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AI浪潮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教學革命

張瑞雄
user

張瑞雄

2025-07-03

瀏覽數 200+

AI為教育注入前所未有的效率與創造力,包括利用AI來設計學習計畫與創意作品。Unsplash by Muhammed Nishal
AI為教育注入前所未有的效率與創造力,包括利用AI來設計學習計畫與創意作品。Unsplash by Muhammed Nishal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AI正加速重塑教育現場,從ChatGPT協助備課,到個別化學習設計,改變已經無所不在。教師該如何重新定位角色?教育又該如何轉型?本文帶你掌握AI時代教育現場的挑戰與機會。

隨著ChatGPT等人工智慧工具迅速滲透教育現場,一場教學革命正悄然展開。從小學到高等教育,教師們紛紛開始接觸並應用AI,不僅用來備課、批改作業,甚至開始協助學生,設計學習計畫與創意作品。這場變革無疑為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與創造力,但它同時也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教師的角色是什麼?教育的本質又該是什麼?

AI成教育現場得力助手

在美國達拉斯的一所學校,一位數學老師透過ChatGPT,設計出一份以足球為主題的幾何課程,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熱衷的興趣,讓學習變得生動且具體。老師不僅用AI備課,還用它翻譯教材、設計活動,甚至用來與家長溝通。在她眼中,AI不只是工具,更是老師在教育現場的得力助手。

這樣的案例並非唯一,根據Gallup與Walton Family Foundation的調查,在美國K-12教師中,有六成使用過AI協助工作,平均每週節省六小時的行政與備課時間。許多教師因此得以將更多精力,投入於真正重要的事,像是學生互動、個別化教學、課堂創意,甚至找回了久違的週末休息。

不過,這場技術驅動的革新並非沒有代價,高等教育領域對此表現得更為焦慮與無措。大學教師對AI的應用雖有所嘗試,但普遍缺乏整體性的策略與制度支援。面對學生大規模使用AI寫作、完成作業,傳統的「知識傳遞與評量」模式正在崩潰,學生的表現與實際理解之間日益脫節。教師們一方面被迫接納AI,另一方面又無從判斷哪些是學習成果,哪些只是工具的產物。

AI公司沒有積極提供教育轉型的藍圖或資源支持,當前AI對教育的介入過於零散,缺乏對高等教育深層結構改革的視野與承諾。AI的出現不該只是教師多了一個「幫手」,而應是促成整體教育制度轉型的契機。例如,如何利用AI讓資質不同的學生,得到適當的教育、如何提供弱勢群體低成本高品質的教育資源等,這些才是AI在教育上的真正潛力。

從現實的回饋來看,教師確實從AI中受益良多。例如,AI可以讓老師週末得以喘息,更重要的是老師能透過實際示範,教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AI。「如果我們不教孩子如何使用工具,當然會擔心他們會變笨。」一句話道出了當前教育的矛盾核心,AI不是問題,無知與恐懼才是。

教出什麼樣的人才是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教師也意識到AI的使用應該「適度」,而非全面取代。例如,一位美術老師就選擇只在作品的最後階段引入AI設計背景,以避免學生過度依賴,同時保障創作的原創性與信心。這些細膩的教學判斷提醒我們,AI再強,也無法取代教育中那份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關懷。

未來的教師,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過去的教師是知識傳遞者、評量者與規範者。而在AI時代,教師更應轉化為學習的引導者、批判思考的促進者、道德與價值的守門人。當ChatGPT可以在數秒鐘內生成滿分作文,教師的價值將不再是「教會什麼」,而是「教出什麼樣的人」。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這也讓我們看見一個關鍵:技術永遠不是教育的答案,思惟才是。如果我們還是用舊有的教學架構去塞入新科技,最終只會加深制度的崩壞與焦慮。而若能以AI為契機,反思課綱、改寫評量方式、強化人際互動、鼓勵原創創思,那麼教育就不僅能抵禦AI浪潮,更能藉此升級進化。

在這場既充滿挑戰也蘊含希望的AI轉型中,我們要相信,真正優秀的教育從來不是靠壓力驅動,而是來自啟發與引導。而這份引導,將更需要那些懂得擁抱改變、堅守初心的教師。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北商大前校長、叡揚資訊數位轉型大使)

延伸閱讀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