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馬來亞的華人,在戰後亟欲建立一所以華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大學,因此在1953 年1 月16 日福建會館主席、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陳六使提議在新加坡設立南洋大學,2 月成立南洋大學籌備委員會,5 月,獲准以南洋大學有限公司名義註冊。此一設校活動,獲得新、馬兩地華人的支持,各行各業紛紛解囊,陳六使捐助500 萬元坡幣。1956 年3 月15 日,英國總督為南大主持開幕式,正式招生。南洋大學開學時僅有文學院及理學院兩院。文學院設中國語言文學、現代語言文學、史地、經濟政治及教育等五學系。理學院設數學、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四學系。報名商學院的新生,則暫時併入文學院經濟政治學系受業。翌年,商學院正式成立,設工商管理、會計銀行兩學系。總共有十一個系,學制四年。第一年招收新生534 人。1960 年第一屆畢業生437 人。
(圖說:南洋大學校門牌坊。資料來源: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2372 2010-03-13 瀏覽)
1956 年5 月2 日,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南洋大學必須向政府申請頒發大學文憑的權力。
林有福政府於1958 年4 月委任白里斯葛對於南洋大學之學術水平進行評估,白里斯葛在1959 年3 月12 日提出報告書,7 月22 日對外正式發表。該報告質疑南洋大學學位的學術價值,主要內容包括:南洋大學的規格是按美國式的大學來辦校,與南洋大學法令下的英國式的馬來亞大學的規格格格不入;學術決策應由學術單位負責;教師的薪金偏低;課程的最大缺點是課程太過繁重,必修課學分要求過高,大大超出其他在美國、中國與菲律賓的大學的學術要求;對校舍之建築設計、空間利用、建築素質提出批評;中文系應加強對現代作品的學習研究,馬來系應把握原資料豐富的優勢進行深入與廣博的研究;建議教職員應該加薪50%、減少收生的人數、把大學學制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把目前個別的華文大學與英文大學,改變為兩所馬來西亞大學,一所以英文教學,另一所以華文教學。(註一)
新加坡政府在1958 年11 月5 日提出南洋大學法令以管制南洋大學的活動。1959 年3 月4 日通過法令,正式在5 月27 日生效。該南洋大學法令規定南洋大學理事會的決定需由政府憲報公布後才能生效。南大是經由公司法登記而成立的大學,現在政府可透過大學法令管轄該大學。新立法把大學由公司法人地位提升為大學法人地位,方便政府加以管理。7 月23 日,由剛於6 月5 日上台的人民行動黨政府委任魏雅聆等7 名委員組成白里斯葛報告書檢討委員會,對白里斯葛報告書進行檢討並提出建議。另6 名委員包括:翁姑阿都阿芝、符氣林、黃麗松、廖頌揚、連士升與史林尼哇山。成員多是來自或與馬來亞大學有關的人士。連士升是華文報業人士。秘書是謝哲聲與關世強。關世強也是白里斯葛委員會的秘書。
1959 年11 月29 日,魏雅聆提出報告書,在1960 年2 月9 日發布。該報告書的內容包括:儘快將南大和馬來亞大學合併;建立新的大學體制、納入具教育知識的董事;建議設立一個財政委員會,由合格會計師統籌財政向副校長負責;美國大學的碩士學位資歷不足,應該聘請從英國大學畢業的博士;台灣來的師資英文水準不足,應該聘請本地學者;大學現有聘約與條件應該改正;大學課程缺乏系統化;美國式的學分制弊病百出;學年課程分配不理想;一年級的語文分量太重,應改為提高英文的入學水準;馬來文學習不夠程度;不應該有太多外語課程;以及考試與批卷方式不理想;馬來亞的學生人數超過50%;90% 的學生來自華校;招收英文一科不及格的學生;減低學費,增加政府助學金,學生宿舍沒有老師監督;建議以1949 年與1958 年馬來亞大學法令作為藍本來發展南洋大學;儘快結束南洋大學有限公司,並讓新單位早日接收所有不動產;最後提出改組南大的作業程序。(註二)
1960 年2 月10 日,新加政教育部長在立法議會發表演說,表示接受該報告書對南洋大學的建議,包括南大與馬大待遇平等,以馬大的經費預算為計算基礎來考量南大經費;重訂南洋大學將來的新生入學準繩;南大必須和馬大密切合作;新加坡政府只負責有關新加坡學生的經費;南洋大學必須把外國學生人數限制在總學生人數的15% 之內。教育部長並批評沒有教育資格的商人不應辦教育。(註三)
南洋大學學生會在1960 年3 月5 日發表了「對於南大改革問題的聲明」,支持在華文、英文、馬來文和印度文四種語文平等的原則上進行改革,接受馬來語為國語,支持學習馬來語文,不過,南洋大學是華文教育體系的最高學府。
1965 年1 月由王賡武教授主持南洋大學課程審查會,他於1965 年5 月14 日提出一份報告書,建議南大改為英文教學,以及關閉現代語言、教育和化學三個系,中文系改為漢語系,政治系改為政府與行政系,歷史系不應重中國歷史,應重馬來西亞史,不應只招收華文中學畢業生,應廣招其他來源留學生,88 結果學生在1965 年11 月22 日抗議和罷課,許多學生遭軍警逮捕。罷課持續一個月,有一百多名學生被開除,對200 名學生發出警告信,將開除的馬來亞學生驅逐出境,才使罷課事件平息。政府對於該罷課事件封鎖新聞。(註四)
1970 年8 月11 日,李光耀應南大歷史學會邀請,前往演講,講題是「南大與我們的前途」,他說南大必須提升水準,以便有效地培養出能精通兩種語文的學生。南大必須鼓勵學生在寫作上能夠運用暢達的英文,在會話上應用流暢的英語。他同時強調南大要成為學術重鎮,其校長、院長和系主任必須在學術上有素養,而且能獻身於南大發展的學人。(註五)李光耀為貫徹他對南大的期許,在1975 年委派教育部長李昭銘出任南大校長,任務在改變教學語言為英語,結果情況不如預期,無法將華語改為英語教學。1978年,南大畢業的議員請求政府出面挽救南大的問題。在該年李光耀在徵得南大理事和評議會成員之同意,將南大師生遷入新加坡大學校園,接受新大教師的教育。此舉引起馬來亞南大校友的抨擊。
