冬日我看到一則新聞,某醫學中心召開記者會,以一名五十歲病人因為糖尿病足 截肢,提醒糖尿病患者天冷時應留意足部護理。這則新聞讓我好心痛,截肢對病人的身心都是難以承受之痛,臺北慈院的周邊血管中心碰到這類案例,都會盡最大力量保全病人的病足。
為了搶救糖尿病患者的腳,臺北慈院統整人力物力,以團隊之力,在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成立周邊血管中心,發揮「來者不『鋸』」的精神,為周邊動脈阻塞患者打通血管、搶救病肢,我們的醫治人數與疾病困難度,都是全臺之冠,至今已經幫一千三百多位病人擺脫截肢命運。
醫者之心,來者不「鋸」
糖尿病足患者的問題既是出在血管阻塞,救治之道無他,只要為患者打通堵塞血管,當血液循環恢復暢通,潰爛部位重新獲得血液及養分,就能逐漸痊癒。「來者不『鋸』」不是高深的學問,與心臟外科的血管繞道手術相比,繞道是接血管,但血管要大條的才能接,且繞道手術不見得有效;心臟內科則是運用導管技術暢通血管,連離大血管很遠、很細的小血管都可顧及,所以腳趾頭都能保住,兩者差別很大。
理論說來簡單,但實務上要打通細小血管的難度相當高,關鍵在於醫師技術是否優良、是否細心又有耐心,願意穿著笨重的鉛衣長達數小時,暴露在X光射線之下為患者治療。臺北慈院可以發展出「來者不『鋸』」特色醫療,完成上千個成功病例,就是因為周邊血管中心黃玄禮主任有高度熱忱,願意投入這個治療領域為病人付出。
臺北慈院啟業時即來服務的黃玄禮,之前任職於林口長庚醫院,每次看到糖尿病人因下肢病變截肢,都會想難道沒有保住腳的辦法嗎?升任主治醫師兩年後,他聽新陳代謝科同事提起,國外對這種病症有一種「通血管」的治療法,可以讓患者不必截肢。
對此他大感興趣。在溫明賢教授指導下,鑽研周邊血管治療方法,嘗試用心臟冠狀動脈使用的介入性導管,打通下肢血管阻塞較嚴重的病人。結果奏效!有一位原本必須坐輪椅的病人,竟然自己走進診間興奮地說:「黃醫師,我能走路了!」
這個結果大大鼓舞了黃玄禮醫師,他也一頭栽進周邊血管介入治療領域。但這種療法當時在臺灣剛起步,醫界或不看好或存疑,加上當時健保對周邊血管治療的給付還沒跟上,只有給付心導管治療的四分之一,很難吸引醫院及醫師投入。另外,由於市場小,一開始醫材代理商沒有意願進口周邊血管介入治療需要的導線、支架及氣球,黃醫師還面臨找不到適合醫材使用的問題。
雖然心導管治療和周邊血管介入治療的原理相同,但心臟到最末端的血管只有七公分,人的下肢血管卻有一公尺長,即使是小腿也有三十公分長。當時臺灣最長的心導管氣球只有三、四公分,拿通心血管的器材來通腳血管,怎麼會合用?
黃醫師不氣餒,努力蒐集國外相關資訊,有機會就出國研習進修。二○○七年,他在義大利舉行的歐洲介入性血管會議上,觀摩國外醫師示範手術方式;二○○九年遠赴德國,到周邊血管治療重鎮萊比錫進修。他在人才、醫術、設備都一流的萊比錫花園醫院,跟著該領域的翹楚施密特醫師(Dr. Andrej Schmidt)學習,收穫良多。
黃醫師把握機會,觀摩周邊血管各種手術方式,觀察醫師使用何種器材,記下型號尺寸,甚至在醫師下刀後,翻垃圾桶尋找器材標籤紙,然後打電話回臺北,請臺北慈院導管組組長接洽醫材代理商,詢問進口的可能性。我來臺北慈院後,發現「通血管」是黃醫師的強項,於是開設周邊血管中心門診,收治糖尿病足患者。
建立周邊血管中心,以團隊之力拯救病足
臺北慈院原本只有兩間導管室,是心臟科優先使用,等晚上空出來後,黃醫師才有得用。救人不能等,在跟證嚴上人報告後,我增設第三間導管室,專用於周邊血管疾病治療。在上人及慈濟醫療志業大力支持下,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周邊血管中心揭幕,黃醫師出任中心主任,與周星輝醫師、吳典育醫師及技術員陳秀蓮、黃秀慧、駱麗帆、涂雅玲、鍾情華等同仁組成周邊血管中心團隊,成為臺灣治療糖尿病足的開路先鋒。
周邊血管中心除了為糖尿病人打通下肢血管,也旁及其他周邊動靜脈血管疾病。人體從頭到腳都有周邊血管,分布範圍很廣,治療周邊血管需要的各種尺寸導管、氣球及支架,臺北慈院都完整購置,建立了一應俱全的器材庫。
