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德國重建舊首都

賓靜蓀
user

賓靜蓀

1993-09-15

瀏覽數 18,050+

新德國重建舊首都
 

本文出自 1993 / 10月號雜誌 第088期遠見雜誌

柏林人愛用睡美人的故事,來形容這個城市的命運。

圍牆倒塌,驚醒沈睡四十年的柏林,一夜之間,「孤島」柏林由冷戰期間向共產集團展示的「民主櫥窗」,變成「德國統一的工作坊」。

圍牆拆除後,城市的正中央,由南到北留下一條寬約二百公尺的不毛之地,和完全中斷的公共設施網路,就如一條大裂縫。「柏林人正戰戰兢兢地抓住這歷史上唯一的機會,縫合這條裂痕。」一位大學生比喻得生動傳神。

既驚又喜,柏林忙亂地開始,不僅要重新尋找一個完整、不再分裂的白我,更要建設柏林成為德國的新首都。

統一之後的柏林,面積擴大為八百八十九平方公里。相當於西德盧爾工業區的總合;三百五十萬人口,也使得柏林成為德國最大都市。而它所面臨的都市重建的規模與壓力,也是史無前例的。

經歷歷史巨變最烈的中心區,如今面臨另一次的改頭換面。

例如,過去被西柏林視為世界盡頭的布蘭登堡門,現在東銜菩提大道,西接六月十七日街,成為全柏林的中心,由此往北二百公尺,過去和圍牆背對背的舊國會大廈,將保留外觀,內部重新築以透天玻璃屋頂,成為「透明、親民」的新國會殿堂。

概念競賽

柏林也邀集世界的建築家,共同鉤勒這個城市未來的面貌。一九九二年起,德國賓士(Benz)及日本新力(Sony),各自為其位於柏林的歐洲總部,舉辦建築設計競賽,揭開了建設大柏林「概念競賽」的序幕,柏林已陸續將市中心的商區、車站、首都建築及外圍的住宅、工業區等十三處大型設計,公開讓全世界參與。

今年二月,柏林市都市發展暨環保部,興奮地公布四十年來首次「大柏林土地利用計畫」初稿。

該部首都及奧運計畫特別顧問素爾,轉身指著牆上的柏林地圖解釋:「以二十年發展為指標,增建四十萬戶住宅、三十萬平方公尺辦公室、開闢工業用地、強化服務業結構,並保留廣大綠地及自由空間。」

都市發展也必然整合交通網路,「柏林市未來十年的七十億馬克交通預算中,將有七五%用在建設近程、中程大眾運輸網上,」柏林交通部發言人史班一邊一張交通網路地圖上比畫。

「現在的地上電車環狀路線,將加強銜接外圍交通,減輕市中心的流量負擔;至一九九八年,將禁止未裝觸媒轉化器或使用柴油的汽車進入市中心;柏林南端還將新闢與法蘭克福機場媲美的國際機場,以應付未來首都工商業的需要,」他說得洋洋灑灑。

大柏林區域計畫的眼光放得更遠。一九九九年,柏林將和圍繞周邊的前東德布蘭登堡邦合併,屆時柏林的腹地加大,發展線拉長,布邦的農業經濟也得以復甦。

「柏林要在十年間趕上其他歐洲都市百年的腳步!」剛獲得柏林技術大學都市發展系碩士學位,就立刻被一家小型都市計畫公司網羅的法蘭克,慶幸自己當初選對行,興奮中流露出「生逢其時」的自我期許。

東西差異仍在

不過,大家也都清楚,柏林的美景,仍然都還在紙上作業的階段。由計畫到完工,還有很長的距離。

「從來沒有第二個城市,得面對那麼大的問題,」首都計畫顧問素爾認真地表示。推動「深受分裂之苦」的柏林進行整合,高難度在於「消除因分裂造成的差均v。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儘管柏林市政府在過去兩年,光為修復東柏林的老舊住宅,就已花費二十八億馬克,東西差異仍在柏林人的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

