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lphaGo成功在圍棋戰勝人類後,「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類?」成了許多民眾津津樂道之話題,許多人深怕電影《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機械公敵》(I, Robot)等情節真實重現,變成機器人統治社會。
但事實上,人工智慧是個趨勢,而機器不會有喜怒哀樂,也不會有任何情緒上的劇烈反應,更不會疲憊,因此它能在不間斷的運算中,找出每個問題都適切的解決方式。
如果能把這套運算方式應用於其它產業,如醫療、交通、科學等領域中,肯定會有重大突破,也許某些重大、無解方之病症,都能順利找到處理之道。
在生產機械化時代開啟的初期,大部份勞力密集產業之工作內容便已經被機械取代,因為機械沒有工時問題,更不會偷懶與抱怨,高效率又低成本的模式,讓許多線型工廠將人工汰換成機械,不論是零售、紡織、食品或娛樂產業,幾乎都已經以機械化生產取代之。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機器人肯定將更全面運用在產業上,有沒有可能未來是機器人幫你看診?無人車代替所有駕駛?甚至,可能你吃的晚餐都是機器人煮出來的?
在這個嶄新的科技化時代,許多劃時代的巨變正一點一滴影響人們的生活。
美國媒體《Quartz》報導,人工智慧說穿了也是人工,倘若Google、Apple跟Facebook的創辦人只懂科學、單會寫程式,他們是無法創造如今影響全世界的媒體。
前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的創新顧問亞歷克羅斯(Alec Ross)表示,那些創辦人最厲害的,不是他們的科學知識與程式能力,而是他們在心理學、國際關係上的專業涉獵。
當大家都在追求物理、化學、數學、工程等科學背後的新知時,其實很多人正忽略人文學識上的重要性,像是文學、心理學、國際關係、社會學、傳播學、哲學等脈絡,這都是機器永遠沒辦法取代的知識,畢竟,這種深切與「人」相干的文化,可無法靠電腦數據量化整理。
亞歷克羅斯說,未來10年內的教育,雖然還是會以培養程式、人工智慧、資訊、大數據、基因等學科技術為主,但真正成功的關鍵,還是在於要能把這些專長與人文學識結合起來,擁有複合專長的人才愈來愈重要。
比方說,Facebook創辦人暨執行長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主修的雖然是程式科學,但他在哈佛還修習了心理學,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動機,驅使他創立社群網路,因為了解人際間的關係,才慢慢讓Facebook被每一個使用者喜愛。
Google前執行長艾立克史密特(Eric Schmidt)是電腦科學專家,但他在國際關係議題上的處理與操作,是Google化身為全球重要產業之關鍵。而我們似乎都忽略了這些科技人才背後人文知識的實力。
這種結合不同人文知識的創新,不只發生在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如非洲,就已經有農業背景的科技人才開發了「Brainy Bunch」App,這個應用程式可以監控全國的糧食採購、批發、配送、消費狀況。
另外,肯亞女孩就自己研發了一款「iCow」App,協助當地酪農方便紀錄乳牛乳況。這如果不是有相關背景或學識,一般人可能不會研發相關應用程式。
亞歷克羅斯預期,在下一個10年當中,開發中國家的藍領、白領工作都會被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所取代。機器人掀起的勞動力競爭是全球性挑戰,衝擊最大屬底層的勞動階級,辛苦、髒亂、危險的工作會率先被取代之。
不過,需要「情緒智力」的工作是絕對不會被取代的。而更有可能發生的狀況是,雖然科技產業工作機會變少,但人文的工作機會會愈來愈多。
他說,能夠了解科學、資訊知識並將以結合人文學識的專才,會是未來最有競爭力的人才。
(圖片來源:edge、theguardian、cnn、pavan、linco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