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民意如大海,無限包容

劉青英
user

劉青英

1992-04-15

瀏覽數 13,400+

民意如大海,無限包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2 / 5月號雜誌 第071期遠見雜誌

初春三月,陽明山「中山樓」實驗性質地推出「委任直選」及「公民直選」總統兩道大餐。菜未上桌先轟動,分別主撰的兩組廚師群,都聲稱自己的傑作擁有最多的擁護者。

推出「委任直選」的大廚指出,這道大餐的主要材料曾搭配去年的年底大餐一起推出,初試啼聲,盛況空前,這次必能奪魁。而「公民直選」主廚者則不甘示弱地說,他們的菜色雖新,但順應世界潮流,必能成為大眾的最愛。

民意爭奪戰

為了爭取獨占「桌」頭的機會,兩組人馬不斷引用坊間民意調查結果,以鞏固地盤或攻擊對方。於是廚藝之爭,遂演為「民意」之爭。被冷落多時的民意,頓時躍上檯面,成為雙方拉攏的對象,及攻擊對方的武器。

民意如流水?民意有陷阱?民意的形成和影響是掌握在人民手中?

本刊在三月十九至二十一日晚間,針對台灣地區二十歲以上的民眾,進行隨機抽樣的電話意見調查,以三年前蕭天讚涉嫌關說案、前年雙李、林蔣爭取正副總統提名及今年三月總統選舉等三項政治事件,探討大眾的記憶、瞭解與滿意程度,並請專家分析本吹調查結果。

瞿海源:再糟的事,撐一下就過去了

這一次的電話調查結果顯示,對政治事務「很有興趣」和「有點興趣」的人佔全數的一半,就民主化國家而言,算是蠻不錯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興趣」者偏高(二四.三%),這情況也是許多國家都有的矛盾。民主政治的理想是每個人都參與,但由於強調個人自由,所以無法約束人們熱衷政治。

對台灣來講,近四分之一民眾對政治沒有興趣,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因為在威權統治、白色恐怖時期,政治迫害相當嚴重,已養成人們對政治話題三緘其口,也不敢有興趣。

再來,將近三成的人口「不太相信」和「不相信」媒體對於國內政治事件的報導。這個比例不低,顯示國內媒體還有待加強。

各家報紙,堅持各自立場,很難找到一份大家都可信賴的報紙。因此,民眾習慣閱讀某份報紙,自然受其立場影響。由於報紙的政治立場不同,造成民眾閱報習慣的分隔,這對大眾共識的形成不利。

媒體應盡教育責任

過半數的民眾「記得」或「有點記得」三年前蕭天讚涉嫌關說案,而四分之三的民眾對前年兩組人爭取正副總統提名一事有印象。這表示民眾對於爭議性高的事件記性並不差,或是當時媒體大力炒作,因此增強了民眾的印象。事實上報紙除了凸顯爭議點以增加銷路外,應作深入的追蹤報導,但它們大多草草收場,讀者也不了了之,因此讀者即使事隔多年仍有印象,恐怕也只是片斷。

今年國民黨的三中全會,對於總統選舉方式的討論,委任和直選兩派發生非常激烈的抗爭,各個媒體均以極大篇幅密集報導,但仍有四三.八%的民眾對此過程「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對一件正在發生,且引起廣大爭議的政治新聞,還有這麼多的民眾不了解,政治人物和媒體都沒有盡到教育民眾的責任。

上述三件事發生時,都引起朝野不少爭議及抨擊,結果蕭天讚以辭職收場;林洋港、蔣緯國退出提名;委任、直選兩派妥協,暫緩決議。

但對於國民黨處理這三事件的方式,感到「很滿意」或「還算滿意」的民眾,均多於抱持負面態度的民眾。而當問及這三件事分別對台灣政治前途的影響時,也是持「會變好」態度的民眾最多。

或許中國人有息事寧人的民族性,只要結局沒危害到自己,過去的也就不追究了。

另一原因是中國人的鄉愿精神。就我長期觀察這個社會,民眾能容忍不合理的狀況,再糟的事,撐一下就過去了,而且明天一定會比今天好。這種心態,使政治人物得以輕易地操弄民意。

總括來講,這些現象有三個原因:

一、台灣長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經由教育、歷史的教訓,民眾養成保守心態,對政治不敢置喙。

二、民眾只顧自己的自私心態--只要沒有直接危害到我,政治發展如何,對我並不重要。

三、媒體報導仍有雙重標準,打壓負面報導,民眾無法得知全部真相,所以對國家抱持盲目的樂觀態度。

讓不滿的聲音出來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訊息: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對現況不滿意的人,才能推動改革的腳步,這股力量是台灣希望所在。就這三件事情來看,很不滿意者只佔五%至七%,遠少於很滿意的民眾(七.三%至一二.五%)。

台灣近幾十年來經濟進展很大,因此大家覺得今年比去年好,甚至比十年前好,自然也認為未來會比現在更好。這股對未來樂觀的保守力量會拉扯改革的動力,減緩其速度,所以我希望聽到更多不滿意的聲音,少些鄉愿的好好先生,才能深入問題要求改善。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從交叉分析來看,省籍、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別及收入,對多數問題的看法都有極大的影響。其中尤其以省籍差異、教育程度對於黨派認同的差異最明顯。

