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朱欽騏揚帆國際時裝

林惠君
user

林惠君

1994-08-15

瀏覽數 16,100+

朱欽騏揚帆國際時裝
 

本文出自 1994 / 9月號雜誌 第099期遠見雜誌

他三十九歲,所領導的企業年營業額已達兩億七千萬美元;他外表溫文帶點憨厚,創業品牌卻是象徵航海及冒險的Nautica;他生長在台灣,卻因為在美國創業成功,而讓美國在台協會專程邀他回台,擔任美國周的主題人物。

他是朱欽騏,美國Nautica服飾企業總裁兼設計總監,今年剛當選紐約「四十位四十歲以下的經濟領導人物」(40 under 40)之一。Nautica則進入了九三年美國富比士(Forbes)評選的「美國最好的四百家中小企業」,且名列第二,在群雄角逐的紐約服飾界,朱欽騏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王國。

「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會有今天的規模。」圓臉、笑起來還隱約看得到兩顆兔牙的朱欽騏,用開朗的語調和豐富的手勢,說著成功背後的一連串故事。

十三歲移民美國、畢業於紐約服裝設計學院(FIT)的朱欽騏,第一次創業經驗卻是在台灣。他畢業後做了一年女性服飾,察覺到當時台灣只負責接國外訂單、製造,他認為若能提供設計,發展空間會更大,於是回到台灣創業,希望在台灣生產服飾,再外銷美國,結果公司在一年半之後便宣告關門。

他反覆思量,認為癥結在於時機太早,台灣對於設計的概念仍然陌生,市場的需求並不是他專長的設計。他帶著這些經驗回到美國,進入一家公司當設計師,觀察美國服裝界的行銷和運作,直到一九八三年,他和幾個朋友合夥,以他最喜愛的帆船運動為名,成立Nautica企業。

市場像灘水

David Chu(朱欽騏的英文名字)用美國化的方式展開他的創業生涯--他拿著自已設計的六套衣服,去拜訪紐約的知名服裝店。Barneys是他拜訪的第一家,收下了這六套衣服,也很快就賣出去,他得到第一批訂單。

創業初期的朱欽騏,一天上班十六小時,一星期工作七天,妻子林麗娜每個周末的休閒,就是到辦公室陪他加班。同為設計師的林麗娜很能體諒他的投入,他自己則全然不覺辛苦,「那是一種狂熱,Burning Desire,」他流利的中文裡偶爾夾著英文單字「不是工作,是一種嗜好。」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林麗娜對丈夫的描述是「有藝術家的感性和敏銳,也有企業家的理性和冷靜」。身兼總裁和設計總監的朱欽騏,早上用來開會、處理行政事務,中午以後,他捲起袖子,和四十位設計師一起工作,設計天地仍是他心之所繫。

「公司最精華的是產品,接下來才是需要好的行政人員。」朱欽騏把七0%到七五%的精力花在設計上,他認為行政可以授權,設計卻是無可替代的創意結晶。在服裝戰國界的紐約浸淫多年,他深知通路行銷的重要性,不時和行銷專家交換市場觀察心得,交由專家來拓展通路。

他把公司重心放在設計和行銷,公司本身不直接製造,而是向全球各地採購,完成設計後,迅速下單到全世界各個OEM廠,開始依圖購料、裁剪、縫製,通常下單後四十五到六十天,就可以空運交貨。分布全球的契約廠商,使他能選擇到生產成本最低的地方製造,將有限的資源靈活運作,並快速反應市場。

他比喻市場像是一灘水,一吹一碰,就會改變形狀,必須時時留心。過去在台灣的創業經驗,更讓他瞭解設計、製造、行銷是三位一體的互動因素,每個環節都不可缺。

離開台灣十多年後,再看台灣服裝界,他驚訝市場演化的快速,年輕的設計師對流行吸收非常快,但流行在台灣仍然沒有定義,「台灣市場比較複雜,也缺乏主流。」朱欽騏觀察。

從當年不愛讀書、只愛畫畫的小男孩,到如今坐擁設計王國,朱欽騏對成功的定義,是他終於實現了當設計師的夢,「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一種享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