根據統計,臺灣的糖尿病患者約有一百五十萬人,百分之一點三有足部潰瘍,相當於近兩萬人有下肢血管病變的問題;截肢率百分之零點七,表示有一萬人被截肢過。黃玄禮醫師的臨床治療經驗讓他理解到,其實百分之九十的病人是不必截肢的。
「來者不『鋸』」做出口碑後,治療困難的患者從各地湧來。周邊血管中心有百分之八十五患者為其他醫院治療失敗或無法治療的病人;全臺灣超過七十家醫院,包括臺大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都曾轉介病人過來治療,還有來自印尼、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多明尼加及巴西的病人。很多病人的病足在原就診醫院被判定「截肢」,但來臺北慈院後往往都能起死回生。
勞力費時,只求憾事不再重演
一位家住臺中、七十多歲的陳老先生,糖尿病足症狀嚴重,原本在臺中一家醫院住院,醫師判定必須截肢。他是一位慈濟師姊的親戚,剛好師姊知道臺北慈院「來者不『鋸』」,於是輾轉跟我聯絡上。那時我正從臺南岳家趕回臺北,師姊傳了老先生病肢的照片給我看。老先生的腳已潰爛到不行,難怪醫師說要截肢,但我認為應該還可以試試看。
我建議師姊將陳老先生轉來臺北慈院,但師姊表示原醫院已經排好時間,隔天早上就要動手術,家屬也簽了同意書;醫院表示星期天主治醫師不在,不能辦出院。我告訴師姊,找不到醫師沒關係,病人可以自己簽字「自動出院」,簽字是表示一切後果自行負責。於是家屬趕快辦自動出院,連夜趕來臺北慈院。經過周邊血管中心團隊的治療,最後完全康復。陳老先生相當開心,如果沒有最後那通電話,他的腳從此就鋸掉了,餘生將在輪椅上度過!
罹患糖尿病二十多年的施先生,因血糖沒有控制好產生多種併發症,包括下肢病變,左腳多年前在彰化已被截肢,右腳的情況也愈來愈差。眼見快保不住,於是從中部北上找黃玄禮醫師診治。在臺北慈院,黃醫師為他做了五次手術,終於保住他的右腿。他常說,如果沒有黃醫師他的右腳早就鋸掉了,不可能多「活」十年。
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一日,黃醫師為李阿嬤打通左腿血管,成為周邊血管團隊打通的第一千隻腳;黃醫師治療過最年長的病人,是動手術時高齡已一百零五歲的黃阿嬤。黃阿嬤的左腿血管嚴重阻塞,經慈濟師姊介紹來到臺北慈院求診。來慈院前三個月,她曾在其他醫院接受通血管的治療,但回家後狀況沒有改善,反而更糟,左腳腳趾開始發黑、冰冷。她痛到沒辦法睡覺,回去找原來的醫師,醫師卻說沒辦法,只能做到這樣。
黃醫師原本擔憂人瑞級的黃阿嬤有血管老化的問題,結果一檢查,發現吃素五十年的黃阿嬤,血管年齡只有八十多歲,接受手術毫無問題。手術後為黃阿嬤打通阻塞近四十公分的血管,原本發黑的腳趾不黑了,腳趾長期冰冷的症狀也馬上消失,摸起來暖呼呼的,當天晚上就可以下床走路,家屬直呼「奇蹟」!
但大家不知道,奇蹟是醫師以身體健康為代價換來的。醫師從事周邊血管介入治療,必須耐得住性子,因為手術既費力又費時。視病人血管阻塞的範圍及程度,手術時間從兩個多小時到十個小時不等,進行手術時醫師還必須穿上重達五、六公斤的鉛衣以防止輻射。長期穿鉛衣又低頭為病人打通血管,嚴重傷害醫師的頸部、肩膀及腰部,黃醫師的頸椎已經受傷兩次。
另一位醫師吳典育,曾因連續多檯手術,站立了將近十小時,最後累到站不住時就降低手術檯高度,蹲著繼續手術。那一天當他做完最後一檯手術時,他也累垮倒在地上了。吳醫師的阿嬤在他念國中時,因為糖尿病足,原本只截掉一根腳趾頭,最後整條腿鋸掉也沒能保住阿嬤的生命。後來他學醫,因緣際會投身周邊血管中心領域,竭盡心力救治病人,只希望阿嬤的憾事不要重演。
本文節錄自:《愛是人間最好的藥:臺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的全人醫療》一書,趙有誠、邱淑宜著,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