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是寒流過境,窗內是心情焦灼。
窗下枯坐在候診沙發的先生,頭髮顯見灰白,不時抬眼望望四周,他太太已進去好一段時間。終於出來了,四十多歲的婦人迎向伴侶,兩人若有所獲地竊竊私語。
下一位是個長髮少婦,站起身來走向裡間,猶不安地回望陪同的女伴。「不要怕,慢慢和醫生說,」對方鼓勵她。
這個周末午後,問診室裡的劉志鴻大夫約診的患者,從兩點排到了晚上八點。
這裡,專治不孕症。
不孕族漸增多
不孕人口已在增長,國內目前每六到七對夫婦中,即有一對有「做人」的困難。過去「孩子生不完、需要節育」的煩惱,到了這一代,成為「生不出來」的苦惱。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姑且不論,打開電視機,也可見到八點檔和單元劇裡,主角之一因為無法生育而引發出種種錯綜複雜的情節。
生育能力不如從前,彷彿是個不得不然的世界潮流。不孕症學會前任理事長宋永魁自國際醫學會議攜回的最新資料顯示,丹麥學者統計發現男性每毫升精蟲數,已比五十年前銳減近一半;美國學者也提出,矽谷的電子女工流產率高達四0%。
「大半因素是長期累積下來,平常並不易察覺,」宋永魁進一步說明,現代社會的生活緊張,加上鉛、放射線、化學藥劑等環境污染,已威脅到人類繁衍子孫的能力。
緊張壓力會造成荷爾蒙改變,環境污染會破壞精蟲生存,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使人們不自覺地難以「做人」。以男性而論,抽菸、高溫都有影響,專研男性不孕症的北醫泌尿科主任江漢聲舉例,穿緊身褲、常泡三溫暖、工作需久坐或長期接觸高溫,皆不利於生殖器官;小時得腮腺炎、成年人得尿道炎等發炎經驗,也都可能導致不孕。
以女性而言,最旺盛的生育期是二十到二十五歲,過三十歲懷孕率即下降,四十歲以後七0%的人可能不孕,而今婦女普遍晚婚,結婚時多半逼近生育力陡降的關卡。
「年齡愈大,一些疾病也愈增加嚴重性,」馬偕婦產科醫師李國光指出,像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平時對人體不致有太大傷害,但如果想要懷孕,這些都是重重路障。
男女皆然的是,常有人先是忙於打拚,等到事業有了、房子有了,才驚覺生不出孩子來,這時候就轉而為生子「打拚」了。
一位知名企業家由於精蟲稍差,膝下空虛,在台灣動過多次手術不成,專程赴美求醫。他不惜停頓事業,在美國住了三、四個月。失望返台後,又覓醫努力了好幾回,方傳出喜訊。
一種深沈的痛
不孕夫婦應可察覺自己並不寂寞。去年一位外籍牧師到台灣為教友析福,三次聚會中,不乏中風、坐著輪椅的重病患者等候賜福,然而現場人士驚訝地發現,牧師首先點名的竟是「不孕的朋友」,且總有不少人前去領受賜福。
不孕也許不是重病,卻是一種深沈的痛。
「我看過這麼多病人中,不孕者的壓力最大,」主掌北醫泌尿科的江漢聲醫生表示,性功能障礙的病患固然難以啟齒,但關起門來即沒人知道;不孕患者則不時會面對「怎麼沒孩子?」的難題,「所以他們可能不計一切代價要解決問題。」
曾有一對夫婦自香港來台求醫,妻子先在醫院準備取卵進行人工授精,夫婿都因簽證問題卡在香港機場。眼見手術時機將過,都無法親自送來精液,堂堂男子當場在電話那端急哭了。後來終得搭機渡海,自機場飛奔而來,方能以喜劇收場。
