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本上文化蔚為顯學甚至「商品化」的年代,台北縣文化中小主任劉峰松不足趕時髦的投機客,而是開疆拓土的鋪路人。
三年前,應台北縣長尤清之邀,掌舵北縣文化中心的劉峰松,是全省第一個民進黨管的文化中心主任,更以曾是政治受難者的身分備受矚目。他大膽突破禁忌著手墾荒:國內三年前首次的「二二八紀念音樂會」在中正紀念堂舉行,沒有樂團有勇氣伴奏,最後由台北縣立交響樂團接手;當滯留大陸的音樂家江文也仍是音樂界的黑名單,台北縣文化中心率先為他「平反」,舉辦音樂會、出版專輯。
除此之外,劉峰松更有系統地經營台北縣地方文史。屏東縣文化中心主任蔡東源指出,相較於宜蘭縣以戲曲、台中縣以美術、屏東縣以古樂見長,「台北縣已成台灣史研究市鎮」。
「我比較沒有政治包袱,所以能有些開創性的嘗試。」五十五歲、氣質素樸,經常一臉笑意的劉峰松自言。
擅長整合資源
很少人知道,瘦小內斂的劉峰松和本土文化的淵源,直可追溯到二三十年前;他走過的曲折人生路,每一步那堅定他為本土文化努力的決心。
出身中、小學老師的他,二十幾年前還在故鄉彰化縣員林鎮執教時,經常覺得悲哀;自已教的是文史,卻無法教台灣的歷史文化。他決心自力追尋,開始蒐羅有關台灣的歷史文獻和書籍,「絕大部分收入都用來買書了!」他的另一半、立法委員翁金珠笑說。省府文獻委員會研究員林文龍評估,劉峰松這方面的私人藏書,「在國內首屈一指」。
在那個風聲鶴唳的時代,很少公務員敢投身黨外反對運動,劉峰松卻是例外,甚至,三次出馬競選。美麗島事件後次年,他參選國大代表,因批評時政,選後以「煽惑內亂罪」被起訴,當了三年半政治犯。
雖然走上政冶路,劉峰松始終未中輟文史研究,按掌文化中心主任後,更決心從政治人回歸文化人。
「從事政治的人夠多了,有文化觀念的人卻不那麼多,我知道為什麼要做,也知道該怎麼做。」他說。
將抽象的文化理念具體落實,並不容易。劉峰松能披荊斬棘,走出北縣文化中心特色,在於幾個重要關鍵:縣長尤清的充分文持、善用專業人才,以及他個人擅長整合資源和觀念的行動力。
幾乎全省每個文化小心都為經費苦惱,抱怨得不到首長充分重視,「劉主任提出的計畫案,很少被尤清打回票。」一位文化中心主任豔羨表示。每年一億兩千萬的預算若不足,尤清甚至會撥出縣長私房錢--統籌款支援。
除了叫窮,由於人事關說盛行,各文化中心更苦於缺少專業人才提升素質。劉峰松上任後,一切人事均公開徵才,「我前後引進十個碩十,五個由國外畢業回來,個個都具有美術、管樂等專才。」他說。
學陶瓷、也負責管理文化中心陶瓷精的龔宜琦便表示:「和劉主任做事很過癮,他很信任專業,我們有發揮空間,自然會拚命,」她最近正負責策畫今年文藝季的陶瓷展,舉凡決定展覽方式、邀請藝術家名單……,溝通過後,「他就放手讓我們施展」。
上有充分支援,下有七十幾個素質整齊的工作同仁,劉峰松的資源豐富,但挑戰很大。他要服務的「客戶」是一個三百多萬人、以外縣市遷入人口為主的移民社會,許多人把台北縣當旅館,或是遷往台北市的跳板。他經常苦苦思索:如何找出屬於台北縣的本土文化特色,在人民和土地間,用文化搭建起情感認同的連繫,讓歸屬感取代過客心?
