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趨勢大師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難得來台,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也特別邀請科技、金融、傳統產業與科技部等代表齊聚一堂,跟佛里曼交流對談。席間火花四射,連佛里曼都很訝異這麼多來自不同領域的人,表達自己的觀點,本來還懷疑可以討論出什麼?沒想到卻得到很棒的激盪,聽到不同的想法,卻有共同的理念。
科技部長陳良基以官方角色來分享佛里曼對台灣建言的看法。他以3個「C」回應《謝謝你遲到了》一書中的「3M」啟示,建議回歸以人為本。
第一個是「People Change」,陳良基以在科技部的經驗為例,去年3大科學園區創造的產值跟員工數都創歷年新高,但為何台灣人還是覺得未來渺茫?因為我們慣用「線性思考」。未來,台灣人需要「跳耀式思考」,政府施政也會傾向經營長期的人才生態系統,保證人才在台灣可以得到好的發展。
陳良基提出第二個C是「People Care」,科技發展中,人的成長很重要,但關懷環境也很重要,社會責任不只是企業的事,所有人都要負起責任,甚至連大學也要有大學社會責任(USR,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第三個「C」是「People Can」。他認為,台灣社會需要「創業家精神」,各行各業面對困難時,都要有自信:我應該參與、應該改變,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正向思考,台灣就會變得更加強大。
長期關注環保議題的台達集團創辦人暨台達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以書中提到的黑色大象為例,「環保問題講很久,我很懷疑所有機構是否聽得進去,就像《巴黎協定》,大家聽到了、知道這件事,但沒有行動的話,是非常嚴重的事,」他以身作則,不斷要求員工要設計、生產出更好的節能產品,並植入企業文化DNA。
近年來,台灣頻頻遭逢風災、水災,次數和災損程度愈來愈嚴重,尤其是《看見台灣》紀綠片導演齊柏林日前因勘景而意外過世,令鄭崇華感觸良多。他說,過去雖然沒有太多機會跟齊柏林深談他的環保理念,但《看見台灣》上映後贏得熱烈迴響,期盼更多人關注環保議題,「台達也會繼續思考今後要怎麼做更多,」鄭崇華期許,大眾應多思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啟示。
而唯一的傳產代表朗格全球總裁威廉.施密特(Wilhelm Schmid),他以手工製錶的背景,一開始便問聽眾,有多少人帶機械錶?看到舉手的人並不少,便開玩笑地說自己的未來不需要擔心了,引起全場大笑。
他隨即話鋒一轉,高科技或電子業從業人員喜歡的事物,不見得是高科技產品,反而是手工製造的東西。其實,手工的東西也要不斷與時俱進,很多人以為大學畢業,就能擁有一輩子的工作,這是行不通的,即便是做手工錶也要不斷學習。
就像朗格員工的平均年齡是37歲,「這些年輕人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學習意願,讓我更有信心,這個產業一定不會消失,」施密特說。
美國高通公司總裁德瑞克•艾彼雷(Derek Aberle)則認為,台灣的施政重點擺在物聯網和5G技術是正確的選擇。其他如「汽車」也很值得關注,汽車要和其他汽車溝通、與基礎建設溝通,例如美國有90%的車禍,都是人為意外造成,這些問題都能透過連結車子和雲端運算系統來解決。
物聯網結合大數據改變了商業的運作,也對金融業帶來新契機。瑞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分析,高科技對金融業有兩個正面影響,一是管理面經過數位化,公司更有效率,利潤、風險管理都能提升,一是顧客服務,結合AI(人工智慧)跟IA(智慧助理)能創造更好的服務。
佛里曼則以自身經驗,應證世界的快速變化。《謝謝你遲到了》書中提到的2007年,是發生諸多科技領域大事的一年。那一年,他曾去參訪通用的3D實驗室,實驗室主任是來自保加利亞的女工程師,她提到以前做一個零件原型,需耗時一年,現在有了3D列印技術,只需兩週時間。對於這個改變,主任跟他說:「Complex is free.」最便宜的東西,就是最複雜的東西。
2007年,就是把複雜東西簡單化的轉捩點。
佛里曼回憶2007年到台北時,想叫計程車,須在房間查號碼、打電話,等對方告知需要20分鐘後才會到;現在,打開手機上的Uber,只要按鍵就能叫車,還能知道車子何時會到,連付款都可透過手機,事後還可以打分數。過去的複雜,現在變得簡單又便利。
這些改變就是這12年來,佛里曼《世界是平的》《謝謝你遲到了》兩本書的主軸:世界如何因為網路而連結,讓各種事情變得簡單又便宜,甚至只需要一鍵就能完成。
最後,佛里曼說,如同當年因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讓知識的傳遞變得簡單又方便,進而創造了文藝復興,當「網路連結無所不在」加上「讓複雜變成簡單」,我們又來到如同當年文藝復興的時刻,人再度可以發揮真正的潛力,而且這件事才剛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