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台灣的報紙、雜誌業從早年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勢,已發展成為今日微妙競爭的局面。在這場比賽中,掌握機先、汲取對手優點,恐怕仍是確保領先地位的關鍵。
台機報界,向來對香港報紙一版全版廣告的作法不以為然,認為出售門面未免太過唯錢是問。
看廣告就值回報價
其實,廣告就是資訊;在香港,有廣告也決定了讀者購買報紙的選擇方向,香港報紙非但內容編排定位明確,連廣告也足各有特色,比如星島日、晚報以房地產廣告起家,至今地位不墜;文匯、大公等左派報紙,是航運船務廣告權威;明報的印刷精美,廣告包羅萬象,很多人說、光是看明報圖文並茂的廣告就值回報價。
香港報紙為了廣告客戶的需要,新聞版面可靈活調整,有時候重要的二、三版新聞被切割得完全違反新聞編輯標準,道是台灣的報紙工作者根本無法接受的。
與台灣報業相比較,香港報紙「虛心」學習的意願甚高,關心媒介發展的香港觀察家發現,近年來,香港報紙引進了台灣報章以圖表表現複雜新聞的手法,而印發揚光大,運用電腦繪圖處理,版面活潑、立體。
台灣報紙慣常使用大幅版面,從不同角度剖析一個主題,香港報紙近來也常這樣做,不過版面範圍較有節制,以免讀者倒胃口。
香港報紙經濟新聞的報導型態與公關公司的重要性,更充分反映國際性商業大都會的特色。在台灣,經濟新聞側重政府政策及商業界的整體報導;香港則大企業多,且大多是上市公司,一舉一動都引起投資人關注,新聞報導也較重視單一公司的活動。
公關公司與新聞界的關係更是密切,大部分企業均有專業公關代為處理與媒體的連繫。據指出,由於公關公司待遇優渥,經常有新聞專業訓練的人才自報社流人公關業。
香港政府的公共關係也跟著做得徹底,港府新聞處與媒體問設有中、英文專線,二十四小時發稿,照片亦準備得非常周到。不以動態採訪報導為主的報紙,經常出現二分之一以上的稿件與圖片,由新聞處提供的情理。
在輿論的形成過程中,香港報紙所占的比重不如台灣報紙。主要原因或者與此間政治、社會、經濟的獨特文化有關,香港政府的決策過程,向來注重各界諮詢並接納民意投訴,輿論表達方式多元,報紙不是唯一的管道;相對之下,就不像台灣報紙有時會表現出壓倒性的輿論力量。
台灣沒有好的辦報經驗
政治新聞,近幾年來在台灣報紙上最熱鬧,現在的香港報界也有政治新聞時代即將來臨的興奮。學術與新聞界菁英人士普遍認為,一九九七年逼近、香港民主化呼聲日高、政黨政治漸成氣候的今天,政治新聞將是香港新聞界所面臨的新挑戰。尤其,去年立法局首度出現直選議員後,「民意」成了議員問政最有力的後盾;許多貴族式的委任議員,明裡暗裡都表明了要在下一屆(一九九五年)立法局改選時,投入直接選舉。-從政者形象第一,媒體,特別是影響選民抉擇的報紙,地位因此水漲船高,自然可以預期。
只不過,選票往往使議員為了增加知名度而不擇手段,在新聞報導的推波助瀾下,香港立法局是否會傳染近來台灣國會的打架惡習?香港報界過去不太重視政治新聞,記者多半年輕缺乏經驗,他們能否擔負報導複雜政治新聞的重任?
這些問題,香港的報業主持人有必要及早思考。可惜的是,台灣方面可能還拿不出什麼好的「台灣經驗」供香港同業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