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推薦好書:《為孩子開啟第101道門》/作者:李玫玨/2016年6月17日/時報出版
書籍介紹:
如果你的孩子是老鷹,請不要讓他學馬跑步或是和魚一起游泳;孩子是學習的最佳主角,陪伴孩子就是愛。愛孩子,是放下我們認為最需要的,要從關心他的喜、怒、哀、懼開始……。
書摘:
父母,該是什麼樣貌?
這是我問過自己,也問過許多家長的問題。每每收到的答案,總是浮現那個多年來在心中隨時不離的「自己的父母」,有的嚴厲不苟、有的和藹可親。但再往下問「這真的是父母該有的樣貌嗎?」大家又猶豫了,好像不是這樣的。
是的,其實我也不清楚什麼才是父母的樣貌。那……就先從我的父親說起吧!
父親,這個稱呼在大多數人的生命中,是屬於比較嚴肅的一個角色 ! 而我的父親也不例外。
從小,我們就是個單親家庭,由父親身兼母職的照顧三個孩子,有時,還因為擔心孩子在家不安全,就帶在身邊去上班。為了可以多些收入,還利用半夜兼差賺外快去跑車,也把三個孩子拎著睡在車上,就怕不在眼前,孩子若有些什麼閃失,他會趕不及處理。
父親最氣的就是說謊。他不斷的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錯都抵不過說謊,所以,犯了任何的錯,只要誠實以告,就不會有處罰出現。反之,只要是說謊,無論謊言中是多麼小的事情,即便是沒刷牙說有刷牙,那就是一頓狠狠的修理了。
另外,他對我們在外行為上的規定很簡單,只有一條:那就是不可以做出會被抓到警察局的事情。他說:只要被抓,他一定不會去保我們出來,就讓我們一直被關著(當然,這對小孩來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以前,一直不清楚為何是這樣?聽了同學的家規,好像都跟我們不同。同學們常說:妳爸爸很奇怪,說謊是小事,為何會是第一天條?被抓去警察局已經很慘,爸爸還這麼狠,不去保妳出來?
直到長大才知道,爸爸的家規雖然僅有兩條,卻是他對孩子的滿滿關愛與憂慮。
不能說謊是因為他要知道孩子的所有狀況,深怕一個錯誤訊息,接著做出錯誤判斷和決定。畢竟他不能時時刻刻待在孩子身邊,若要知道所有情況,唯有聽孩子說。他說:「當別人的說法和我的孩子有所不同時,我選擇相信我的孩子。」就是這樣的信任,讓我們無法隱瞞他任何事情。
不能被抓,就是要我們自己弄清楚什麼是違法行為。在決定做出任何行為前,一定要明白行為之後的結果,並且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他知道,他無法保護孩子一輩子。
對於我們的身教,他只說: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決定,沒有任何人能夠規定妳怎麼做,除非妳願意,即使是作為父親的,也不能強迫妳做出妳不願意的事情!
這些看似不多,卻也已包山包海的教養觀,一直跟著我,直到成年。
當我從事了教育工作,在第一現場面對著家長,發現家長們的愛依舊滿滿,但那些擔心與焦慮並沒有因為教養資訊的豐富而有所減緩。於是,我常常分享我的成長過程,我的父親是怎麼說怎麼做的,當下家長聽完的確有些鬆口氣的感覺,但只要坊間又出現不同的教養話題,又會引起恐慌,這現象讓我有些沮喪。
父母的陪伴力量可以延續二、三十年,是嬰孩到成人的重要基礎蘊養期。在這段時間所給予的任何引導與支持,都可能轉換成為孩子面對世界的原動力。當孩子在外遇到困難、挫折時,需要有個地方可以療傷補氣,這裡有源源不斷的愛與支持,只要回到這個地方或是打一通電話聽聽聲音,就能獲得滿滿的愛與能量,這個地方就是家,而這個家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父母。
這本書,我以短篇文章的方式,整理出我對於孩子的教育觀點、身為父母的自我心理成長、親子間的互動模式,希望可以為家長們帶來一些不同的教養觀,也多些不同角度來看親子教養這件事。
親子教養是一件長期工程,也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的課,它沒有年齡限制,不會因為孩子長大或是我已年老而終止,它是正在進行式。
現在的我,正學習著成為三位職場女性的母親。
(圖文提供:時報出版;瞭解更多本書,請上時報出版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