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林夏如:年輕人從社群、街頭表達訴求,是改變的契機

兩岸經貿與政治關係分歧

陳信佑
user

陳信佑

2016-07-15

瀏覽數 92,000+

林夏如:年輕人從社群、街頭表達訴求,是改變的契機
 

7月13日晚間,台大社科院的梁國樹會議廳高朋滿座,一點也不像邁入暑假的寧靜校園。

7點一到,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林夏如教授走上講台,台下響起如雷掌聲。縱橫商場多年、曾任高盛集團合夥人的她,近年轉行當學者,投入兩岸關係及國家認同研究。

林夏如指出,兩岸經貿合作持續深化,但民眾對中國的認同感並未提高。經濟與政治關係發展分歧,「是台灣與中國互動時必須面臨的課題。」

中國是商機,也是隱憂

林夏如的新書《台灣的中國困境》(暫譯,Taiwan's China Dilemma)指出,台灣的海外投資超過一半在中國大陸,說明中國不僅是重要的經貿夥伴,也為台灣帶來龐大商機。然而過於依賴中國的合作關係,可能是經濟發展的隱憂。

以觀光為例,過去中國開放大批陸客來台,帶動旅行業、在地產業發展,然而去年總統大選後,中國政府大幅限縮陸客來台人數,衝擊觀光產業發展。

「台灣跟大陸該繼續深化經貿合作嗎?」林夏如向台下拋出問題,引發一陣熱烈討論。有聽眾說「中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加上兩岸文化、語言相近,經濟合作有優勢;也有人主張台灣應與其他國家建立合作關係,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威脅。

林夏如指出,「台灣不可能放棄大陸市場」,但必須同時發展多方經貿關係。更重要的,是確保社會大眾能共享經濟成長的果實,這是台灣與多數國家共同欠缺的。

政、經限困境  全球青年揭竿起義

「誰知道這在哪裡拍的?」林夏如秀出一張張照片,有香港的雨傘革命、西班牙失業青年的抗議集會、巴西反貪腐示威遊行、占領華爾街等。憤怒的情緒,彷彿在全球青年間延燒開來。

林夏如:年輕人從社群、街頭表達訴求,是改變的契機_img_1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林夏如觀察到,台灣不同世代看待兩岸關係的見解是分歧的,比如太陽花運動,凸顯出新世代對兩岸頻繁交流的不安與焦慮。青年除了感受到政治自主與「台灣認同」受威脅外,「兩岸經貿的商機龐大,利益分配卻極不公平」也是關鍵。

「年輕人不會被動接受全球化,他們反而有權力去『回應』全球化。」林夏如指出,在全球化趨勢下,社會大眾不僅沒嚐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反而面臨低所得、高失業率及高房價等問題。對現有體制與貧富落差感到不滿,新世代拒絕被菁英階層提出的經濟政策框限住;相反地,他們透過社群媒體串連、街頭運動表達訴求,這可能是另一個改變的契機。

產官學合作  克服台灣經濟困境

面對兩岸經貿與政治發展困境,林夏如認為必須透過產、官、學三方共同合作,才能克服困境、解決問題。

第一,產業必須升級、多元化發展。這幾年,台灣在東協或其他經濟共同體有邊緣化趨勢,這是因為台灣的產業附加價值並未提升,而且新創性也不夠,這是產業轉型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政府應有長遠經濟目標、領導產業發展。台灣的經濟政策一直欠缺長遠目標,而且對經貿投資規範過於嚴苛,這不利於向國際接軌;另外,政府也應繼續扮演領頭羊的角色,輔導產業發展、轉型,半導體產業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三,教育體制要改革。這幾年,大學開始瘋世界排名,教授拼命做研究,卻排擠教學的時間與心力。台灣喜歡和對岸大學爭排名,中國大陸有無限資源投入高教,台灣是塊資源有限的海島,一味競逐未必是好事。台灣教育該做的,是培養有創意、使命感的年輕人,這些人才會是將來國家發展的主力。

林夏如:年輕人從社群、街頭表達訴求,是改變的契機_img_2

(林夏如為讀者簽書。本文照片提供/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