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約翰.奈思比的「全球弔詭」一書中儼然主流的「冒險之旅」(adventure travel)及「生態觀光」(ecotourism),為什麼在台灣缺席?
沒有「冒險之旅」,是……
.「因為台灣的生活已經夠冒險。」「大世界」旅遊雜誌編輯總監林妙鈴說。
.「在九0年代打強心針(冒險之旅),藥效不會像八0年代時那麼強。」聯合報綜藝新聞中心記者廖和敏認為。
.「旅行社得負冒險旅遊的責任,消費者保護法又有所限制,出團可是自找麻煩。」長安旅行社企畫處副總經理蔡添祥提出解釋。
.「冒險之旅太專業,應該叫運動,而不是叫旅行。」太運旅行社總經理李振明反駁。
.「花錢找死嗎?」一位母親半開玩笑道。
「生態觀光」也無蹤影,是……
.「垃圾分類都做不好,怎麼會在渡假時想到環保?」一位環境工程學準博士回答。
.「體制內的人都不一定有共識,遑論其他。」交通部觀光局技術組副工程司黃茂容點出癥結。
.「從事精緻旅遊的人,永遠只是少數。」旅行者、自由撰稿人李憲章分析。
.「生態之旅需要等待,才有收穫。」金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孫慶國表示。
.「對不起,什麼是生態觀光?」一個路人反問。
耐心體會自然
根據一九九二年「冒險旅遊及生態觀光全球會議」的定義,生態觀光是「旅行到一個不受干擾破壞的自然地區,從事研習、讚美及欣賞自然景觀、野生動物或文化資產等遊憩活動,以期獲得自然或文化上的體驗。」
美國環保團體奧杜本學會(Audubon Society)則認為,生態觀光應著眼於「環境倫理及環境認知」,一位登山者如果不具上述倫理及認知,他的行為其實和海灘弄潮者無異。
冒險之旅,可算是生態觀光的一環,生態觀光則不一定得冒險。冒險旅遊包括許多自動自發、利用自然環境及真正具危險感覺的活動,其結果往往難以預料,「不確定性」也正是它引人之處。
唱完了理論高調,回到現實。身為環保團體「新環境聯盟」一員的黃茂容分析,生態觀光和本世紀環保意識的抬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國內的環保運動尚未關心至旅遊層次。」他認為。這涉及「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觀念的普及:少砍一棵樹而暫時損失的利益,將來會因為生態觀光的經營而賺回更多。「可惜,將此理念內化的人並不多。」黃茂容觀察。
許多人懷疑:生態保護和觀光發展,本就是兩個互相矛盾的概念,怎能結合?蘇格蘭的伍德和豪斯夫婦不說廢話,以多年的旅遊經驗寫下綠色旅行實用指南「優良觀光客」(A Good Tourist)。他們認為,既然旅遊已是生活要素,何妨善加計畫生態之旅,再也不昧著良心去觀光。完全禁止旅遊活動,絕不是辦法。
國內也有人不灰心。倡導成長性休閒的金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孫慶國,就是其中之一。他深知生態旅遊的「等待」之美,觀察者必須極具耐心,才能體會自然奧妙,「這對平常不知珍惜的現代人而言,的確有振聾啟聵的作用。」孫慶國娓娓道來。
除了組團至美國奧勒岡州參觀鮭魚迥遊的保育工作,該會還在墾丁及美濃舉辦本土性的「南台灣知性之旅」。「生態觀光其實是當地人的自覺,」孫慶國解釋,「不只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也是重點。」
「在還沒有把台灣的環境弄清楚以前,我對出國參加生態之旅打上問號」坦承沒有生態觀光經驗的李憲章覺得。
台灣適合進行生態旅遊之處其實並不大少(見附表),雖然過年時哪兒都擠,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試試。其實,廣義而言,居家附近的小公園也可以是生態觀光(ecotourism)的選擇--「eco」這個字根,正有「自已家裡」的意思。
如同「不再寂靜的春天」一書作者彌爾布雷斯從環境社會學角度所提出的生態問題治本概念:「我們不能只做一件事。」在你踏出每一步時,請瞻前顧後,不帶入或帶出任何身外之物,這正是冒險或生態之旅的最高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