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國立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四年級/陳紀瑜
責任編輯: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吳弈臻
核稿編輯: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洪耀臨
照片提供:陳紀瑜
個人簡介
我是陳紀瑜,2012年畢業於高雄女中第三類組,學測完以個人申請進入目前所就讀的國立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
入學經驗
在高中一、二年級時,其實對地科和地理比較有興趣,考完學測後,當然也將國立中央大學的大氣科學系和地球科學系列入選項,想說志願最多可以填六個,不如就填滿吧!因此,我用刪去法將不喜歡的科系去除後,再另外挑選出了交大運管系和成大交管系,當時除了透過聯繫學姊了解科系外,也回想起小時候納悶的:「為什麼紅綠燈有同時亮和依序亮的?」「運輸」這門學問與我們的生活習習相關,可以幫助來自不同方向的人們順利到達目的地深深吸引了我。
申請入學放榜後,每間學校都順利上榜了,最後我選擇了交大運管系,而將地球科學和地理當作興趣。如果當時走向另外一條路,我想會開啟不一樣的人生,但我不曾後悔我的抉擇-國立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
學校介紹
交通大學位於新竹市,雖然校區附近沒有熱鬧的夜市,交通上也不太方便,必須仰賴機車或是班次較少的公車,但校園基本機能還算充足,健身房更是高級。交通大學主要分成三大校區─博愛校區、光復校區、六家校區,而我們系所位在光復校區,和清大相依為鄰,始終保持著亦敵亦友的微妙互動,兩校的課程和資源均可共享,也成為學習的一大優勢。
交通大學鄰近新竹科學園區,使得我們能即時掌握科技資訊的脈動,這裡也是校友薈萃的工作環境,「交大幫」亦成為學弟妹未來踏入科技職場強而有力的後盾。校內不論是館藏或是電子資源都不斷更新,跨校間的合作更擴充了資料庫,各處室或是社團也經常舉辦演講、藝文活動,讓同學在課程閒暇之餘,可以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對於跨領域的學習別具重要性。身在交大享有的資源很多,端看自己怎麼利用。
科系介紹
大部分人聽到這個科系,最常問的是:「你們是去指揮交通的嗎?」當然不是。就系名來看,我們分成運輸和物流兩部分,兩者都是現今生活中最常接觸的領域,每天出門上班、上課的通勤生活,如何將每個人順利又平安的抵達目的地;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民眾享受著便利的網路購物,24小時到貨、半日配又是怎麼達成的呢?隨著課程一步一步解開這些看似平常卻很重要的課題。
在大一、大二時,基礎課程包含會計、經濟、管理學、行銷學、統計學、作業研究、程式設計,進入專業科目後最常繼續使用到的基礎科目為統計學、作業研究、程式設計。儘管我們隸屬於管理學院,使得系上所要求的程式訓練不如理工學院嚴格,但為了加速資料處理或是求解過程,建立程式邏輯和語法基礎將有助於培養思考邏輯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專業必修科目則包含運輸學、交通工程、運輸工程、物流與運籌管理,四門課均為入門課程,循序漸進勾勒出學習版圖。系上強調系統化的思考模式,讓我們不論在專業領域上或是其他課都能派上用場,教授們也會安排陸、海、空的參訪課程,到現場觀摩學習,並讓學生藉由參訪釐清自己想走的方向。暑假期間,系上也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自由參與,透過接觸實務來了解自己的不足,回到學校後加強自己的知識學習。
