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你「滑」出科技成癮了嗎?

改變科技使用行為 人際關係遊戲規則就隨之改變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2-17

瀏覽數 17,600+

你「滑」出科技成癮了嗎?
 

科技會助長人對緊急事件的上癮程度,讓癮頭變大十倍。就像吸食快克古柯鹼,會立即產生刺激,而且比粉狀古柯鹼更容易成癮,顯然也更危險。

現代科技讓我們的行動得以獲得立即的回應,讓人作繭自縛。一收到簡訊與推特就忍不住回覆,還以為自己很有生產力,其實這麼做只會分心而已。更嚴重的是,我們可能會錯過真正重要的事,例如經營穩固的人際關係、合作處理重要的問題,或做一些需要思考與專注的工作。因為這些事無法透過點擊按鍵搞定,對大腦的刺激沒手機音效那麼大。可是,到頭來,這些事重要多了。

最近我們親眼目睹一幕情景,有個孩子上台表演芭蕾舞,全家都到場觀賞演出。他們的座位靠近後面,一排四個人當中,有三個人低頭盯著自己的手機,沉浸在遊戲中 ─ 原來是那個家的爸爸與兩個孩子。只有媽媽抬頭看著台上的表演。當演出即將開始,全場燈光暗下來之後,這三個人同時降低螢幕的亮度,繼續低著頭,滿臉放光。直到坐在後面一排的人要求他們關掉手機,他們才尷尬的抬起眼來看表演。

正如注意力缺失症的專家哈洛威爾醫生(Dr. Ed Hallowell)最近告訴我們:

我們創造了新的上癮症,亦即對科技上癮……因此,你會發現許多人一天到晚檢視自己的電子郵件,彷彿那是一包香菸,簡直就像強迫行為一樣。

心理學家斯坦納 - 阿黛爾(Catherine Steiner-Adair)長期研究科技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她曾表示:關於家庭,有個牢不可破的永恆真理總是令我動容:孩子需要雙親付出時間與注意力……但是,一聽到虛擬世界的召喚聲響起,就彷彿受到海妖的歌聲誘惑,輕易忘了這個真理。

我們曾聽過有人說:「只有年輕人才會沉溺於科技中!」這個嘛,確實,他們從小抱著科技長大。但是,讓我們來檢視一下身為成人的角色。研究顯示,年幼的孩子常常感到寂寞、鬱鬱寡歡,因為他們正與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競爭父母的愛。

有位中階經理人告訴我們,她和先生如何在四歲孩子身邊使用科技。有一天,他們意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因為他們發現自己下班回家後,總是飛快的拿起手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覺得這種行為不是四歲女兒的好榜樣,而且領悟到人生轉瞬即過,女兒早就不是小嬰孩了。

他們知道一旦上癮就很難戒除,於是擬定了一項計畫:在前門玄關放一個籃子,兩人約定好,一回到家就把手機放進籃子裡。這只籃子化為一個小小的責任制,因為這對父母的手機就放在顯而易見的地方,只要有人把手機拿出來,就會引人矚目。嘗試新行為幾天之後,有天早上他們準備出門,便過去拿自己的手機。結果,他們大吃一驚。籃子裡除了他們的手機之外,還有女兒的小iPod。他們從未要求女兒這麼做,事實上,甚至沒跟她討論過這件事。可是,她小小的心靈卻直接效法父母的行為。她把科技擱在一邊,成為家庭的一分子!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雖然這個例子充分展現出正確的行為模範,但其中也可能會有陰暗面。這個孩子是否渴求父母的關注?她是否覺得自己彷彿在跟手機競爭父母的關愛?她把自己的iPod放進籃子,是不是把這當成交易籌碼,希望換來父母的愛?不論答案是什麼,一旦改變科技使用行為,這個家的遊戲規則就會隨之改變,在下班回家之後與隔天上班之前,利用短暫時間提供注意力與精力。

投入有品質的注意力,專心經營人際關係,這麼做不只是為了家庭。有位三十來歲的人告訴我們,他和朋友一起用餐時,大家會把手機放在籃子裡,在用餐期間,第一個拿出手機的人就要請客。對他們來說,這是很好的方法,不僅鼓勵大家直接互動,還能捍衛友情。

本文節錄:《五個選擇一書/寇岡、亞當 . 梅瑞爾、林恩 

你「滑」出科技成癮了嗎?_img_1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