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數十年來盤根錯結的教育問題,眼前,顯然正面臨解套與否的關鍵年。
今年,許多人把改革的利斧指向教育。
春天,台北東區要道上燦黃的木棉花一路綻放潑灑,樹下是迤邐的人群。全省上百個民間團體在「讓下一代更好」的號召下熱情聚集,不時還見心有所感的大人攜著孩童臨時加入,平日素少走上街頭的中產階級殷切參與,匯聚成一股台灣教育「非改不可」的豐沛民氣。
這場「四一0教育改造大遊行」的主要發起者、台大教授黃武雄表示,延續解嚴以來的政治不斷翻修,及不滿、思變、又不知從何著力的社會人心,眼前教育改革的攻堅,「代表現在已進入問題的核心」。
民間已出現一些不耐等待的改革尖兵。兩個孩子的母親李雅卿,和她正值社會中生代的朋友們,今年初創辦「毛毛蟲學苑」,要以開放、尊重的教學,自行「培養孩子為成熟的公民」;在高雄市區開骨科診所的方進興,四月底剛組織完成「關心教育協會」,源自於反對自學方案的一群南台灣人士,主張合理分配教育資源,達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適性發展」。
朝野各有行動。早在一月間,在野立委為主的台灣研究基金會,大規模舉辦「全國民間教育改革會議」,邀集學者專家自政策、制度、師資、課程等全盤解剖台灣教育。
主掌大計的教育部,則將在六月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各項分區座談已在各縣市展開。部長郭為藩以「穩健的改革者」自許,明白表示將朝自由化、民主化、多元化的方向改革教育。
改革--共同的焦點
教育,儼然為今年的「明星」議題。
一面是改革的呼聲及方案源源提出,另一面則是事件及問題層出不窮。
中學銬人體罰事件、大學校園性騷擾疑雲、私立大學生為不服退學而集體衝闖教育部的新聞,在在暴露出台灣長期一元仕的教育體系,正遭受多元化社會的猛烈撞擊。
三個月內接連多起大學,生、研究生自殺事件,人才殞落之際,也顯示出長年以智育主導的教育結果,並未教導這一代年輕人如何去面對人生、面對書本論文以外的真實世界。
問題的發生,益發凸顯翻修台灣教育的迫切性。儘管朝、野、民間各方提出的改革方案各有施力點,但大家卻有一致的認同焦點--改革。
深探社會,這改革的驅力已然成形。
這其中有為人父母的憂心。作家小野的兒子念小學時,因為上課喜歡發問、和同學討論,被視為「擾亂課堂秩序」而受到戴口罩、跳青蛙跳(還有風紀股長拿鞭子在後)的處罰。這般屈辱的例子嚇到了小野,他去找學校,結果是遭諷刺一番後被迫轉學。也曾想讓孩子到南部鄉下學校念書,沒料到升學的磨人壓力早已燎原全台,甚至發現連作文課,都有老師設計好題目及文章(如寫一篇「到外婆家」的作文),供學生背誦,以便在考試時拿局分,「連生活經驗都可編造,那算什麼教育?」小野一談到教育,語氣就出現少有的激動。
這驅力也有為人師長的省思。僻處南投魚池鄉間的三育神學院,朱美美老師在大學部教心理學,當學生嶄露辦活動的領導才能,或是音樂創作才華時,她常稱讚他們,但「我很驚訝他們總說自己很笨,認為自己不行。」朱美美表示。多次探詢後才知道,這些「並不是很會念書」的學子在過去一路行來的求學道上,常常被老師挫折、否定。
做老師的在教育體系中,也常不被尊重。師範畢業、教過書的立委謝啟大記得,在學校開會時,多是校長下令,老師很少有說話餘地,並且得不時配合政府活動辦事,遑論教學品質。
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教育改革的動力也源自於關心台灣發展的有心人,對社會現象的體察用心。誠品書店負責人吳清友,一直關注於個人和社會的人文涵養,他認為這是台灣教育相當缺乏的,「升學競爭只管教人要贏,不顧其他」。缺乏人文關懷的結果,是抵消了許多社會力量,就好比台北花了上百億整治淡水河,但不到五年又髒了,等於把無數人努力工作的成果無聲地丟入河中。
