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0年代初期,有兩本重要的著作問世,一是「成長的極限--羅馬俱樂部報告」,這是一九七二年聯合國在瑞典舉行「人類環境」會議的報告書;另一本則是經濟學家舒馬克博士於一九七三年出版的「小即是美」一書。
以目前的眼光來看,這兩本書如同隱藏的炸彈,在當時引發了一場大論戰,多方意見交鋒、震波盪漾至今。
一九八0年代末期,全球凝聚出一股共識--相信當今世界四分之一人口所創造的經濟發展模式若不改變,很可能導致環境及生態嚴重受損,因而摧毀地球一大部分的生命支援系統。
柴契爾夫人在一九八九年對聯合國大會的演講辭中曾說:「經濟成長,不能以掠奪今日的地球資源,而坐令後代子孫承擔惡果為終。」而國際商會會長華倫堡也提出他的看法:「證明永續發展確實可行的重責大任,主要在民間企業的肩上,因為開發無害於環境的生產方法、產品和服務所必需的技術、設備和資源,以及在世界上流通的管道,大部分都控制在民間企業手裡。
我們有辦法動員這種能力,而且非做不可。我們必須掌握企業經營的每一個機會,充分發揮綠色消費、再生循環、減少浪費和能源節約的功效,同時一秉高度企業責任感及決心,致力減少環境破壞,開發革新改良的方法。」
面對永續發展的挑戰,整個工商團體,都要一改過去的觀念,而以全新的行事準則,重新改造體系,這就是「綠色企業」一書的主要精神。
本書作者戴維斯最初既不是經濟學家,也不是生態倡議者,而是一位工程師。年輕時在勞斯萊斯汽車公司擔任技術研究工作,後來轉入殼牌石油公司任管理職務,地位一路攀升,最後成為這個國際企業一家子公司的董事長。就在這時,他首次遇見舒馬克,生命因此播然改變,開始全力發揮創業與開發的潛能。戴維斯秉持舒馬克「小即是美」的理念,矢志提倡小企業及中等科技,成為推動英國地方經濟發展的頭號人物。
戴維斯指出,在下一世紀,革新是領先一切的目標,管理則是輔助的配角,經濟活動應滿足人類及地球的需求。永續發展帶來的正面影響,為世人開啟了諸多絕妙的新契機。
本書針對攸關企業永續發展成敗的九大項目逐一探討。企業結構要能脫胎換骨,必須在這幾項關鍵上月徹底改頭換面。
第一:塑造經營新理念
目前世界正歷經的重大蛻變,是由整個社會的理念及價值轉變所推動。企業若要棄舊揚新、革新有道,關鍵在經營階層於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要能充分傳達出明確的經營宗旨,並需要全體成員信守不渝。
改造經營理念的另一重點是重塑「工作者」定義。
對於「工作者」,一般有兩種看法,一是「以人為物體」,視員工為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要求員工必須發揮技術體系中的某項功能;另一是「以人為媒介」,視員工為能夠提供雄厚潛力的獨特來源,工作的設計,必須使員工的潛力充分發揮。
在過去二十年間,隨著新科技的開發,以及大眾要求更大的民主決策及參與空間,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以人為媒介」是較好的經營理念。
此外,企業必須明瞭地球是一個大社區,社區的義務無人能免;企業經營的意義,在於運用地球上有限的資源。永續發展的資源採擷原則,必須落實在每一行動上。人類必須全盤修正經濟行為及活動,以免繼續戕害自然。
蘿狄克(Anita Roddick)經營的美體小舖(Beauty Shop)是個特別可取的例子,所有產品都萃取自天然物質,包裝的材料是再生紙、可回收使用的瓶罐或可自然分解的容器。生產的每一步驟、原料,也都一本誠信、公開的原則。蘿狄克要她的企業充滿人性的關懷及溫暖,且關懷擴及社區,積極推動社區服務,堅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第二:選擇怡如其分的經營規模
過去企業界迷信「規模經濟」,認為規模愈大效益愈高,因而趁勢不停地擴張、購併、收編、控制。其實大企業的經理人必然十分清楚,組織龐雜會帶來各種難題,任何一家企業最嚴重的問題便是臃腫,無法迅速因應接踵而來的改變。
衡量目前企業界的各種現象技術的發展、工作形態的趨勢、環境保育、資源問題、社會成長的極限、追求設計的個性化、強調產品的品質、減少生活中不必要的壓力和浪費等,在在都指出企業界必須繼續調整大、中、小型企業混合的比例,加重中小企業所占的分量,使組合更為均衡。
重要的是,絕對不可使規模的大小成為企業經營的目的。
第三:更新企業評量的方法與數字
每一家公司的經營體系,都有一套評量的方法,用來規畫、監督、稽核企業的運作及未來的發展。現在,在永續發展的方針下,經濟活動的基本觀念,以及企業經營的理念和價值體系,都大幅修正,經理人日常運用的數據,勢必得隨之修正、增刪。評量的方法牽一髮而動全身,對各種決策都有極重大的影響。
過去以錢為單位的計算方式,支配了企業使用的統計方式。這種以錢為主的管理風格,往往忽略了許多真正的價值。我們必須發展出新的評估技術,使眼前短期和中期的財務利益,能夠與永續的長期繁榮同時呈現。
由於永續發展關係全人類的福祉,因此企業界在重大的投資決策上,除了營利目標外,還要兼顧資源永續、環境保育的訴求。任何舊的評量方式若有誤導之虞或與企業新理念有所牴觸,便須淘汰,代之以符合企業新精神的統計方式。
