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報導,以往組織犯罪的交易項目是毒品、槍枝或人口,但如今,相較於把對手丟進海裡餵魚,愈來愈多犯罪組織對於魚本身更有興趣,他們逐漸入侵各種貿易領域,尤其是食品、酒類,和平價消費品。
去年馬肉醜聞在歐洲引發喧然大波,引發人們對於黑心食品問題的關注。但其實各種假造混充食品的現象層出不窮,如近日國際刑警和歐洲刑警就聯手截獲一批22噸混充高價印度香米(Basmati)的長米(long-grain rice),同時還查獲超過1.7萬升假伏特加酒。
根據英國海關總署統計,該國每年啤酒走私估計使國庫損失約5億歐元。
由於食品假冒犯罪不斷增加,英國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gency)在2007年建立一個食品假冒資料庫,2013年共收到1538例食品假冒報告,今年以來也有49例。
生產假冒實品所需要的規模和組織化程度,意味著後頭必然有犯罪集團的支撐。英國智慧財產局局長沃特金斯(Huw Watkins)認為,這絕不是偶發案例,而是有犯罪幫派大筆投資機械設備、原料和人力,才能生產出這些假冒食品。
從某種角度來看,假冒食品的危害更甚於走私毒品,然而在英國,兩者罪刑卻相差很多。專家指出,以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案例來看,盜版DVD可能面臨10年有期徒刑,但如果不涉及安全疑慮,食品犯罪刑期只有6個月左右。
此外,相較於其它類型犯罪,目前警察機關也甚少投入資源調查食品相關的違法行為。在加上隨著各國財政緊縮,紛紛削減貿易關務等各部門人力,未來人們吃到假冒食品的機會,可能會愈來愈高。
(新聞來源:《經濟學人》,林佳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