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也有類似觀察。基金會設有「安親班」,讓放學後的小學生有個安靜去處,不致被街頭的電動玩具店吸引。陳錦煌發現,「很多小朋友不合群,尤其是功課好的學生,團體活動中常只顧表現自己」。家長們送孩子來也總是以升學或才藝班取向,基金會費了很大心思說明,「應該讓孩子多接觸課本以外的生活學習」。
教育體系培育出的人才,企業是直接的驗收者,企業界人士因此有更深的體認。致力提升國內企業素質的生產力中心總經理石滋宜,在任十多年見過不少這樣的年輕人;知名大學名列前茅的畢業生,工作行事上卻習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少自己動腦思考,當石滋宜告訴他工作上「要達成什麼」,而沒說「要怎麼做」,對方往往就傻眼放棄了。
資深企管顧問紀惟明在學院教書時,發現學生寧願考試,而不願寫報告;替企業主管上課時,也發現他們多半要快速的解答「一、二、三……條列出來,你告訴我怎麼做」,而少能從組織文化、人的思想層次著眼。近年來努力演講「人的規畫」的紀惟明,對這種只求速解、不深層思索的教育成果深為感慨,「從小就要找標準答案,沒標準答案他們就很不安,無法面對。」她形容。
社會沒有永遠的「標準答案」。如此不能自己思索解答的一群,造成的是台灣社會缺乏應變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台北市「多災多難」的捷運問題,近日一連串的千島湖事件、華航名古屋空難等屬於國人的「災難」處理情形,益發凸顯出這種危機。
「台灣所可依賴者,厥為人才而已。」參與這次教育改造運動的澄社現任及歷任社長黃榮村、楊國樞、瞿海源,曾語重心長地共同聲明,「台灣從長達約三十年的戒嚴解套後,面對的是社會轉型的混亂、國內外不確定的政局,與二十一世紀多元化時代的來臨。在這些時代轉變的關卡上,在在都需要各類優秀人才來維繫與開拓。」
他們主張:國家應主動規畫執行,培育具有民主法治素養,與能夠因應未來世代的多元化人才。
台灣朝民主化轉型的過程,尤其一再激盪著教育。
中山大學教務長黃俊英五年前在台大任教時,正逢學運興起,曾有學生跑到辦公室向教行銷的他「請益」:「行銷學講的是「顧客至上』,我們學生算不算是學校的顧客?……」;如今執教高雄,黃俊英在教務處最常做的,也是與學生不斷溝通,讓他們適度地參與校務。
負責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的知名作家鄭石岩也提到,對於三民主義課本,學生已經會說:「以前蔣中正講的只是他個人的看法,我認為……」侃侃地表達意見。
在教育體系和司法體系都任過職的立委謝啟大,強調應注重「收、放之間」的教育,對學生「不能抹煞其個人特質和價值,也要讓他知道自己是生活在華體之中,有其規範。」
民主有餘,協調不足
「台灣變化快速又激烈之下,常常是「民主有餘,協調不足」。」美國柏克萊加大校長田長霖經常旅行世界各地,觀諸台灣現況和教育,回國參加會議時如此指出,「其實,愈民主的社會愈需要協調。」
相較於台灣教育長期在知識的單行道上競逐,人們協調合作的能力明顯不足。
代理德國朋馳汽車的中華賓士汽車,人力資源部於規畫在職訓練時,針對公司各階層進行意見調查。發現管理階層、技術員工、銷售人員的反應中,共同的需求是加強「溝通、合作的能力」。
這包括「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站在對方立場看事情;當意見不同時,如何尊重對方。」人力資源部經理劉春梅指出,尤其未來社會邁人服務業林立,人際相處密切,推己及人式的溝通尤其重要。「學校教育中缺少這樣的培養,今天就要於在職訓練中補強。」她表示。
中國素有一種耳熟能詳的說法:中國人在外,一對一的聰明才智總能勝過外國人,但三個以上的中國人與外國人相比,則常常不如了。這顯然要從教育檢討起。
三育神學院自小學部、中學部以至大學部,除一般課程外,都開有「工作哲學課」,有時是分工灑掃、有時是小朋友各有責任區、共同耕耘一畦菜圃,用意無非是從勞動中體會責任與合作。新港文教基金會也用社區服務、認識本土環境來教導當地子弟,「在美國要申請人好學校,常會看個人的社區服務經驗,而在台灣,卻用二、三天的考試來決定人一生的成績。」負責人陳錦煌深有感觸地說。