第四:發展靈活的工作組織
隨著體制龐雜、完全自給自足的企業步入了歷史的塵埃,嶄新的工作世界於焉誕生。在這新舊交替之際,工業界半技術及無技術的工作大部分會消失,新的資訊科技開啟了許多大好機會。目前許多技術人才都希望擁有比全職受雇時更多的自主空間,經理人必須專心致力於企業靈活應變、日新又新的經營,而擺脫日理萬機、卻不著邊際的舊模式。
新世紀的工作組織,不能只提供經營階層靈活變通及自由施展的空閒。在專業技術區分日益精密的發展中,新式的工作組織,必須顧及所有人員時而不同的期望和心態。
第五:發揮交嚮樂團指揮式的管理風格
面對永續發展這一挑戰,不論那一類的公司都必須加速腳步,朝參與式管理風格邁進。「人的管理」(man management)不同於以往,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關鍵因素。只有如交響樂團指揮般的領導模式,才能激發全體人數不多、學有專精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全神投入工作。
第六:追求公平的擁有形態
追求永續發展的抉擇,是出諸自然正義及公平的原則。這一抉擇若要能夠切實有效地推行,企業必須一本公平、正義的原則來營運。所以,目前有關股分有限公司的公司法,必須從根本修改,才能符合此一原則。
近年來,儘管員工買公司股分的情形愈來愈普遍,而且可能愈演愈盛,但是民營企業的主體很可能不受影響,依然故我。因此,公司法必須重大修正,以推動雇主和員工問公平的勞資關係,同時也恢復企業的公益責任感,鞏固所有權的義務和權利關係。
第七:追求品質新標竿
殼牌集團總經理簡寧斯普說:「經營階層全神貫注追求品質,是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追求品質,必須是經營階層經營風格中一貫不變的基調,深植在下屬的腦海中,絲毫不容置疑。」
企業界為了符合顧客的期望,及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不斷努力改進產品品質。但將來的產品及服務品質是否優良,不僅得看產品及服務本身對於使用者的價值,也得看產品及服務是否符合永續利用的原則。這時,良好的品質除了必須滿足傳統的個人需求之外,也必須能夠節約資源、運用適當技術、無害於環境。
現在食品生產、加工、銷售業問出現的一些新趨勢,可以說明環保問題和產品品質之間牢不可破的關連。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除了健康和安全的基本標準外,我們應要求產品的耐用性、修復力及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至最大程度。
第八:重組企業的遊戲規則
企業營運的規則,歷來一直以追求漫無分際的成長為目標,似致全球的環境、生態飽受荼毒戕害,一些不可再生的資源迅速耗竭。由這些規則所衍生的有關品質概念、技術類型、管理工具、所有權制度,都不適合在追求經濟差異成長的時代繼續使用。
企業面臨的障礙,有許多是法律架構的問題,因為我們現有的商業法律規章,是歷經多年經濟發展理念逐步發展出來的。其中主導的看法是,認為進步必須仰賴增加金錢交易,和工商企業朝大企業集中發展。現有的立法系統於設計之初,即以大企業為考慮基準,以致大部分都不適用於小企業,且對小企業有不利的掣肘作用。
惟有修正部分的法令規章,才能排除障礙,使大、中、小企業的此例漸趨均衡。各型企業能否有最佳組合比例,攸關整個企業界的長遠利益,因此,企業不論類別、規模,經理人責無旁貸,必須確實推動立法改革朝均衡發展。
第九:要求技術發展系統化
人類追求技術的進步,也須自永續發展的角度改變發展的方向。人類運用技術於和平目的,已為人類造就了不少福祉,但是也在不經意間,對環境、生態直接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未來,人類投在技術研究的心血,有一大部分必須用在規範發明上,使設計朝合理的方向前進。
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人類知識、經驗的累積,才能分工益趨精細,技術發展也益趨分化、零散,使得社會注意的焦點多半集中在個別項目的進步上。例如,企業界投入不少努力改良室內暖氣設備的性能、效應,卻很少人注意到整座建築物的熱能設計問題,以致建築物的熱能大部分都浪費了。
若以「系統取向」(systems approach︶取代傳統的「盲人摸象」
(blinkered approach)進行技術發展,所得的結果會全然不同,使我們不再只是凸顯系統中個別的項目,而能推動整個系統前進。為了人類的未來,技術發展必須改以系統取向為前進的方針。
鑑於永續發展是一不可逆遏的潮流,全球每一企業都需要根據新的遊戲規則,決定自己的角色和策略,進而設定追求的境界和價值觀。以永續發展為務的經營管理,對於企業各階層都是艱難的挑戰,但是為了讓地球上的生命,繼續尊嚴地存活下去,這是企業界責無旁貸的責任。
(「綠色企業--永續經營新趨勢」一書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