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化的生命在生活

胡菊人
user

胡菊人

1995-03-15

瀏覽數 16,350+

文化的生命在生活
 

本文出自 1995 / 4月號雜誌 第106期遠見雜誌

讀到了台北市政府為六十對新人舉辦古式婚禮的新聞,感到十分有趣。新娘穿戴鳳冠霞帔、坐花轎,新郎身穿狀元服、騎駿馬,由六對抽籤中選的新人迎親遊街,前往孔廟,在大成殿舉行集體結婚儀式。沿途吸引了大批民眾圍觀,以為是拍電影,親屬參加這個難得一見的婚禮,感到特別興奮,新郎新娘當然也心中雀躍,因為這具有獨特的紀念性質,其中一位新郎還是日本人。據說婚禮儀式莊嚴隆重。

這種婚禮是有法律效用的,因為它由市政府主辦,副市長擔任證婚人,市議會副議長及地方法院庭長擔任主婚人,民政局長、公訓中心主任擔任介紹人。可以說是一種「官式」的、有公認性的婚禮。

這叫做「古老當時興」,淘汰了的古舊事物,忽然為人重新顯示出來,又另有一番新鮮感。但天知道那是不是古禮,誰來考證小登科是不是穿狀元服,孔子時代還沒有狀元哩。而且,結婚典禮也不是要到孔廟的吧?不過這都不打緊,只要能體現婚姻的莊嚴意義就得了。

究竟這種婚禮會不會時興,可以存疑,因為人民大眾未見得會人人效法,它又是否合於現代生活,而圍觀民眾究竟以什麼心情、什麼態度去看這種婚禮,一時亦難知真意。是因為新奇呢?是熱鬧呢?還是由於這是代表中國文化的儀禮?如果是以看馬戲團遊街、雜技團表演的心情來哄鬧一場,那也不過是在都市化的現代生活中一種點綴罷了。

這使我們想到一個問題,文化與生活的關係--文化是否必須體現於生活。如果我們天天講中國文化,但是不見於人的言行上、生活方式上,講來是虛空的。我們近百年來稱復興中國文化,主要還是在書本上、在言談裡、在課堂上、在圖書館的高架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吃的文化之外,我們還有什麼文化的影子呢?

中國沒有見面禮

香港作家陶傑講過他的一個親身經驗。他在英國的時候,英國外交部成立了一個培訓班,訓練外交人員學習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以備將來出使入鄉問俗,他獲邀為導師之一。有次是要示範各民族的見面體,尼日導師互擊雙掌,是非洲人的見面禮;智利則是連串的互吻面頰;輪到陶傑,要表現中國人的見面體,我們代他想想,究竟以什麼方式表現呢?大概是握手,但握手卻是西方的禮儀。

結果他說中國沒有見面禮,但有分別禮,於是仿武林方式,抱拳高叫「青山綠水,後會有期」,敷衍過去,倒也逗得眾人大樂。

中國是有見面禮的,也有許許多多其他的禮,不過是在古典小說、戲曲和舞台上。至於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卻數不出幾樣來。有時候也有的,譬如在服裝上,在香港的西式大酒店中,我們會看到戴瓜皮小帽、穿長袍馬掛的小廝為客人開門,也有穿著漂亮旗袍的女侍應,在飯廳上為客人倒茶上菜。

美國大史家威爾.杜蘭(Will Durant)在其「文明的故事」巨著中,第一冊是「我們東方的遺產」。關於中國的部分,一開始就引述歐洲啟蒙時代的大師伏爾泰、狄德羅等對中國文明無與倫比的稱讚,然後縷述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想偉大成就,漢唐盛世、宋元明清歷代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等輝煌建樹。雖然都是我們所熟悉的,讀來仍不免有心花怒放之感。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但論述到最後,有一節赫然題為「一個文明的死亡」。他寫中國寫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即自清末民初以來中國文化已經壽終正寢,到二三十年代仍不見有什麼起色。不過這最後一章題為「革命與新生」,表示中國不會就此沈淪,其中當然包括中國文化的再生。

中國沒有滅亡,然而文化再生了嗎?這是我們至今仍然追問的問題。近代中國是一個為了生存而掙扎、奮鬥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付出了無比的代價和犧牲。僅為西方傳人的「主義」而戰,即已血流成河、慘不忍睹。在你死我活的鬥爭中並沒有什麼中國文化的奮起,難見到重建中國文化的努力。其實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問題是肇源於文化的解體與死亡,那麼,中國的再興也必是要表現於文化的再生與重建的完成。

東亞文明中,在本質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合上面,以日本最見功力,南韓亦很有成績,在漢城奧運中所見,與北京亞運中所見相較,使中國人為之感歎,韓國表現了傳統的文化特色,有雍容典麗氣象,而北京則一片離亂,並未顯露出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文化氣息。

莊嚴感不足

雜亂、流散、沒有本色,正是近代中國的文化特色。而且,我們還分成幾種文化;大陸社會主義文化、香港殖民地文化、台灣的三民主義文化,還有東南亞華人社會,以及歐英華人社區的文化,在中港台,二地而言,既是政治制度上的分裂,也是文化上的分裂。就算是在婚禮儀式上,也是各適其適,互不相屬。

就以香港的婚禮而言,也算足夠「雜碎化」、「拼盤化」的了,既有婚姻註冊處的法定手續,舉行一種取得結婚證明文件的儀式,甚為簡略,缺少莊嚴感,而這也是必需的。消極地來說,這也是將來萬一鬧分居、離婚、討取贍養費的保障。然後再舉行宴會,這是特別重視的,屬於人倫方面的親朋對這婚姻的體認,然而打麻將、賭撲克、喧嘩、吵鬧、大飲大喝,熱鬧有餘而莊重不足。於是,亦有不少人再來一次,到教堂奉行宗教儀式,I Do I Do一番,常然也不免有人來個西式酒會的。幾種程序下來,簡直疲於奔命,不過認真說來,還是教堂的禮儀最莊重,亦即是西方的結婚儀式最有文化的莊嚴感與神潔性,至於中國式的婚禮,文化意義何在,難說得很了。

至此我們才了解孔子所謂禮樂崩壞的真正涵義。大至於治理國家的秩序,小至於婚葬嫁娶的禮儀,以及簡單到連見面禮都沒有的民族,恐不能被稱為一個有文明有文化的民族。我們討厭繁文縟節,也憎惡禮教吃人,然而我們也反對無論在生活方式上、在精神道德上,在日常的禮序與言行上,雜亂無章、手到拿來、胡亂湊拼。

因此,孔廟舉行的古式婚禮,也不是沒有意義的,但恐怕亦不能通行,稍嫌誇張和賣弄一點吧,我們希望中華民族能建立新道德、新文明、新禮儀,將中國文化精坤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個人言行修養之內、通達於兩岸和海內外中國人社會,然而,這是一個多麼遙遠的夢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