訓委會常委鄭石岩對當代青少年的特質分析,可視為現今教育(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共同鏤刻下的「新人類」面貌;學生活潑自由,但自治自制能力不足;學業成績優異,但道德認知發展有待加強;生活富裕之後安全感增加,但勤奮、責任感漸失;抱負水準握。同夕但挫折容忍力降低、生活適應力退步。
很顯然的,需要從公民教育和生活教育來粹礦人才。鄭石岩指出,根據一項國際性的道德認知發展標準,把國內學生和國外水準做比較,發現台灣中小學生的道德認知發展,超越美國及其他國家,但上了專科大學之後,卻不再顯著提升。
大專的關卡,篩選掉了什麼?鄭石岩目前正在力促「活化」公民教育,不要用死背的教材,而是以切合時代、討論的方式,幫助青青學子思考判斷、釐清價值觀。也以「主題工作坊」形式邀各縣市中小學、大專的教師教授們,共同討論、學習如何協助年輕人其實地面對人生。
觀察過形形色色各行菁英的生產力中心總經理石滋宜,則直言台灣社會缺少領導人物和創意人才。「我們是培養了不少管理階層--抓人家的錯」(就如同在校時風紀股長抓同學、教官抓學生),他說,「但無法扮演引導的角色,不會使人今天比昨天更進步。」而社會要不斷進展,不言可喻,需要的是後者。
亟需通識教育
在通盤檢討台灣教育的眼光中,重視專業知識以外的人格培養,漸為多數人關注。
力求永續經營、日益圖精的企業素來感受深刻。有二十年歷史的永光化學公司,董事長陳定川取決人才時,認為現代人多已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但他更看重的是其他要件:誠實、負責任、具團隊精神,「尤其是不自私,如果是自私的人,能力再好,我也不會用。」年過半百的陳定川說得用力。
因此他常以對方在學時是否參加服務性社團,服役時表現如何來考量。陳定川認為企業和國家要更上一層樓,必得以提升「人的素質|品格」為首要依歸。
財政部長林振國夫人紀惟明在為企業諮商的過程中,也不斷強調台灣企業要面對國際競爭,不只是產品的升級、技術革新,更重要的是在「人的態度、理念和理想上。」
在台北開起一家又一家人文書店的吳清友,未從商前做過一年老師,看待學生他不以成續論好壞,至今一直看重人的「質地」,「在專業的能力、成就之外,需要身為人基本的關懷和服務。」吳清友表示,日本許多跨國性公司的一同級主管,現在都須接受基本人文素養的訓練,以使其能尊重、關心不同地區的環境和文化。
台灣學術界正銳力更新的通識教育,即是朝著此一培育人才的方向。
國內在大學實施通識教育多年,但多流於一些被視為「營養學分」的課程,效果不彰。「重要的是在通識的理念,而不光是開課而已。」多年來致力推展通識教育的台大公共衛生所教授金傳春表示。她曾走訪哈佛等一流學府,體察他們對通識理念的用心,例如哈佛對學生住宿,會依其性向、國籍等來調配,以使學子能吸收不同環境和國家的文化陶冶。
反觀台灣,即使是公認傑出的台大學生,也常有「不識書本以外世界」的情形。金傳春舉例,當年赴美留學時,常心痛「我們理工科研究生的法律常識,甚至不如美國的小學生」;頂尖中的頂尖--台大醫學系學生也往往只學得「看病」,而沒有學「看病人」。擴大層面觀之,去年台大醫學院院長選舉的各種爭端,甚至台灣近幾年的政爭和效率不彰,金傳春認為都是缺少通識教育的結果,「往往沒有在重要關鍵,做個明辨是非的判斷;常看不到問題核心,無法有效提出解決方案。」她說。
在波波改革教育的聲浪中,今年下半年,國內學術界將舉行一場大幅檢討通識教育的跨國性會議。
正為通識教育研討奔波的師大教授趙金祁,一語道破通識教育即是「通適教育」,讓人具綜合、分析的能力,適性發揮,迎向人生各種挑戰。
執掌以學風自由聞名的世界一流學府校長田長霖,也指出「通識」已成全球教育必然趨勢:「社會愈走愈專業的結果,更需要綜合性的人文倫理教育,培養具宏觀的人。」
教育改革的大勢儼然成形。
若拉大格局以宏觀觀之,教育改革年,亦會是重燃教育希望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