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禽流感夾攻國內雞、鴨、鵝!如何降低疫情發生率?

【時事話題】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15-01-14

瀏覽數 15,050+

禽流感夾攻國內雞、鴨、鵝!如何降低疫情發生率?
 

1月9日,台灣傳出疑似候鳥帶來的H5N8和新舊型H5N2禽流感,這幾天,農委會防檢局連忙對外公布疫情,衛福部疾管署也密切監測養禽場和200多名相關接觸人員,地方政府則是到被感染的養雞、鴨、鵝場,進行撲殺,避免禽傳人的可能。

13日,疫情出現擴大現象,從屏東、高雄、台南、嘉義、雲林北上到彰化、桃園,有7個縣市、65個飼養場發現疫情。其中,嘉義繼一家養鵝場發現H5N8之後,又有三家養鵝場感染,農委會也決定,只要禽場查到死禽體內有高病原H5,就一律撲殺,總計已經有約20萬隻雞鴨鵝遭到撲殺。

從口蹄疫到禽流感,每當發生疫情,大量撲殺是避免疫情擴大、保護人類的必要手段,但是,這也是動物大浩劫,可以想像無辜的動物瞬間沒了性命,飼養場堆滿動物屍體,對飼主造成多大的損失。

想一想,為什麼近年禽流感、豬流感等動物疫情層出不窮?連屏東的模範雞場都難逃此劫?候鳥年年過境,為什麼過去沒有經常發現染病的候鳥呢?還是飼養動物的環境變差了,導致疫情快速蔓延?這樣的動物疫情、撲殺浩劫能如何避免?

飼養這些經濟動物的目的,最後是要進入人的肚腹,飼主因應市場需求而大量飼養,為了求取最高的經濟效益,高密度飼養、使用藥物,讓動物快速生長已是司空見慣。

換個角度想,如果人們能夠少吃肉,需求下降,飼養量跟著減少,即便發生疫情,撲殺的動物數量、飼主的損失可以減少;又如果飼主提供舒適的飼養環境,提高肉類安全和品質,以高價銷售,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對產業都是雙贏。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就認為,假使國人降低食肉量,飼主採取低密度飼養,使用合法藥物,為動物提供安全的環境,或許能降低疫情發生機率。

事實上,到去年為止,國人平均每人每年要吃77公斤的肉,重量相當一個壯漢。這個數字和美國相近,比日韓要高。尤其去年豬、雞價格上漲,對白肉雞仰賴增加,進口量達到14萬公噸,創下歷年新高。

朱增宏說,醫界多次強調,過度食肉可能造成肥胖,引發三高、癌症等慢性病,環保團體也呼籲大家少吃肉,可以減緩溫室效應,看來食肉過多會帶來負面影響。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記得幾年前,環保團體有個口號:「少吃肉、救地球」,在禽流感再次發生的時候,是否能說少吃肉、救動物、降低疫情呢?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