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樹快樂,人就快樂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2-04-15

瀏覽數 15,250+

樹快樂,人就快樂
 

本文出自 1992 / 5月號雜誌 第071期遠見雜誌

林進益 讓全民認養台北市

政府一直很重視綠化工作,希望把台北市建設得像名古屋或新加坡一樣。他們綠化做得相當好,因為土地原先就掌握在政府手裡,但台北市並非如此。

台北市雖然有都市計畫,但最初只計畫容納三十萬人居住,現在人口增加了十倍以上,土地就成了最高的代價。

連成帶狀公園

到今年為止,一千五百多公頃的綠地中,我們已開闢五百個公園,面積達八百八十二公頃。接下來還有七百多公頃未開闢,工作會愈來愈難進行,因為地上物的拆建相當困難,但我們仍希望儘快辦好。

除了開闢公園地之外,我們還要把這些綠地連成帶狀公園;從景美溪、新店溪到淡水、雙溪一帶,正好座落在市中心,地大得很,政府一直視為寶貝,將來會在這方面加強開發。

目前台北市的行道樹做得還不錯,種了十萬棵以上,綠地也儘量規畫、擴充,我們還希望能推廣到全民認養的地步,讓市民、企業界共同參與。像認養公園或人行道,有人發現樹被砍了,或公園裡某個設施壞了,都可以打電話來通知,在維護上就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黃永洪 樹快樂也要設計

都市建築如何綠化,可以分五點來說。

一、平面綠化。這涉及到都市景觀、庭園和山林。平常我做很多城市建築,也常開發一些山坡地,我發現國外的設計人員,都會用他們的智慧,儘量運用、發揮原來的地形、地物,而我們多半是先剷平再說,不考慮後果,只想把它變成平地好設計。因為這樣就不用傷腦筋,只要按照標準的A、B、C型設計,賣也好賣、蓋也好蓋,不知道損失多少資源。

台北的綠地很少,新加坡面積比台北小,可是卻綠油油,因為他們在很多政策設計上都很盡心。譬如蓋房子剩下的空地,政府會限定種成草地。可以想像假如台北的空地不是像現在圍滿了鐵板、倒滿了垃圾,而是一片綠草地,不知道有多漂亮。

二、地面綠化。去年我參加一場

泛太平洋建築座談會,一位馬來西亞建築師的作品讓大家都很感動,他把綠化變成設計的主題,整棟大樓看過去就像是條綠色的毛毛蟲一樣。

給他人視覺享受

他的設計理念是,除了辦公大樓本身的帷幕牆之外,還要給它第二層皮,所以從一樓到二十樓全部長滿了植栽,既省能源,又非常獨特。這方面我們應該多加學習,運用智慧,發展更多想像空間。

三、高空綠化。就是屋頂的綠化。很多人都很頭痛的是,頂樓人家做了空中花園,住樓下的卻一直漏水。結果樓上樹長得很好,很快樂,樓下的人卻不快樂。所以要樹快樂,人也快樂,必需付出一點心思設計。在開始安排時,一定要考慮這地方樹是否能生長,底下居住的人也不會被干擾才行。

很多人喜歡在屋頂上蓋涼亭,卻不知道其實遠看很醜。一個很現代化的房子,屋頂搭個紅牆綠瓦的小亭子,景觀很不協調,大家看了都不快樂。做高空綠化,一定要很小心,要站在遠處觀看,因為這是要給其他人視覺上享受的。

四、立體綠化。既然我們可以把普通房子疊起來,為什麼不能把花園別墅疊起來?花園也可以往上擺呀!其實植物什麼地方都可以生長,只要計畫得好,多花點心血就行。如果能建起立體花園,住在高樓上,一樣可以享受平地花園的樂趣。

最近我在做一個案子,設計一棟大樓,每一層錯疊著,電梯門一開,就進入大約五米寬、七米高,土深有六十公分的花園。小孩可以在那邊騎腳踏車、烤肉等。空間利用不一定只在平面或屋頂上,中間也很可為,因為陽光到處都有,只要花一點腦筋,就能達到立體的綠化生活環境。

五、室內綠化。愛花人常為了讓植物見到陽光,把它搬來搬去;其實在設計房子時,設計師若能先考慮到要給人和室內植物居住,從這個著眼點設計,光線就能控制得宜。

此外,除了自己欣賞,也不妨把植栽從室內延伸到室外。很多人的新房子一蓋好,不到三個月就做滿了鐵窗,在裡面擺花盆,這很破壞景觀,再漂亮的花也會被鐵格窗弄醜。也許他只想自己欣賞,但這牽涉到一個觀念,雖然房子的產權屬於你,可是外面的觀賞權利不是你的,而是整個都市人都要分享。何不讓室內、室外都好看,這樣我看你漂亮,你看我也漂亮,才是一個美好的都市。

談到綠化品質,到底要怎麼綠化才好呢?我們看到許多陸橋被漆成綠色;火車站旁的出口,爬滿了綠色的塑膠藤;新台大醫院的花架上也擺滿了塑膠花,這種綠化的品質很低,寧可不要。因為過了三個月後,它已經不再綠了,只是很髒的一堆垃圾。這樣低品質的綠,那裡能像真的樹林再生,長嫩芽,每早晨給我們一個清新的環境呢?所以要講求綠的本身,品質非常重要。