由西柏林交通大站動物園,搭上窗台上印有俄文「請勿將頭手伸出車外」的二0年代電車,愈往東北行,乘客愈稀、景色愈荒涼。

在馬燦站下車,大片外觀如出一轍的水泥高樓住宅區,聳立兩旁,這種被柏林人稱為「扁平建築」的速成住宅,七0年代實現了「人人有屋住」的社會主義理想,卻犧牲了品質,室內牆壁龜裂、水泥剝落;室外綠意盎然,卻缺乏公共設施及社會性空間。統一後,這裡成為柏林新納粹的大本營之一

馬燦只是一個問題點。東柏林約有七十萬人住在這類住宅中,「還有一百四十條街,醫院、學校、瓦斯管、電線等公共設施,都急待整修,」柏林市政府新聞室的柯哈根,邊數邊搖頭。

要協助東柏林全面達到一個現代大都市的標準,自然所費不貲,而柏林的財政又處於極度緊縮的壓力下,主因也得算在「分裂」的頭上。

冷戰初期、人心惶惶的五、六0年代,許多企業、服務業將總部、管理中心、研發、行銷部門紛紛撤離孤島柏林,遷往法蘭克福、慕尼黑等西德大城。為使西柏林繼續維持城市機能,波昂政府四十年來每年補助二百億馬克.以供柏林對願意在此投資的企業提供稅務優惠。而也正是這筆占柏林市預算六0%的「糖衣毒藥」,削弱了西柏林的經濟結構和競爭力。

隨著柏林的「正常化」,波昂政府已急劇縮減這筆補助,並決定到一九九四年後,不再「供養」柏林。

「柏林自己是絕對站不起來的,」柏林技術大學建築社會學系客座教授波登夏茲冷靜分析。因此柏林將全部希望放在遷都和主辦奧運,希望藉此吸引投資、帶動景氣,並且利用兩大限期壓力,完成各項工程。

無意遷都?

但是波昂卻遲遲不訂出明確的遷都日期,造成企業跟著猶疑、觀望。

「波昂到七0年代才逐漸瞭解,不可能在短期內還都柏林,這才努力建設。波昂的國會大廈,到去年才完工。」法蘭克點出部分波昂官員、議員,其實無意遷都。

另外,波昂、柏林對首都的規畫,也沒有共識。波昂要大、要新、要最好的,而柏林都希望恢復歷史首都的面貌,使中心區再成為市民活動、集會的場所,而不是入夜後黑暗的死角。

於是,波昂對概念競賽首獎作品百般挑剔,要求修改,柏林地區的「明鏡日報」因此大聲抗議:柏林不是樂高玩具!

最近有人甚至以預算不足,建議延期遷都。

而藉主辦奧運帶動柏林建設成功的機率有多?大首都計畫顧問素爾坦承只有「五成」。「而柏林的強處在於奧運建設是整個都市計畫的一部分,」素爾站起來走向另一張奧運規畫圖指出,三分之二的建築重點在東柏林。

原本也不屑辦奧運,認為那只不過是新聞事件曇花一現的蓋爾哈德,在親身參與都市發展部奧運規畫工作之後,大力反駁反對意見,「我們反正要在東柏林蓋住宅、運動場,奧運選手村、比賽場地在會期結後,都可轉供市民用。」他表示,「如果奧運真的在柏林,全體柏林市民會感激不盡。」

柏林經濟部部長麥恩納警告,遷都日期延後十年,柏林將損失二百十億馬克的投資;如果奧運不來,則損失三十五億馬克,柏林志在必得。

「但是決定主權不在柏林,因此目前柏林上空籠罩著一股不確定的氣氛,」波登夏茲教授觀察。

九月,世界奧委會將決定,公元二千年奧運主辦權權落誰家;十月,德國聯邦議會也將投票表決遷都日期。柏林能不能由米蘭、芝加哥、維也納之流的次級都市,躋身巴黎、倫敦世界都會之列,關鍵在今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