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推出「超級戰艦」朱高正參選省長後,本已注定冷得出奇的省市長選舉已不再平靜。九二五、九二七的衝突暴力事件為省市長選舉開場,似乎也預告著省籍糾葛的是非將再度被揚起。不論三黨如何辯稱對各族群省籍融合的努力。統獨和省籍的意識型態之爭,仍將是這場選戰的主軸。
朝野浮在檯面的選戰策略,仍然是無限上綱的國家前途論。當趙少康打起保衛中華民國的旗幟,在市長候選人辯論會上要陳水扁明確表態是否支持台獨,就是要以「救亡圖存」的心情來角逐市長席位。
不確定的危機感
民進黨候選人陳定南在文宣上放棄了冬山河訴求,猛打「四百年來第一戰」的口號,就是師承台獨大師史明「台灣四百年史」的「台灣人史觀」,屏斥國民黨這個「外來政權」和宋楚瑜這個「外省囝仔」;拿不出明確定位的國民黨,只好以「急統」、「急獨」來拒斥兩面圍攻,爭取最大多數選民對於現狀維持的認同。
問題是,現狀維持的不易,讓台灣人民有尋求突破的急切欲望,李總統要前往亞運的風波。正是這種心理的反射。中共的強烈反應,加上東海四號演習的頻仍動作,再樂觀的台灣前途論者也不能不駐足思考;中共謀我的危機是不是真的存在爭,「一九九五年閏八月」預言中共在總統大選時犯合的書大賣,更說明了台灣社會的不確定和危機感的加深。
面對這樣複雜而困難的局面,國民黨的危機意識是相當濃烈的。李登輝在強調國民黨百年老店新開張的同時,就已意識到必須藉著年底這場選戰,衝破台灣社會內部的紛擾。政壇人士透露,李登輝在國民黨中興山莊輔選會議上,再三強調台灣人的包容性強,會願意支持外省人當省長,就點破了他對道場選戰的戰略構想。
國民黨高層的思考模式是,當台灣社會內部無法擺脫建構命運與共的理念時,就無法面對中共的挑戰和二十一世紀台灣的再發展。宋楚瑜所以能取代吳伯雄參選台灣省長,就是國民黨硬要選難路走,要大多數的台灣人支持外省人出線,打破省籍禁錮,也讓在心理上受壓抑的外省第二代有問政空間的希望。
只要國民黨熊打贏這一仗,民進黨標榜「合灣獨大」的沙文意識也將被迫調整,台灣社會就能從省籍矛盾的魔障申鬆一口氣,相對地。也能讓對岸的中共鬆一口氣,減輕對台灣走向獨立的不信任程度。
除了積極面的考量外,國民黨也有其權謀上的深層思考。一旦宋楚瑜在李登輝的背書下當選省長,身為少數外省族群的代表,台灣人選票的支持,泰半還是來自於李登輝的領袖魅力,對李登輝的領導威權有增無減,更不必說有任何「葉爾欽效應」的可能。
不論李登輝是否要在後年競選連任,只要省長這一局能夠穩住陣腳,五年、十年間國民黨的執政地位仍將難以撼動。
李登輝這樣的強烈企圖顯然沒有得到輔選單位的呼應,黨中央頻頻為宋楚瑜叫急,連宋楚瑜後援會也感受到民進黨挑戰的強大壓力。國民黨高層很坦向地說,宋楚瑜的三個包袱,就是國民黨、外省籍和現任省主席。四十年來官派的作風,要台灣人放棄做主的機會,來配合國民黨的政策,光是民心求變的想法,宋要勝選仍有相當的考驗。
民進黨緊緊地抓住了這個脈動,期待以真正台灣代言人自居的政黨,要為台灣的未來打出一片天。然而,民進黨矛盾的是,為了迎合絕大多數選民的認同,理念上標榜的台灣獨立觀必須隱藏,卻又得激起多數選民的熱情。支持台灣人來擔任省長。
換人做看看
民進黨沒有太多資源,也沒有強而有力的組織系統和國民黨抗衡,有的只是「換人做看看」的信念。為了強化民進黨當政的福利遠景,咬緊牙根也得把敬老津貼發送到家;民進黨執政縣市必須硬撐過省長選舉的財政危機,讓選民從最直接的金錢實惠中,和國民黨可能實施的賄選策略相抗衡。
民進黨也很明白,這場省市長之爭,是民進黨開出多年執政支票的關鍵考驗,能在省市長選戰中奪席,特別是省長地位,民進黨就有實質問鼎中原的機會,錯過了這次機會,民進黨很難再有威脅國民黨權位的意志與能力。
同樣地,民進黨高層公職人員的用心布局,未必能夠得到基層黨員的理解。九二五事件的爆發,民進黨在高雄的選情未見提升,卻直接傷到台北市陳水扁的選票,陳水扁無論如何放低姿態,避免市長選舉議題升高到省籍、統獨的國家定位層次,仍然不能不為九二五事件表態,硬生生地提出反暴力的主張,卻躲不過趙少康「暴力黨」、「台獨黨」的追剿。
新黨也很清楚,一年來的慘澹經營,尚不足有參與年底這場大搏戲的本錢,但是新黨惟有每役必與、藉選戰操兵壯大,才有生存的空間。過不了年底這個關卡,新黨難保不步上中華社民黨的命運,成為台灣政黨發展史的驚鴻一瞥。
朱高正的出線,就是在這種無奈局面下的選擇。朱高正是新黨內唯一有能力自籌款項參選的政治人物,也是唯一在台灣省有足夠人脈捲起聲勢的人物。朱高正過去的爭議性格,新黨也難以評估未來可能的變化。但這是新黨沒有選擇、必須要自己承擔的政治風險。
朱高正的選戰策略,是不斷地藉著爭議的發生,來重塑他個人的政治魅力。這種突出的造勢能力,民進黨高雄市部分成員的抗議。其實正落入朱高正的布局之中,蛋清和暴力,自挫民進黨邁向理性執政之路,為新黨凝聚「保衛」意識。不論這種意識是在保衛外省族群的生存空間,或是「保衛中華民國」。
新黨也明白,省市長選戰中唯一的機會在台北市,趙少康個人的形象與社會評價已經明顯定位,新黨在這場競賽的爭衡,如果僅求一黨的生存或是外省第三代支持,新黨絕對沒有再生的格局,升高訴求是唯一機會。
新黨相倍,對於未來不確定的危機感,只有讓選民相信追隨新黨,中華民國才能絕處逢生,趙少康才有凌駕陳水扁的希望。因此趙少康選定了以競選總統的策略來打市長之戰。這樣的策略,毫無疑問禽強化統獨閱爭論,升高北市選戰的熱度。
政治文化的轉捩點
台灣政治最大的悲哀,就是在彈丸之地中,逃不出狹隘地域觀念的對立和爭衡,特別是當中共犯台壓力愈來愈明顯的時刻,朝野政黨或是漠視可能存在的危機,或是搶取這小格局中僅有的權位。外部的魅力和挑戰,不差讓朝野更謹慎地去籌謀因應對策,反前是藉這壓力的存在,去製造內部的矛盾和分他,牟取一黨、一人的政治利得,置全台灣的福祉於不顧。
年底的選戰,可能是改變這種惡質政治文化的轉捩點,也再能是擴大這種對立的起始點,選票走向是重要的關鍵。換句話說,年底選戰的一票,投的不僅是省市長的人選,還包括對於各政黨處理兩岸問題的對策信任投票,或統、或獨、或是不統不獨,台灣人民今天不做決定,也拖不過後年的總統大選,這是相當無奈的現實局面。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