不孕族增多,毋怪乎社會出現令人驚嘆的「後遺症」。前年台大校園門口,赫然貼出一則向台大女生「借卵生子」的啟事。轉介收養兒童的社福機構業務也「供不應求」,天主教福利會負責人王長慧修女發現來領養者,不孕夫婦占了九成以上,會裡還曾因申請人眾多而暫停轉介半年,做為緩衝。
為求子備受磨難
求子心切下,方法盡出。非理性如求神問卜,有人拿了醫生名片拜遍各廟宇;理性者則訴諸各種新式人工生殖科技。
胡小姐幾乎把目前治療不孕症的生殖科技都用過了,結婚三年多依然不能如願,想想自己三十出頭了,沒有孩子真是人生一大遺憾。馬偕醫院開始進行冷凍胚胎輸卵管植入術,她率先嘗試,沒想到一試中的。她又喜又憂,多年努力終有望,心中仍不免忐忑:「胎兒正不正常?新的技術會不會有問題?」
如今女兒滿月了,想起身心曾受的磨難,胡小姐說:「為了要一個小孩,一切我都可以忍受。」
不孕族要忍受的,往往不足為外人道。不孕症手術,公勞保不給付,少數幸運者吃幾次藥,花費數千元即受孕;做一次人工生殖科技(如試管嬰兒),要六到十萬元,多的是人花費數十萬,但求得一子。
負責不孕科門診的醫師李國光描述典型的不孕族處境:經歷肉體的疼痛(如女性為增加排卵要連打數十天的針、如在肚子上開洞把腹腔鏡伸入檢查……),加上心理的創傷(旁人的嘲諷或期許、不斷的期待和失望),這樣努力兩、三年後什麼苦都吃過了;一旦懷孕,仍可能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流產機率;萬一失敗,那又是一次打擊,平復一陣後,等存夠了錢,鼓足了勇氣,又再來一次試試看。
「這真的是惡夢,」林小姐說來頻頻搖頭。結婚五年,其中有四年都在為生子努力,望著待會兒要進去的手術室,她緊張地臉色泛白。有沒有想過放棄?「不能這麼想,」她又是搖搖頭。
中國人講求傳宗接代,往往使一些不孕族益發難堪。有位不孕婦女某次月經遲來五天,公公帶她去算命,認定有孕。她背負了「一定有孕」的包袱做人工受孕,但手術失敗,她當場崩潰得歇斯底里。
面對不孕,有些人可以坦然釋懷。知名人士如前任財政部長、新科立委王建瑄夫婦,把不須養育子女的時間精力,化成對社會的服務熱忱。
女性承擔大半壓力
另外有些家庭,無法生育糾結著婚姻危機,原是單純的健康問題衍生為家庭問題。「不孕成了考驗夫妻感情最好的時候,」在台大、成大鑽研不孕症治療多年的劉志鴻醫生觀察到。
江小姐因為輸卵管不通,已經跑了兩家醫院開過刀、也做過人工受孕,目前還在努力,她說,「愛拚才會贏。」先生是長子,今年再不成功,「搞不好婚姻都會有危機,」
亮麗能幹的都會女性說到這裡,燦爛的臉上頓時難掩黯然。
即使現代都會女權增長,對於不孕,為人妻者似乎仍要承擔大多數的壓力。幾位醫師不約而同發現,有些是問題出在先生,卻由太太代為在親長前扛下責任。很多大男人認為不孕有損「雄風」,是件丟臉的事,甚且諱疾忌醫。「其實性功能和生育能力是兩回事,」性研究學者江漢聲釐清觀念,不孕並不代表「不行」,而且對於不孕緣由,男性較易檢查,尤應率先赴醫。
細究不孕的問題來源,其實男女成因各半(各約占四成),另外二成是男女雙方都有問題,以及不明原因的不孕。因此醫師總是勸人,夫妻應共同面對、同心解決,不該由那一方獨自前熬。
知名電視演員張晨光和妻子協力嘗試試管嬰兒,或許正可提供一面鏡子。婚前張晨光即知妻子身體不太好,婚後他雖忙於拍戲,仍配合妻子到榮總檢查、治療。「做男人的不要有什麼不好意思,」這位紅小生直言,剛到醫院他也頗感尷尬,但當見到有那麼多婦女不孕,「會覺得你應該要去體諒,而非苛責他們。」
芸芸眾生,有眾多人「難生」。
人類的文明不斷演進,卻也不斷製造出潛伏的因子降低了人類的自然生育力。不孕族的惡夢,似乎不應只是他們要面對的。