李哖 樹要更新

植物不只有美化環境的效果,還能改善環境,減少污染、噪音、防止灰塵、隔絕不雅的地方,像高速公路中間的安全綠帶,可以遮擋對面來車的燈光,減少車禍的發生。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現在要求市政府把樹種好,是不可能、也太苛求市政府了,因為不僅市民不懂得愛惜它,而且客觀環境也很糟糕。

樹要更新,不只是教市民如何愛護它,教公園路燈管理處的技術工人如何種樹,大家也要瞭解它的生命之所以不長,是因為環境惡劣,栽植地方太小,沒有好的空氣、光線,土壤很容易硬化,造成污染。

植物不是奢侈品

我常想歐洲人為什麼會把環境弄得那麼好?因為他們從小就受到教育,和媽媽去買菜,剩下的錢,一定拿去買花;到學校去上課,老師也會隨著季節的變化,告訴他們園藝上的基本常識。在他們心目中,花是生活上的必需品,但我們的為政者都視為奢侈品。

其實花卉、盆景很重要。根據研究發現,在高樓大廈密閉的空調系統中,有很多揮發性的有機氣體對人體有害,只有綠色植物能吸收這些氣體,使人覺得舒服。所以植物不應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它可以陶冶性情,提升精神層次。

未來,台北市的河濱公園,是綠化發展的大空間。很多市民都希望有一塊地,自己耕耘,就像在日本、歐洲流行一種「市民農園」,規畫一塊地給市民承租、種植,即使平日上班忙沒時間管,也有人幫他們照顧。現在台大也在推行觀光農園及休閒農園,目的就是要讓大家嚐嚐田園之樂。

陸晉德 假如地球上沒有樹……

我常有一個極端的想法,假如地球上沒有樹、人會怎麼樣呢?人不斷在和大自然爭奪生存的空間,我們到底還有多少資源,能讓樹木興盛地繁殖下去?

環保署最近發起一個運動,要台灣兩千萬人每人捐一百塊錢,種兩千萬棵樹,拯救台灣的水源。

三年前陸正紀念基金會成立後,我就在苗圃繁殖樹苗,免費贈送給大家。我每年發一萬份信告訴大家,我如何運用這些資金,請大家支持,但去年只有四十三個人捐款,可見全台灣沒有人認為這件事情重要。所以,想要以兩千萬人拯救水源,據我個人估計,恐怕只有一%會支持,很難做到。

前陣子,新竹市政府計畫把東大路變成林蔭大道,我曾經建議市政府,以我們民間社團發動老百姓,共同參與種樹,可惜他們嫌麻煩,不肯採納。我的意思是,如果由老百姓參與,大家就會保護這棵樹了;但如果不參與,每個人走過去折一下也無所謂,或是砍它一下、踢它一腳,用摩托車撞,甚至讓汽車停到人行道上把樹壓死的事都會發生。

關於都市綠化,我個人建議,可以在安全島上種深根性(主根一直深下去)植物,並想辦法保護兩邊,讓它不要生長到馬路上去。另外,也可以做綠籬,用塑膠網隔著安全島,會很漂亮。

保護家門口的樹

至於個人、家庭要如何做好綠化工作,我想至少把自家門口的那棵行道樹保護好,是最起碼的事。但許多人會認為,行道樹擋了他的招牌,就把它砍掉;我還曾親眼看到有人謀害一棵樟樹,把它環狀剝皮,要不是當時及時制止,那樹早就沒命了。

樹木既然如此寶貴,那麼讓都市有樹、山林有樹,讓所有道路有樹,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我覺得要喚醒民眾,共同重視這個問題。

游以德 綠地不斷被消滅

台北市有二百七十二平方公里,但能運用的空間有限,而且非常零散,如果能把這些空間串連起來,形成綠帶,可以發揮更大的功效。

青山綠水已成追憶

台北市依山傍水,翻看清朝或日據時代的著作,你會發現若沒有工業化及都會化的衝擊,它其實是個非常優雅、寧靜並富有詩意的城市。但現在青山不青,綠水不綠,一切美好已成追憶。

看看台北市的林蔭道路,少得可憐,原本愛國東、西路上的林蔭道,現在也不見了。由此證明市政建設的結果是在開倒車,不斷消滅僅有的綠地空間。

談到綠化,我們只能就現有狀況,連接原本的山、水和都市綠化中的點線面,稍微修補,把它變成網狀結構,在技術面上,這比推翻原有的都市計畫,重新建立一個美麗城市來得可行。

從綠地系統的觀念講,可以歸納成兩個結論:一、算出台北市最少需要多少綠地面積,再擴大其實際效益。例如,在這些戶外綠地上從事親子活動、散步、賞鳥,也就是從有限的空間追求多元化、深度化的活動。

二、把最差的綠化成果逐步提升。對每一棵樹,都設立一個客觀的標準追蹤考核,另外也要從美學的角度觀察,做為規畫的指標。

再談綠地的結構問題。我認為預防重於補救,比方說,綠地已經變更成建地時,要再拆除回復綠地就很難。所以當時不該做建築物使用的空間,絕對不能讓它混水摸魚,濫墾濫建、變更使用。

推廣綠化空間有許多方法,以市中心而言,像總統府一帶,需要比較氣派的觀瞻,代表台北市特殊的風格,因此要多下工夫,即使綠化成本高一點也在所不惜。住宅區則求其實用、生活化,使街坊巷弄也能成為休憩地;至於公有地,可以出租、割讓,甚至每人認養十坪綠地,自己經營管理,更能提升綠化成果。

(林宇珍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