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黑金與製油大廠的契作之合
台灣胡麻栽培地集中於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品種極多,依種子色澤可分為白胡麻、黑胡麻、黃胡麻3種。果莢稱為「蒴果」,形狀有2稜、4稜、6稜、8稜。每個蒴果約有種子80粒,就是胡麻,又稱黑芝麻。台南市胡麻耕作面積佔全國三分之二,其中西港佔了台南市近半的面積,每年產量超過600噸,是全台最大的胡麻產區。
胡麻油是台灣家庭廚房最常用的菜油之一,然而98%胡麻仍需仰賴進口,全國自給率僅2%。1983年,政府為了因應稻米生產過剩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限制,鼓勵農民轉作及休耕,即把胡麻列入重點作物之一。「西港農會十年前開始辦理契作,鼓勵農民將荒地改種胡麻,大盤商收購價一斤約60元,農會收購一口氣拉高到一斤100元。」西港區農會總幹事陳月英表示,西港屬含有較高鈣離子的石灰性砂質頁岩沖積土壤,種出來的胡麻顆粒飽滿、油脂豐富,榨油香氣濃郁、純度濃足,在黑心油品事件屢起之後變得更搶手,除了零售市場一「油」難求之外,也吸引了中部製油大廠福壽實業的注意。
福壽從民國9年開始榨油事業,堪稱台灣歷史最悠久的製油廠,也是台灣第一家民間黃豆油製造廠。國內油品爆發假油、混油等食安問題後,福壽自製的食用油整體銷售量約4000公噸,成長超過1成;其中芝麻油約佔400公噸,單月銷售量明顯增加3倍以上。福壽實業總經理陳育信指出,福壽是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芝麻油加工廠,過去主攻業務用市場,現在要全力衝刺超市、量販等零售通路,「芝麻油是壓榨出來的,原料品質精純非常重要,我們一直在尋找更新鮮、質量更好更穩定的胡麻供應來源,台灣本地產的胡麻要比進口勝出太多。」
三年前,陳總找上西港農會,為提升產能,說服農會在慣行農法的胡麻田旁設置了一座「胡麻栽培田間觀摩會,免費提供福壽的有機質材試種,陳總笑著說,「這是對照組,我對我們生產製造的有機肥料有信心。」結果使用有機資材的胡麻田產量竟比慣行農法更好,跌破眾人眼鏡,也一舉提高農會、農民與企業合作的信心。
福壽再加碼,提供每台斤高出農會10元的保證收購價。西港胡麻產銷班班長周叔勳說,胡麻怕水又怕風,濱海的西港地勢低窪,常常一下大雨就淹水,導致胡麻產量不穩定,因此農民大多避開多雨的春夏,八、九月才開始秋作播種,十二月採收,正好趕上需求量最大的冬令進補時機。問題是胡麻產期短而集中,且採收只能仰賴人工,價錢還常被盤商殺到見骨,「賺不夠本錢,」因此在還沒有契作之前,農民大多寧可加減領休耕給付,讓土地「放著荒」;如今除了收購保證,福壽也提供優惠價的有機肥協助提高胡麻品質產量,班長曬得黑黝黝的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真好價,真感謝。」
福壽也提供檢驗室,供契作農民檢驗400多項農藥殘留。鮮採胡麻以管理編號機制管理,用攝氏20度以下低溫冷藏恆溫設備維持芝麻新鮮度,以連續式焙煎、三道過濾提煉再靜置7~14天的科學製程,以提煉出芝麻最精純的質地,並結合自家「福壽伯」與西港「胡麻嫂」文創概念,鼓勵農民往發展自有品牌、產銷履歷之路挺進。
如今西港農會、農民與福壽的契作面積已達40公頃,陳總希望未來能繼續擴大到八、九十公頃。他表示,福壽是本地起家的企業,希望跟台灣這片土地有更深的連結。「第一年試做,第二年認真做,第三年擴大做,第四年開始永續做。農民、農會、企業其實是生命共同體,我們希望透過契作體系推廣的創新行銷模式,逐漸改變農民使用農藥化肥的習慣,用好的肥料讓台灣土地永續,創造農民、農會與企業三贏的局面。」