幫你生孩子的行業
去年,離婚婦女史陶威女士企圖採用與前夫戴維士共有的冷凍胚胎再度懷孕,遭美國田納西州最高法院駁回;而生育專家傑克布森利用自己精子和病人卵子行人工授精的案例,則被法院判決五年徒刑,人工受孕技術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冷凍胚胎是近代醫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和試管授精(IVF)、輸卵管授精(GIFT)及輸卵管精卵植入術(ZIFT),同為現代婦女提供了先進的輔助受孕技術,解決不孕的難題。
經歷過一次GIFT失敗經驗的潘蜜拉與強納森夫婦,五年後再試一次,終於懷孕成功,生下一女。一年半後,他們又打算利用上次GIFT過程中存下的十二個冷凍胚胎,再懷第二胎。
像他們這類幸運的例子仍是少數。成功率偏低,使得人工輔助生育技術至今仍有不少爭議。在一九九0年,經由IVF技術而成功生下孩子的比例只有一五%。後來雖有更佳的GIFT、ZIFT技術,使成功率稍微提高,卻仍然無法替所有求診的不孕夫婦解決難題。
絕望之外的選擇
一九七九年,精子分離術問世。一九八六年,世界第一位預先選定性別的試管嬰兒在美國紐奧良誕生。就在這段期間,商業化的人工輔助生育技術醫療中心在美國各地蓬勃發展,一步步開發每年超過兩萬名不孕婦女、近十億美元的市場。
一九八五年,全美只有三十家左右的診所可以做IVF,到了九二年跳增八倍為兩百五十家,在每試一次費用高達七千至一萬一千美元、不包括在醫療保險給付範圍的情況下,仍門庭若市。
加州的PFMC公司已預備在全美設立二十個新據點,東乃狄克洲的IVF America公司,也打算在既有的四個分公司外,擴大營業。
然而,這項結合「造人」與賺錢的行業.在風光的表面下也有一肚子苦水。來自民間與官方的質疑與壓力,使它不得不在「生育輔助技術協會」監督下,公布每年的醫療成果與成功率,以杜絕誇大不賣的廣告,給消費者正確的觀念。
事實上,不論業者、醫生或求診人,大多明白這類技術的成功機率偏低,只不過它在傳統荷爾蒙療法之外,為絕望的不孕夫婦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解讀不孕
何謂「不孕」?
1.夫妻結婚一年以生,且未採取任何避孕方法,經正常性生活而仍無法受孕者。
2.曾懷孕,而一再流產者。
3.生育過孩子,但想生第二胎卻遲遲不可得者。則為續發性不孕。
如何避免不孕岔
一、適當的避孕方法
1.未生育時最好不使用子宮內避孕器。
2.不輕揚做流產手術。
二、減少排卵不良的機會
1.解除工作及情緒的壓力。
2.控制體重勿過度肥胖或太瘦。
三、減少骨盆腔發炎的機會
1.避免婚前性關係導致性病感染。
2.勿找密醫做墮胎手術,造成合併症。
四、減少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
1.婦女結婚年齡最好不要超過三十歲。
2.晚婚婦女不要避孕太久,因三十五歲以後懷孕機率會顯著下降。
五、注意精蟲的質量
1.紓減精神壓力。
2.避免陰囊長期處在高溫環境中(如少穿緊身褲,坐久了須起身走勤、宜沖澡少泡澡、注意工作環境的溫度等)。
3.勿長期暴露在工業用化學藥品的環境中。
4.減少服用抗高血壓藥物。
資料來源:長庚醫院不孕症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