由於南大是使用華語教學,畢業生不易找到工作,於是有不少學生轉讀以英文教學的新加坡大學,因此學生數日減。李光耀說:「為了挽救頹勢,南大降低入學和及格標準,也進一步降低它的學術聲譽和學生的市場價值。」(註六)
在南大併入新加坡大學後,約有70% 的學生順利畢業。李光耀讓學生選擇南大學位、新大學位或聯合頒發的學位,結果學生都是選擇新大學位,所以李光耀進一步在1981 年將兩校合併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原南大校園在1986 年成立南洋理工學院,附屬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之下。李光耀將原先南大帶有中國宮殿式建築全部拆除,改為西式建築,只留下行政中心的大樓。此外,亦將南大校門牌樓拆下,另安置在南大行政大樓前的花園內。李光耀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將具有強烈中華文化色彩的校舍予以拆除。1991 年,李光耀又將南洋理工學院改為南洋理工大學,並脫離新加坡國大而成為一所獨立大學。2000 年,南洋理工大學重新在校園內的雲南園豎立修復後的南洋大學舊牌坊。
新加坡同時將所有中小學改為以英語為教學媒介語,華語文成為第二語文。但為了保留華人文化的價值,特別是尊師重道、守紀律、講禮貌,所以李光耀推出「特選中學計畫」,保留九所最優秀的華文學校(稱為特選中學)。這些學校錄取全新加坡小學畢業考成績最佳的10% 的學生。基本上他們仍是接受英語教學,唯他們需學習與英語一樣水平的華語。
由於新加坡華人來自中國南方各地,使用數種方言,在溝通上有困難,因此,李光耀在1978 年推動「講華語運動」,每年為期一個月。此一政策已見成效,今天新加坡人都能講華語,有助於其人民至中國和台灣經商。此外,新加坡也取消了電視台和電台所有的方言節目。(註七)
註一:新加坡文獻館,「白里斯葛報告書的內容」,2006/11/26。(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69 2010-03-13 瀏覽)
註二:新加坡文獻館,「魏雅聆報告書的內容」,2007/6/16。(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95 2010/3/13 瀏覽)
註三:新加坡文獻館,「新政府支持魏雅聆報告書」,2007/7/19。(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100 2010/3/13 瀏覽)
註四:許萬忠, 回憶雲南園,1991 年12 月15 日出版。(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2298 2010-03-13 瀏覽)
事後,王賡武對於他所受到的批評,提出他個人的解釋:「1. 新加坡當時剛參加大馬聯邦,並未獨立⋯⋯所以新加坡各方面要適應大馬環境需要,無論教育、勞工、貿易、經濟⋯⋯教育部⋯⋯考慮到如何適應新的政治環境,故提出一個課程改革委員會。2. 新加坡退出大馬,報告書應被取消,因為它主要是為了新加坡參加大馬的一個新的政治環境而設的,既然新加坡退出,情況不同,報告書對獨立後的新加坡已無意義,報告書是給大馬之內的南大的。3. 報告書沒有把華語撇開,重英文輕華文,但後來形成這個現象,是新加坡獨立之後的事。在整個大馬的環境裏,是不會造成問題的,因為大馬⋯⋯到現時還有獨立中學,新加坡獨立以後他們的教育政策是完全另外一個問題⋯⋯報告書是寫給大馬整個地方⋯⋯。」
「但新加坡文獻館的一篇文章反駁王賡武的說法,該文認為王賡武將責任推到與馬來西亞有關,不過是利用馬來西亞來轉嫁他所應負的責任。該文舉出下述理由:1. 新加坡在教育和勞工問題上有絕對的自主權。這是因為巫統要人民行動黨全盤負責解決學生與職工會的反政府運動。同樣地,新加坡在經濟財務上也有絕對的自主權,因為人民行動黨不允許巫統動財政上的歪腦筋。這是新、馬合併的政治交易。王賡武報告書是新加坡政府的問題,不能轉嫁馬來西亞政府。這是歷史事實。李光耀在1964 年11 月9 日的南大演講承認:新加坡擁有教育自主權。2. 王賡武報告書並非是為了適應新政治環境,報告書是跟進白里斯葛報告書和魏雅聆報告書。李廷輝(1996:310)也是如此記載:『在重組南洋大學的各類改革中的一項事務,是改變大學課程。這是白里斯葛報告書和魏雅聆報告書所提及的。結果,在1965 年1 月成立第三個委員會稱大學課程審查委員會,由王賡武擔任主席,四個月後提呈報告書。』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退出大馬後,人民行動黨還是按建議全盤西化南洋大學。重新詮釋歷史是件需要龐大資源的社會工程。耗費大量國家的人力與物力去杜撰歷史。為了啥?」參見新加坡文獻館,「從王賡武談課程審查報告書說起」,2007/9/28。(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106 2010-03-13 瀏覽)
註五:新加坡聯合早報編,李光耀四十年政論選,現代出版社,北京,1994 年,頁384。
註六: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頁173。
註七: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頁177-178。
本文節錄自:《新加坡史(增訂本)》一書,陳鴻瑜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