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王家衛的靈感來源,劉以鬯作品重新在台出版

《花樣年華》《2046》的故事原型

陳虹瑾
user

陳虹瑾

2015-10-31

瀏覽數 14,400+

王家衛的靈感來源,劉以鬯作品重新在台出版
 

四年前,由和碩聯合董事長童子賢大力支持、與行人文化實驗室共同策畫成立的目宿媒體,籌備拍攝文壇大師林海音、周夢蝶、楊牧、余光中、王文興、鄭愁予生命主題系列影片《他們在島嶼寫作I:文學大師系列電影》,攻入商業電影院,成了本土文學紀錄片登上院線的創舉。

童子賢再度出資,挹注拍攝七位華文文學大師電影。今年底,《他們在島嶼寫作II》系列文學電影即將登場,集結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劉以鬯、西西、也斯等來自台灣與香港作家的生命故事。

其中,劉以鬯作品曾於1979年在台出版。絕版多年後,近期重新在台灣出版。

劉以鬯何許人也?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攝電影《花樣年華》《2046》,靈感分別來自於劉以鬯的作品《對倒》《酒徒》。

「讓世人重新認識,知道香港曾經有過劉以鬯這樣的作家,是我最開心的事,」王家衛曾這麼說。他更指出,劉以鬯的文字充滿意象,光是閱讀他的文字,就彷彿「有一長串影像浮現出來」,充滿想像力。

《花樣年華》創作原型 來自拍賣會郵票

《對倒》早已成為華人經典,更在《花樣年華》電影上映後後紅極一時,文本被譯成多國語言,卻未曾在台灣出版。

王家衛的靈感來源,劉以鬯作品重新在台出版_img_1

(書封提供/行人文化)

其實,「對倒」一詞譯自法文「Tête-Bêche」,是集郵專家用來描述印刷時發生錯誤,導致兩張相連、卻一正一反的郵票。這種郵票因為罕見,所以價值不斐。值得注意的是,「對倒」郵票一旦分離,就立刻失去價值,成為兩張平凡郵票。

1972年,劉以鬯在倫敦吉本斯公司舉行的華郵拍賣上,投得一張「慈壽九分銀對倒舊票」,由此激發「對倒」意境聯想、發展小說情節。30年後,王家衛更以「對倒」為原型,拍出膾炙人口的華人電影《花樣年華》。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對倒」主角淳于白是一名移居香港多年的男子,對城市充滿懷舊的傷感;女主角亞幸則是浪漫天真少女,對未來憧憬富有想像。兩人各自的心境感受描繪,在性別、思想、年紀的對比呼應下,讓70年代的香港時代樣貌更具體。

「對倒」故事架構雙線並行,以及劉以鬯擅長的意識流文字,敘述男女主角有如「對倒郵票」般相連的故事,賦予獨立生命特殊意義。前衛的書寫,震驚當時文壇,深刻影響當代的香港文學界。

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溼的」源於《酒徒》

熟悉王家衛作品的人也許曉得知道,《2046》片中有名的「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等經典語句,皆取材自劉以鬯的長篇小說《酒徒》。

王家衛的靈感來源,劉以鬯作品重新在台出版_img_2

(書封提供/行人文化)

《酒徒》最早在1962年連載於《星島晚報》,隔年於香港集結成書出版。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文本更激發王家衛拍攝電影《2046》。

小說描述「一個因處於苦悶時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識分子怎樣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繼續生存」的故事,背景是1950至1960年代的香港。

主角老劉是一職業作家,滿腹理想壯志,卻受時下所困,一心想寫嚴肅前衛的文學,並支持好友在艱難的環境中出版《前衛文學》刊物,卻遭遇自己的劇本創作被瓢竊,平日靠大眾流行的武俠小說、甚至色情小說稿費糊口。內心無法認同自己迎合大眾、為了生存而成為寫稿機器,更因理想難以實踐,諸多生活痛苦下,借酒澆愁,卻在酒醒後對世界更加厭惡。

《酒徒》名列「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二十世紀香港小說百強」等各大排行榜,曾於1979年在台灣遠景出版社出版,之後絕版多年,以影印本方式在文學愛好者手中悄悄流傳。

而今,行人文化實驗室經劉以鬯授權,重新整理、出版這部著作。

延伸閱讀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數位專題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2024、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正式出爐,《奧本海默》(Oppenheimer)以13項入圍成了今年最大贏家,《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以11項入圍居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