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是用資訊力做競爭武器的世紀,在電腦生產王國的台灣,應用層面究竟如何?
從個人電腦、軟體發展、系統網路連結,到與國際資訊網路相連,台灣的資訊力,正在兼程建構階段。九四年十二月的資訊展,吸引了超過三十萬人前往參觀,透露出民眾對資訊產品和新資訊科技的強烈需求。
近年國內個人電腦持有率雖呈穩定成長,但比之廠商在國際出盡風頭,台灣的應用層次卻仍排在「開發中國家」的位置。
一九九一年,早均每一千個台灣人擁有五十六台個人電腦,九三年全國裝置量累積到一百三十九萬台,每千人提高到六十七台,普及率(六.七%)高於韓國(五.八%),與美國(一九.一%)、英國(一五.二%)、日本(八.二%)等先進國相比,卻仍有一段距離。
以家庭普及程度計算,九二年每一百個家庭中,有八家裝有個人電腦,九三年則增添到九家。
政府雖然多年推廣電腦化,企業界使用電腦的程度,至今仍然差強人意。一九九一年所做的工商普查指出,全國七十三萬六千多家企業中,使用電腦的共六萬多家,普及率約十分之一。
從工作到遊戲
「個人電腦擁有率可能會相差很懸殊。」行政院電子處理資料中心副主任劉勝東指出,其原因與都市化程度有關。
雖然國內個人電腦應用層面不若生產面蓬勃,但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張淮杞樂觀地認為,隨著所得提高、電腦大幅降價、通訊等多媒體加入市場,「以前是工作,以後是遊戲」,個人電腦功能轉變的趨勢,會擴大台灣個人電腦在家庭的普及率。
另一項觸媒是民國八十四年度開始在中小學實施的電腦教學。市場人員發現,九四年六月到十二月陸續舉辦的資訊相關產品展,買氣相當旺盛。「連五八六電腦都有很多學生買。」張淮杞觀察。
過去十年,個人電腦軟、硬體不斷升級,使得它已超越「個人」使用範圍,擔任主導整合者。
以國內來看,近兩年來,個人電腦普及,連帶使軟體市場規模愈大,兩者相輔相成更擴大應用層面。在南山人壽服務的邱忠政就靠一套筆記型電腦,自行設計軟體贏取不少客戶。
原是軟體工程師的邱忠政,擔任壽險顧問後,寫了一套功能齊全的「卓越壽險軟體」。在與客戶洽談時,他利用隨身的筆記型電腦,立即根據客戶需求設計保單。而電腦還幫他完成影片簡報、與客戶接觸統計、製作月刊、透過電子布告欄為客戶解答保險問題等。
分析軟體消費者,台北市電腦公會在九四年三月針對電腦育樂軟體消費者所做的調查顯示,中小學生的購買率高達八0%,其中每月花一千元購買軟體者達六0%,顯示青少年消費潛力不容忽視。
目前政府仍是最大的軟體消費者,而台灣使用者對智慧財產、軟體有價的觀念仍不夠落實,政府採購電腦並未另撥預算支付軟體費用,使得正規軟體普及率遭受阻礙。
在電腦系統使用方面,行政院主計處電子處理資料中心調查顯示,到九四年六月底為止,全國各機構當中,占擁有比率最高的民營企業,去年系統套數增加最多;但學校咸長最快,高達三六.七%,其次為公營事業(成長二0.七%)、資訊業者(成長一七.九%)、政府行政機關、民營業者(成長一0.八%)。(表一)
以電腦應用平均支出費用最高的金融業為例,九一年已有三分之一的普及率,九四年更幾達百分之百,這無疑是競爭之下,為提高效率的結果。
橫跨國際的電腦連線作業,如今更已成為國內資訊處理的共同趨向。跟國外相比,台灣的國際網路連線才剛起跑,但卻意義深重,因為網路連線將縮短台灣取得國際資訊的時間、增加跨國合作計畫。
目前我國共有七大電腦網路(表二)連上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由民間經營的電子資料庫共有三三二個,分別掛在這七大網路上。估計每日進出這些網路的人口,超過十萬人以上。
學生帶領風騷
網際網路風潮中,學生仍是帶領風騷者。目前國內已有一百二十個學校及研究機構,透過TANET與INTERNET連線,估計有五萬人隨時利用電腦網路的電子布告欄(BBS站)溝通意見、資訊交流。
企業或機構目前則已有超過四百家連上國際電腦網路,由此延伸的國內連線更日漸綿密。以紡織業為例,現在已有一千多家國內紡織業者,透過紡拓會資訊網路系統,查詢各項紡品出口明細、掌握各國配額利用率、蒐集他國紡織品行情動態等。
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urcture,簡稱NII)近來已成為全球各國熱門話題,國內更視之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利器。但將資訊技術落實在生活層次,其實才是資訊社會的真諦,台灣在這條路上,離終點還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