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傳播/大家都來過生日

馮建三
user

馮建三

1992-05-15

瀏覽數 14,450+

傳播/大家都來過生日
 

本文出自 1992 / 6月號雜誌 第072期遠見雜誌

「十」是一個吉祥的數字。不但人生逢十必須慶祝。人群組織而成的機關行號,同樣也要擬人化,大肆宣揚一番。許多大眾傳播媒體不但比照辦理而不落人後,事實上,它們根本就是利用業務上的便利,毫不遮攔地向社會大眾說:「我過生日了」。早二、三年有兩大報的四十週年,去年有華視的二十週年;上個月開始,台視推出了一連串的特別節目,向自己恭賀三十歲生日快樂。

台灣社會是台視的母親,但到底台視這個已經進入三十而立的孩子,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讓我們覺得欣喜?或者,更精確地說,台視與其弟妹,也就是中視與華視,總加起來的電視生態,有沒有那些地方讓我們「生子當如是」的感覺油然而生?

反映電視生態危機

前些時日,台視為了建台三十年而籌畫的「作家劇場」,一開始就出了問題,顯現主事者在衡情論理的時候,不周詳的成份居多。「嘯阿義、聖阿珠」這齣戲原本以閩南語錄製,播出前夕卻遭台視節目部經理攔腰一斬,改配國語;稍後又傳出作家陳映真抗議台視,未經其同意即開拍他的短篇小說「夜行貨車」。

過不了幾天,尾隨節目部之後,台視新聞部也出了事;該台夜間新聞訪問某女歌星的作業,當事人抗議,幾乎步入公堂。任何人,電視公司包括在內,自然毋須因為往來的人抗議,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屈膝致歉,或鄉愿式地息事寧人。但就事論事,從報端所披露的當事人(台視與女歌星)說詞作判斷,情形似乎是電視台再次以其寡頭壟斷電波頻道的強勢力量,習慣性地採取了高高在上的姿態。

節目部與新聞部在短期間密集暴露出盛氣凌人的缺失,任何在台視當差的人,還能夠興高彩烈地慶生嗎?真要心安理得地慶生,以先前提及的兩個例子來說,台視應該有的應對方法是:第一,既然現在的科技條件已經容許同一節目以雙語播出,「嘯」劇應該善加利用,同時播出國語及閩南語。其次,新聞編採過程必然會有篩選與剪輯的手續,果真出現了讓受訪對象不滿,甚或不齒的情形,最先應該反省的是,這些選輯是經過專業考量而進行的,或是為了強行套用當事人的言論而做的安排?若是後者,致歉唯恐不及,那裡可以一錯再錯?

不過,單是挑出台視處理日常節目的缺失,非但不公平,恐怕也將招來見樹不見林之譏。比如,遇見類似的情況,中視或華視難道就會應對地更為得體?即便三台日後都能從錯誤中學習,免除這類事例再次發生,三台提供給台灣觀眾的娛樂或資訊文化等影視消費環境,難道就能一夜之間幡然改正?換句話說,台視目前的霸氣,其實只是我國整個電視生態危機的細部反映。逐步透過協商,日積月累地治療這種病態,才能夠正本清源,消弭亂象。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傳播權力民主化

英國播放廣告的「獨立電視網」,扣除製作節目等費用之後,平均只從每一百元的廣告收入,賺取利潤二至五元,但除了一般公司稅以外,繳納的特別稅倒有十二至十八元。該電視網的負責人說:「給付特別稅作為改進我國的電視環境,目的在向全民表達,向公眾提交一定成數的利潤是因為我們得到了特權,使用了稀有的電波公共資源。」

假使三家電視公司也有同樣的胸襟,那麼我們興革電視生態的可能性,也就等於踏出了第一步;而貫徹興革的全程功業,最後的臨門一腳還得執政黨願意才成 --畢竟,表面上日益民主化的我國,控制三台的仍然是密不可分的黨政軍力量,如果民眾無法繼政治民主之後,奮起追求傳播權力民主化,三台或執政黨會心甘情願吐出口中肥肉嗎?

(馮建三為政大新聞系副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