大三課程將運輸和物流兩大領域再分成三組課綱:交通控制與智慧型運輸、運輸政策與規劃、物流管理,三者相輔相成。由於課程所學與日常生活總是密不可分,所以上課期間我們也經常以時事案例來探討問題,亦或是利用分組報告,找到問題並用曾學過的方法解決,使得我每次報告不僅在專業上能更靈活使用所學,也能訓練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交通控制的課程模組裡,號誌控制和路網系統為課程主軸,而我們就是這套系統背後的設計者。為了分析道路的狀況,大約每五分鐘就會有一筆道路資訊,每天累積下來也有大筆的數據資料,也因此我們必須善用所學的程式,對應適當的統計方法整理所需資料,分析後做出適當的解決措施,再利用模擬軟體進行測試,每道程序都仰賴著過去所打下的根基才能進展。
此外,重大運輸建設前,都必須經過非常謹慎、縝密的評估,而運輸政策與規劃模組即是針對運輸政策整體規劃的流程進行討論。每個運輸政策都涵蓋運輸、工程、政策、財務等面向,常由多個部門共同完成,但在課程中仍會做全面性的介紹,而過去所修習的會計學、交通工程等均助於問題的分析與改善,在小組實作時建立系統性思考。
而物流管理的課程中,除了建立供應鏈和全球化分工的概念,針對配送和通路問題的各種手法也會一一介紹。物流上為了減少固定成本、提高服務水準,必須解決在各種不同條件下「最佳化」我們欲達成的目標。為了更貼近生活,在課程中需找尋真實的案例,對於議題進行討論,發現問題並試著解決問題。此時除了了解不同問題的特性,過往建立的系統性思考有助於我們分析問題,程式則可以協助求解,隨著經驗的累積,不僅培養出觀察的敏銳度,也可以從解決問題不斷「做中學」。
求學經驗分享
在大學的學習過程裡,我們科系在管院中算是課業負擔較大的科系,但我仍參與了許多校內外活動。我喜歡接觸實務,大二時我參加了自由貿易港區物流作業實務人員訓練,課程涵蓋了理論、實務和法律層面,除了邀請業界和學界的老師開課,也實際走訪桃園遠雄自由貿易港區,對於當時尚未熟悉物流作業的我而言,可以說是一門入門課,我看到自由貿易加速了貨物流動,但也考驗著各個作業環節的效率。
大三到了水產企業了解公司現況,不同的客戶族群、淡旺季的需求、各樣水產材積和特性不同,讓公司尋求更有效率的方法來改變過往的經驗法則。由於幸運甄選上港務獎學實習計畫,在暑假時進入港務公司實習,一窺海運的面貌,主要分成共同實習和專業實習兩大部分。在共同實習時,針對海運的基礎面貌和整體進行介紹。
港務公司邀請了華航講師來教授禮儀課程;專業實習則到各單位進行為期六周的實習,除了能更了解整個公司的運作,更深入明白海運實際操作的細節,也因此開啟我對海運這片藍海的好奇心。
至於會參加系上球隊,除了督促自己運動外,也可以認識不同年級的交大同學,籌備營隊也豐富了我的大學生活,不論是系上或是社團的營隊,都能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
另外,我也加入學校的領袖學程,這裡集結各系的優秀人才,有更豐富的資源和來自四面八方背景的夥伴可以一起腦力激盪、執行專案,一起舉辦了TEDxNCTU年會。有別於營隊,年會籌辦需要更縝密的思考,對內對外的互動需要更懂得臨機應變,我從公關部部長到成為策展人,從行銷到規劃,角色不同,心態也要跟著調整。尤其在團隊溝通上或是執行上難免遇到挫折,但更重要的是從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與團隊的夥伴互相切磋時,也能鞭策自己不斷前進,因此應該把握每一次的學習契機。
最後,我想跟學弟妹說的是:「大學擁有相當多元的資源,相較於高中也多出了不少時間,若對未來方向不明確,大學裡的課內課外的資源都可以幫助你探索,找到自己的答案,也可以藉由參與不同性質的活動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千萬不要設限自己!每一次的參與經驗不論成敗,都能更進一步釐清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並透過妥善的時間規劃,在課業和休閒中取得平衡!」
專欄簡介:
UrSchool是一群由熱血大學生組成的義工組織,我們希望能搭起高中生與大學生們的橋梁,讓高中生真正了解各學系、領域的特色、發展與出路,以及適合何種特質能力的人,以免只憑字面上的解讀與憑空想像,甚至僅按照分數選填,而進入與自己志趣、能力不符的學系適才適所必能有為,讓我們一起串接不同領域的人才吧!
>>更多教育分享資訊可至UrSchool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