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作為:為什麼看到犀牛還不快跑?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4-27

瀏覽數 10,450+

不作為:為什麼看到犀牛還不快跑?
 

在明尼亞波利斯,35 號州際公路西線密西西比大橋紀念園有一塊晶亮的黑色大理石碑,上有一段白色字體刻的碑文:「生命的定義不只是在我們的生命中曾發生什麼,還包括我們如何面對;不只是生命帶給我們什麼,還有我們給生命浥注了什麼。無私的行動和同情使我們走出悲劇事件,創造更強韌的社群。」

在這塊石碑前方,立著十三根鋼柱,代表2007 年8 月1 日下午6點5 分因這座州際公路大橋崩塌殞命的人。鋼柱上刻了許多首詩和悼文,追念不幸喪生者:一個唐氏兒和寵愛他的母親同遭不測、一個墨西哥移民、一個趕著到希臘正教教會教舞蹈的女老師、一個來自溫尼貝戈印第安人雷族的女性、四個孩子的父親、明尼蘇達維京人隊和雙城隊的球迷、柬埔寨難民等。這個紀念園要獻給「這個災難的往生者、倖存者以及心有所感者」。

黑色大理石碑之上,在上面那段碑文之下,也刻了一百七十一位倖存者的姓名。夏日,流水從石碑頂端汩汩的往下流,形成一道水牆。然而,我在一個冬日來到石碑之前。明尼亞波利斯剛歷經五十年來最嚴寒的冬季,冰雪開始消融。石碑上方的冰柱慢慢融化,水珠有如淚痕,一點一滴往下,流到地面。沒掃淨的枯葉在我腳邊飛舞。石碑後方和下方的密西西比河依然冰封,只有橋底下有一小塊已經雪融,可見流水。河的對岸有座堂皇的紅磚建築,四支煙囪在藍天中聳立,飄散出縷縷煙羽。

紀念園的左側有兩座橋,其中一座是有鐵軌的舊石橋,讓火車把磨坊的穀物運送出去。右側,在一排樹的後方就是興建好的新橋,以取代已崩塌的舊橋。已塌的舊橋就是多年無視警告、拖延修補的結果:連接鋼樑的角牽板設計不良問題如果早解決,就不會發生悲劇。即使沒有這樣的設計瑕疵,橋梁更新進度之慢,讓人無法置信。自1990 年,美國運輸部(U.S. Department ofTransportation)已把密西西比大橋評定為「具有結構缺陷」。

2006 年,檢查人員注意到此橋已出現裂縫和彈性疲乏:每天仍有14 萬輛車通過這座橋,只是不知何時會釀成災難。在2020 年之前甚至沒有修建新橋取而代之的規劃。舊橋崩塌之後,新橋以驚人的速度興建完成,似乎是為了彌補先前的麻木、拖延。2008年9 月18 日,舊橋坍塌才過一年,新橋正式落成,此橋和帝國大廈一樣,每晚都會亮起彩色燈光。

我來到密西西比大橋紀念園是為了省思這麼一件事:就算負責單位承認問題存在,決定不作為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他們已知問題在哪裡,但還是決定擱置。這個決定致使橋梁崩塌就是典型的灰犀牛第二期:已經了解問題,但不能或不願面對。

紀念園設立的地點離磨坊城市博物館不遠,兩者看起來相當格格不入。然而從歷史、建築結構以及受到的威脅來看,瓦許本磨坊和密西西比大橋的命運頗為類似—曾經毀於災難,之後又以新的面貌出現。這裡本來是世界最大的磨坊,1965 年關閉,1991 年失火,差點全毀。這座磨坊是明尼亞波利斯最古老的,動力來自聖安東尼瀑布(Saint Anthony Falls),使明尼亞波利斯發展成繁榮的麵粉之都。1878 年5 月2 日,瓦許本磨坊發生粉塵爆炸,造成18 名工人喪生,磨坊和其他四座工廠都被摧毀。

此即所謂的「大磨坊災難」(Great Mill Disaster)。災難過後,廠房重建,也實施重大改革,促進安全。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磨坊改用化石燃料,移向其他城市發展,明尼亞波利斯的磨坊業因此蕭條,這個城市於是轉往價值高的食品加工業,磨坊區於是吹起熄燈號。密西西比大橋崩塌和磨坊業的衰退不是單單一個城市的問題。其實,在面臨變化之時,所有的城市都面臨嚴峻的選擇。磨坊業蕭條,由其他產業取代,這代表一種創造性的破壞:新的想法和新科技破壞了舊的,也帶來更多的財富。如果我們能做出明智的決定,知道什麼該保留、加強、修補或放棄,以出現更好的東西,創造性的破壞就能成功。不管看待未來或過去,如果我們能看到更好的選擇,該棄絕的就不要捨不得。

有關基礎建設的決策常會涉及創造性的破壞。我下榻飯店附近的電車軌道已經廢棄,而這個城市的高速公路動不動就大打結,即使是星期六晚上也不例外—這是很多城市因商業與社交活動密集所面臨的人口運輸問題。密西西比大橋和每日行經車輛也代表運輸的演化,從最早的馬匹到馬車,到近代的火車、有軌電車、公車和汽車。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調查,美國每年為了交通阻塞耗費的時間和燃料,換算成金錢達1,010億美元。由於人口不斷遷往都市,這樣的問題不只發生在美國,也會出現在全球各地。我們從聯合國的研究得知,今日全球人口的半數以上(39 億人)都住在都市。到了2050 年,由於全世界的人口將增加25 億人,預計屆時居住在都市的人口將多達66%,總數高達60 億人。

即使美國為了整頓大眾運輸要採取比較激進的做法,還是少不了已有的基礎建設,而且必須仔細維護和更新。儘管幾百年來,交通演變頗大,目前的基礎建設—如道路、橋梁、港口、鐵路和下水道系統—短期內還不大可能被嶄新的科技取代。這些基礎建設仍需要大筆資金的浥注,以發揮原來的功能,同時還得因應都市人口日益增加的需求。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預估,從現在起到2020 年這段期間,全球交通和能源基礎建設的維護和建造將花費57 兆美元,比那些基礎建設本身的價值來得高。2 這數目的確驚人,然而麥肯錫論道,如果事先規劃,及時升級,考慮到更大的架構來評估、選擇案子的進行,將可省下40%的經費,約是每年1 兆美元。若不投資在道路、港口、通信電纜等基礎建設,等到災難發生或是交通、電力、自來水系統等不堪負荷,我們就得付出更大的代價。

聯合國估計,居民達1,000 萬人以上的巨型都市,目前有28個,到了2030 年將增加為41 個。3 這些都市必須好好思考交通基礎建設的問題並投入資金維護及改善。現在還有時間規劃鐵路線,將來好應付數百萬人通勤之需。

儘管我們面臨很大的挑戰,這也是增加生產力、提升經濟的契機。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估計,各國若在基礎建設上投資GDP 的1%,將增加很多就業機會:如印度,340 萬;美國,150 萬;巴西,130 萬。

如果不能投資在基礎建設上,除了生產力下降、就業機會減少等經濟損失,還可能賠上人命,如密西西比大橋崩塌事件。這樣的代價很清楚,也有詳細的紀錄。該做的事,就得趕快行動,不能再坐視不顧了。

不作為:為什麼看到犀牛還不快跑?_img_1

本文節錄自:《灰犀牛:危機就在眼前,為何我們選擇視而不見?》一書,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著,廖月娟譯,天下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flickr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