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法治
拜讀貴刊一百期特輯「新台灣人」專題,不禁感概良多。想起前些時日的「日本文摘」一百期中關於日據,時代台灣政、經、教育及社會……等建設的專題,二者雖然取材及訴求不同,卻不約而同地指出建主台灣民眾法治精神是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最大的成就之一,而國民黨政府最大的敗筆則為破壞已有的法治精忡。
國民政府抗日獲勝、將台灣收回,曾受到民眾熱烈的歡迎,曾幾何時,卻成為極欲去之而後快的「外來政權」。或許法治精粹的消弭是最大的原因。威權時代最大的弊端,在於法令權威的破滅、特權分子的橫行、闢後門送紅包就可以做違法的事(只要事情不鬧大)。
時至今日,民主是挑戰法治精神的另一項工具,在某些人士的誤導下,民主是庇護脫法甚至違法事件的最佳處所。在那些人士的眼中,民主與法治是相對立的,民主就是「以人民為主」,當其違法須受法律制裁時則大呼「政治迫害」、「法治已死」,但其遭受他人違法侵害時卻又責怪政府「辦事不力」。
諷刺的是,世上諸先進民主國家的民主政治能夠順利權行而不墜的基礎,則在於守法重紀的「法治精神」,並非藉民主來破壞法治,甚至葬送民主的病態思想及手段。
錯誤的民主政治觀加上幾近無存的法治精神,是造成台灣社會混亂的二大原因。今日台灣社會所需要的,正是,建立一合乎民主政治的法治思想--全民於法律訂定時可充分發表意見,一旦完成,無論總統、民意代表、執法者及一般百姓均須遵守,無例外可循。如此建立法治精神,當可逐步消弭社會亂象,維護民主政治體制。
中和 鄭碩民
政治外的台灣史
拜讀遠見一百期「新台灣人」系列中「幾部春秋史」一文,心中頗有感慨。
誠如一位台灣史學者的總結--「台灣史百家爭鳴,不過是統獨爭議的學術戰場」。目前研究台灣史的學者似乎只著重於「政治」方面的研究,即使有其他人文方面的研究,多半也是為了解釋其政治的目的。在這個一切泛政治化的社會中,連歷史學者也無法跳出框框。
政治歸政治,歷史歸歷史。政治只是整個歷史中的一部分,並非全部。如今許多歷史學者卻因其個人政治理念(無論統或獨)而去研究他們所認定的「台灣史」,並以為是台灣史的全部;甚至用它來進行政治宣傳活動。這使台灣史蒙上了政治色彩而失去其真實性,難怪台灣有人會喊悲哀。
筆者曾經接觸過一位統派的歷史學者和一位獨派的歷史學者,發現兩人的觀點南轅北轍,幾乎毫無交集,使我對台灣的歷史感到矛盾。我想這是因為沾上了政治化色彩的緣故。若是學者研究台灣史能跳出政治的框框,進而從文化、經濟及生活方面去研究,應該有不同於現在的「政治版」台灣史之詮釋。
新莊 侯景陽
「日本之石」可以攻錯
台灣光復四十多年來,各方面的進步固然有目共睹,但是社會秩序與倫理道德等法治與文化精神層面卻每下愈況,有識者莫不引以為憂。不少年長一輩的台灣人會懷念日據時代的種種,因為那個時代的物質享受雖然差了些,但一般民眾的倫理道德與社會秩序,均非今日的台灣社會所能比擬。
自從國府入主台灣,在解嚴之前的政策以「反攻大陸」為嚆矢,一半以上的經費都用在國防上,民生建設相對地就比較緩慢。解嚴後這種不正當的現象逐漸調整過來,人民生活逐漸提高,然而民眾自主意識的提高、抗爭手不斷,更使社會付出慘重代價。面政治的腐敗,貪官污吏的橫行,在上行下效之下,社會上一窩蜂追求投機致富與色情暴力,幾乎喪失了台灣人原有崇尚勤儉樸實的美德。
反觀日據時代,物質生活雖然匱乏,但是在日本人嚴格管理下,官員與人民守法重紀,官員不敢貪污舞弊,人民不敢偷、不敢搶,可說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在家庭內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人際關係上則彼此互動合作,禮尚往來。總之,日本人雖有缺點,但是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面,這一點國民黨在教育台灣人民時當故意予以誤導,令人頗不以為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值得台海兩岸的中國人借鏡。
淡水 鄧鴻源
杜絕政治獻金
民進黨省長侯選人陳定南,為了籌備競選省長經費,計畫發行「紀念券」的選戰公債,以支應競選活動的開銷需要。然而此舉對照民進黨素來標榜「清廉對抗歪哥」和「反賄選」的理想,似有矛盾之處。
同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在金泳三政府所主導的政治改革中,有二件事值得國人深恩與效法:其一,不接受政治獻金;其二,實施金融實名制度(以自身的真實姓名從事經濟活動)。
反觀在台灣的政黨政治,朝野各黨無所不用其極地爭取各方的政治獻金,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極力爭取各種「掛名」頭銜,從中牟取暴利,「二合一」的結果,助長了官商勾結,貪腐賄選,公共工程品質低落,乃至於公權力不彰的弊端屠出不窮。
如何使「公職不再變為名利雙收的跳板」和早日根絕「賄選文化」的氾濫,實有賴全民刻不容緩地來推動並全力促其實現。
新莊 岳謙
優良品質贏尊嚴
最近一項「歐洲之行看文化」旅遊活動,感觸良多,無論是自然美景或人工建築,都可感受到其豐富的文化及人文素養。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旁乃至歐洲各地的自行車專賣店裡,總是擺著捷安特,並在車上漆有國旗,對歐洲喜愛自行事的眾多人口而言,它不只是一面國旗,更是優良品質的血統證明,這種自行車係由台灣「巨大機械」所生產,擁有遍布歐洲三千多家專賣店,年銷量三十五萬輛,是注重品質甚嚴的歐洲中高級車市場的龍頭老大,讓歐人刮目相看,情有獨鍾。
而且,國民所得最高的瑞士,我們國旗也在當地懸掛,見之今人喜悅。在各種遊樂場所遊覽地區,例如坐往鐵力士山的電纜車前方,也漆有中華民國國旗。在國外見到自己國旗興奮之餘,感到受尊重及榮耀。
雲林 陳慶元
見得到明天的太陽?
相信大部分的朋友都和平凡的我一樣,常會因為讀認到社會中的種種不合理而對台灣感到失望。每當我對這個福爾摩沙、婆娑之島失去信心時,「遠見」總是讓我知道,在這島上,仍有人在默默地耕耘、付出,仍有許多人為希望而努力。
看看捷運工程,有那麼多的梁柱在尚未通車時就發生裂縫。想想中山高汐止五股段高架工程的弊案,為此導致一位部長下台。還有水力建設,每逢大雨、社子島、高雄……就會積雨,即便大晴天,連嘉義雲林沿海漁村仍泡在水裡。為什麼會這樣?錢都大筆撒下去了,為什麼換來的結果卻是如此?
從另一面來看,慈濟的慈善事業愈來愈大,不僅照顧了台灣的人民,還有餘力能幫助國外的朋友。教育愈來愈普及,文盲愈來愈少,高等人才愈來愈多。經濟的繁榮,消費力提高,一片朝氣蓬勃的景象。這一面的台灣似乎又是充滿活力,生機無限。
台灣似乎總是站在抉擇的路口,處處危機卻也處處轉機,端看領導人的智慧要將這護超級航空母艦駛往何處。
身為政黨應該力求突破而非只求勝選。身為百姓應該頗思振作而非只會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