資料顯示,外省籍受訪者中將近九成「不太滿意」或「很不滿意」民進黨這幾年表現,而本省籍則佔一半,差異懸殊。我不願太過強調省籍差異,但這個訊息頗值得全民注意。

民進黨成員以本省人為主,而外省人對該黨存有很大的疑慮,這是台灣前途很大的隱憂。民進黨排斥外省人,限制了自身的擴張;而外省籍的政治精英也應警覺自己是少數族群,若繼續為少數外省人爭取權益,勢必引起大多數民眾的排斥。

此外,教育程度愈高,對民進黨表現不滿意的比例也愈高。小學畢業或不識字者不滿意民進黨表現的比例最低,為三六.四%,中學的六五.四%,專科的高到七三.五%,而大學和研究所的為六五.三%,雖降低些,仍比小學程度的比例高出許多。無法獲得學歷較高民眾的認同,是民進黨需要突破的地方。

(瞿海源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邵宗海:只重結果,不重過程

逾五成民眾對三年前蕭天讚涉嫌關說案仍有印象,而前年兩組人馬爭取正副總統提名一事,更有七四%的民眾記憶猶新。蕭天讚當時受到輿論及媒體嚴厲的譴責;而兩組重量級人物的權力鬥爭,也使許多人擔心黨內因此分裂,造成政局不安。

但以結果來看,蕭天讚以辭職下台;國民黨向國人證明,地位再高的大官,只要違法亂紀,同樣也會受到制裁,這種事在以前威權統治時期是不會發生的。而兩組人馬政爭,因強勢派打壓,或因自知出頭無望,林蔣終而退出,佔解了分裂的危機。

民眾只記得結果

國民黨對這兩次事件的處理方式,因符合中國人「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本性,贏得多數民眾的肯定,而且視其為邁向政治民主化的良性刺激,因此多數民眾認為經過這兩次事件,台灣政治前途「會變好」。

民眾對政治事件大多只記得結果,不記得過程,不是因為善忘,而是政治事件很複雜、難以了解,民眾只能認知到結果。

就拿這次三中全會總統選舉方式的決策過程來說,這麼熱門的「新」聞,「很了解」(一六.六%)和「有點了解」(三三%)的民眾加起來不到一半。但當被問及對於國民黨處理此事件方式的看法時,將近七成的民眾對此事「沒有決定」的結果都發表了不同的評價。這表示民眾雖然對過程並不了解,但只要知道結果,便能對政治時事持有立場。

「重結果、不重過程」的民眾特性,是否會導致民意受誤導、矇蔽,我想,這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它只會影響對已經發生事件的看法。對於正在發生的事情,民眾可目睹到整個過程,多多少少發揮監督的功能,結果不會偏離太遠。

政治其實很複雜,有其獨特的運作方式,無法以一般的道德水準來規範。如果為了讓大眾充分了解,將政治運作過程全然透明化,恐怕許多人會更失望、悲觀。因此我認為民眾和政治應保持適度的距離,把政權交給政治學者和專家,因為政治實在太複雜,沒有政治知識的人是無法全盤了解的。

(邵宗海為國民黨籍國大代表、政治大學副教授)

彭百顯:真相根本無法呈現

就兩組人爭取總統提名的過程而言,顯示國民黨威權體制消失,有不同競爭者出馬,使國大代表對國家元首候選人有較充分的比較機會,並以民主程序決定,對台灣民主體制進步有助益。但事實上,在黨國大老的打壓之下,非主流派瓦解;在國民黨單一候選人,且反對黨力量太小無力競爭情況下,總統選舉方式仍是不民主。

但為什麼大多民眾對國民黨的處理方式仍感到滿意,或許這只能以省籍因素及「李登輝情結」來解釋。

國民黨對總統選舉方式的處理過程並不民主,但了解其過程的民眾中,竟有四一.四%對台灣政治前途仍抱持「會變好」的樂觀態度,如此的結果頗令我訝異,或許許多民眾具有「李登輝情結」,因而產生了如此非理性的評價。

媒體主導民意

就民眾對這三件政治事件的評價來講,民眾善忘,或包容國民黨以往的錯誤,只能算是一部分的原因。從更深一層來看,民意一向受媒體主導,在媒體堅守自己的立場,報導角度喪失公平、客觀精神前提下,這些事件的真相根本無法呈現。經過媒體、政治官員粉飾太平,民眾當然對未來仍感樂觀。

再者,民眾不會理性地以政府決策過程表現的好壞,當作評鑑政府的標準;民眾不會那麼在意過去;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未來,只有政治或歷史學者才會以古鑑今。而反對黨有能力和管道參與政治,恰可彌補民意易受操弄的缺失,代盡監督政府之責。

對民進黨這幾年的表現,抱持「很滿意」或「還算滿意」者,只有二五.八%,而不滿意者佔了五九%,該數據與民進黨得票率相若。外省籍受訪者中,將近九成不滿意民進黨,此原因不難推斷。但本省籍也有五四.三%受訪者表示不滿意,這無疑對民進黨是台灣本土政黨的一大諷刺。

這背後牽涉到主要傳播媒體,如廣播、電視均被國民黨壟斷,兩大報均為國民黨中常委所辦,民進黨形象遭受扭曲,且許多政策主張、政黨理想,難以有效傳播。但表示「未決定」支持那個政黨的受訪者高達四二.五%,民進黨還是大有可為。因此,民進黨應努力突破媒體壟斷、塑造形象、推銷政治理念,以爭取更多選民的認同。

(彭百顯為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