尋找與眾不同的1%
鹽水地處嘉南大圳灌溉系統末端,農業用水常有供應不足的問題,農作以需水量少的硬質玉米、小番茄為主,年產值將近一億,為全台第二大雜糧產地。硬質玉米用途廣泛,除了製作飼料,也是玉米澱粉、玉米糖漿主要原料,是國內農產品進口最大宗,國產玉米自給率僅有1%。鹽水區農會總幹事廖邱芸華表示,進口玉米飄洋過海而來,運程長、鮮度差,受到國際糧價影響,進價尤其不穩定:「所以,這國產的1%,鹽水更要做到最好。」
青年佃農劉育承表示,鹽水硬質玉米品種採用明豐三號,優點是莖梗強壯、少蟲害、耐旱耐風雨、不需農藥也能長得好,因大多碾碎用於飼料,雖不甜但也沒有賣相好壞與適口性的問題,而且可以全套機械採收,對農民而言,是足以維持基本生計的粗放作物。由於硬質玉米對地力消耗較大,因此採用與大豆或太陽麻、田菁等綠肥作物輪種,採收後的玉米包葉、梗、莖全數回歸土地充作天然有機質,省錢又環保。陳總在幾次下鄉銷售肥料的過程中,看見農民的努力:「從小看大,從這些地方可以知道鹽水農民對作物、田地的自我要求是相當高的。」
福壽連續二年開始全數採購鹽水產硬質玉米,是全台唯一 HACCP、ISO 22000、ISO 9001國際品保認證。多重驗證的寵物食品專業廠、全台唯一採用國產非基改新鮮玉米為主原料的寵物食品公司。原料混合劑量、成型、切粒、乾燥、冷卻產程都在密閉空間內完成,新鮮安全,杜絕外來污染的疑慮;早在20年前,所有的飼料設備控制系統都已改成PLC圖控設備系統,一有狀況即時通報,協助控制室完全掌握現場生產狀態。並採用冷凍風冷藏設備貯存,執行水分精密控制;以專業金屬檢出機,做食品級的嚴格把關。無論原料、水、食品衛生,都設下高於國家標準的SOP檢測方法和步驟。
「以玉米來說,最主要的檢驗標準是黃麴毒素,政府制定的標準是50ppb以下,福壽的標準是20ppb以下,提升到食品級,也就是人的食用衛生標準。」陳總強調:「減少碳足跡、提高自給率,這就是福壽參與收購國產非基因改造玉米、支持在地農業的基本信念。」
對土地的覺醒VS.企業的責任
「牽到手,照顧一輩子。」這不是結婚誓約,而是福壽對農民許下的感性承諾。除了西港胡麻、鹽水硬質玉米之外,今年預計與雲林虎尾簽下15公頃花生田,供應廠內花生油產品原料,田中堆肥場則從南投魚池採購廢棄的香菇、金針菇太空包,田中鄉養雞場的雞糞,以及蔗渣、芝麻粕等農產廢棄物,從植物性肥料廠跨足動物性的有機肥料領域,未來還要佈局桃園、宜蘭、花東,積極擴大與在地農民的互動。
「福壽的油品、有機肥料、飼料產品就是最好的平台,要把全台農民通通連在一起。」陳總感性的說:「人終究會走,但土地還在。希望透過『挺在地』的信念與做法,給下一代留下一片乾淨的土地,這是我們這一代的覺醒,也是福壽準備扛起的企業責任。」
旅行作家劉克襄則欣見大企業開始「追隨小農的思考」,以提供有機肥料、回收農產廢棄物再利用的方式,推動對土地友善耕作,對食安、生態、環境永續都是正面的方向。對於熱愛旅行的他而言,在地食材因時空背景、人文與自然環境而產生,條件不同也各具特色,讓我們可以從饗宴的角度來理解台灣風土。事實上,食材來源講究甚至挑剔的「產地學」,不僅是時下正夯的飲食消費顯學,也是一股新興的人文旅行風潮。
不只這些,如果夠細心,應該可以感受到台灣正悄悄吹起一陣前所未有的「在地風」,從農產品到食品都開始從土地、文化、美學、生活中取經,結合現代創意與創新,讓台灣農業蓄積多年的能量,創造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