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注意到「大人」這個詞彙,是在日本旅行時的JR列車上,「大人の休日俱樂部」,提供了各項優惠方案。這兩年來,日本積極推出許多「大人味」的衣著、居家、飲食、戲劇……,像是以輕井澤為故事場景的日劇《四重奏》,標榜的就是大人味。
大人應該更懂得品酒,與啤酒和白酒相比,紅酒的澀與醇,完美融合成「大人味」。最近某品牌啤酒卻也來搶占商機,推出了針對大人的新口味,廣告片中由妻夫木聰搭乘時光電梯,去拜訪不同年紀的「大人」,並且簡短發表對於「大人」的定義。我最喜歡的是這樣一段對話:「『什麼是大人呢?』『對一切都能包容。我希望自己不要做個斤斤計較的人。』」這真是崇高的理想,可是如果到了50、60歲還無法達成,這一生也就沒有機會做到了吧。廣告的最後一句文案是「不要變圓滑,要變成星星。」實在很具療癒力,「大人」的存在,就應該要閃閃發亮。睿智、慈悲、雋永,如果可以,我願成為這樣的大人。
這一年來,台灣也漸漸發展出「大人學」,大人並不等同於老人,老人卻包括於大人之中,人生下半場,我們走的是「大人」的路途。日本文化觀察作家張維中如此定義:「『大人』這個詞彙,彷彿象徵的是一個新族群,一種新的生活型態、價值觀與獨愛的口味。」
無關年紀 「大人」是態度
年齡並不是界定「大人」的標準,曾經不能按照心意過日子;總是為成全他人而付出,如今,終於可以成為自己的主人。不必委曲求全,也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成為真正的「大人」。
我認識的許多70歲上下的「大人」,保養得宜,體態優雅,容光煥發。嬰兒潮的第一代,沒經歷過戰爭,無匱乏與恐懼感,生長在由貧而富的時代,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在各自的領域中大放異彩,如今雖然退休了,活動力依然旺盛,對世界仍充滿好奇。不輕易妥協,也不再患得患失。他們的生命態度與生活方式,給我很大的啟發。
72歲的日本女演員吉永小百合,為「大人の休日俱樂部」拍攝好幾年廣告,總帶著盈盈笑意,享受著旅行、溫泉與美食,雖然是獨身一人,卻在許多時刻懷念著曾經同行的人生伴侶。
在半醒半夢之間,能感覺到一雙溫柔的手,為她蓋上了溫暖的毛毯,那些被愛著的記憶,是永遠不會消逝的。影片結尾處,一行文案寫著:「大人,非常長久。」
歷時20或30幾年的大人歲月,其實比想像中更為漫長,我們將從哪裡出發?將會抵達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