於是,劉峰松擬定系列歷史「溯源」策略,讓台北縣這個族群大鎔爐,不論本地人或新住民,重新認識遠塊生活空間。
創造縣民共有文化
他重視台北縣的研究,邀請中研院的十幾位研究員針對台北縣的人文、地理、歷史做地方史的學術研究,從不同角度記錄北縣的社會變遷。對台北縣的地理環境感興趣,不妨翻翻文化中心的出版目錄,已經有氣候、土地等專書;若是關懷人文,北縣舊街、淡水舊建築、茶葉發展史已用文字和鏡頭留下歷史,還有社會學者蕭新煌對台北縣移入人口的研究報告。
他也推動尋根活動。由於北部有,一百多處先民遺跡,更是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幾千年前自南島登陸和繁衍的大本營,文化中心成立「考古研究班」訓練有心人,更支持學者在東北角探勘遺址,「這牽涉歷史補白的問題,原住民在本地七千年的歷史,不應被忽略,」他認為。
避開具爭議的政治人物,台北縣文化中心挑出六位曾用愛和汗水灌溉家園的傑出文化人,為他們在出生地塑像,把他們的生平編入鄉土教材。
這六個人包括音樂界的江文也、楊三郎,前輩畫家李梅樹,創設乞丐收容所「愛愛寮」的施乾,醫學界的杜聰明和馬偕博士。劉峰松強調,此舉無意塑造新神明,而是認為他們絕對不應被遺忘,「希望透過認識他們,讓大家從根本了解這塊土地,由衷產生關愛之心。」
然而,要建立鄉土認同,光靠追溯歷史不夠,劉峰松同時致力創造這一代縣民的共同文化經驗。一位計程車司機便津津樂道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由中心舉辦的中元普渡藝術節,「真趣味咧!鬧熱不得了!」
劉峰松表示,台灣早期漢人大量移民,不少人客死異鄉,逐漸發展出落地生根者用大魚大肉祭拜孤魂野鬼的中元節,不僅涵蘊人道關懷,也是台灣特有的文化現象。因此,文化中心設計出融合各鄉鎮陣頭表演、裝置藝術和街頭劇的宗教藝術節,每年十幾萬縣民參加,成為嘉年華會了。
提倡人人都可拿起畫筆的樸素藝術創作,形成北縣的另一個文化特色。這幾年,中心發掘出好幾位用生命經驗做畫酌素人盡家,有電氣工、縣政府工友、成長於日據時代的阿媽……,為他們開畫展、出版專輯,舉辦「祖孫三代一起畫」活動。最有趣的是安排老畫家到汐止、三重、永和等鄉鎮的老人會現身說法,鼓勵老人家學著拿起筆,畫出數十年光陰的悲喜。
浪漫務實兼具
這些包羅萬象的文化活動,出於劉峰松的手筆,也正展現他性格中的務實與浪漫。
「他是很好的行政人才。」翁金珠說,事實上,他向以思慮周密、按部就班著稱。曾和劉峰松共事的立院助理李健鴻描述,當他決定做一件事,必然把每個步驟、細節想得很詳盡,直到有把握比別人想得更周延、說出來不怕別人反對為止,因此,台北縣的文化計畫很少三分鐘熱度,而能長期累積。
他的浪漫則顯現在他對本土文化的深情執著。
劉峰松的終身夢想是吸引更多人投入研究本土文化。兩年後,他預計退休,一步步圓夢。
今年開始,他已著手初期計畫。在員林租了一層公寓,正陸績把藏書自台北運回,成立一個「文獻資料室」。「算是對故鄉的一點回饋吧!」他表示。由於教育部規定自明年度起,各國中小學老師必須自己編訂鄉土教材,他計畫讓資料室義務提供彰化縣或其他縣市的老師參考,未來將邀請講師免費傳授編輯理念和實務。
他的中期計畫是籌募基金,成立「半線文化基金會」;買一塊地,蓋一所「台灣文獻館」,並由基金會撥款補助年輕研究生住下來,安心做研究。「最終極的理想是成立一所大學」,他滿懷憧憬。
鋪路人總是寂寞的,他也許看不到滿樹綠蔭,也許最終被人遺忘,但歷史不也是由他們一步步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