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當餐點外送,對台灣人來說是個常見但不太重視的工作,可是,卻有一間德國公司,來臺灣把這件小事做大。那就是2012年來台的送餐服務App空腹熊貓(foodpanda),今年中剛滿四周年,在台灣業績年成長高達300%,餐廳伙伴已超過千家,也是境外網路公司少見即將獲利的個案。
亞太區資深執行副總裁、兼台灣執行長周禎洋說,雖然是由他主導台灣業務,天天都會和德國總部開會,德國人重視過程裡的細節,更勝最終結果,讓在美國念書長大、長期在台灣工作的他,深覺非常不一樣。
(foodpanda亞太區資深執行副總裁兼台灣執行長周禎洋)
德式思惟到底有哪些不一樣?第一點是當別人把騎車送餐,只是當簡單勞力工作時,foodpanda卻定義送餐員,是找路權威專家。現在全台灣北、中、南地區,foodpanda都分區徵求送餐員,只訴求找最熟當地騎車路況的人,通過工作考驗的第一關,就是試跑。接著實習期間,新手還需資深同事帶著一起送餐,確定他不但瞭解方位,掌握平日交通路況、還得熟記常送店家的捷徑,才能出師。
foodpanda連機車導航的地圖,都是自己開發,絕不仰賴免費的GoogleMap。現在,每天送餐員騎車的路線與狀況回應,都會追蹤傳回德國總部的圖資研發團隊,持續把人工送餐的智慧,也納入雲端數據。像是偶爾若有異常的送餐服務狀況,兩地團隊都一定開會討論問題在哪?下次是否可放在導航數據裡,作正確引導與提醒?或問題在於送餐員流程有誤,需要改SOP?不用等客訴抱怨來才改善,自己就持續把這件事作到完美才放手。
不過,相對許多餐飲服務業,比較容忍奧客,不想惹事的心態,foodpanda主張還是要回歸專業,送餐員的確面對客人要有笑容,有禮貌,但不需忍耐無理的要求。
周禎洋說, 雖然台灣以前大多不重視送餐這個工作,他還是堅持薪水開得比一般水準高,也有提供內部培訓與加薪機會,希望大家把這當做一個專業。這四年下來,如果台灣有找路送餐的科系,他員工差不多是大學畢業等級了。
但就靠這些人第一線送餐的專業形象,在台灣吸引了餐廳正面回應,再開拓餐廳伙伴行銷的獲利模式,就比較能提高價格,依舊打動客戶的心。 未來還希望把現在約四成的特約工作比例降到零,百分百是全職,都要邁向送餐權威境界。
從foodpanda的經驗看來,把別人不在乎的一件小事做好,本身就能成就新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