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國際研討會」中,台灣出身的香港浸會學院新聞系系主任陳玉璽,並沒有被同鄉的學術界和新聞記者注意。在政治人物充塞的會場裡,他的身影顯得格外孤獨。
兩岸三邊關係發展的課題方興未艾,然而很少人知道,陳玉璽已在這個領域研究多年,堅持用言論來影響中國發展。
來時路坎坷
作為一個學者,陳玉璽走過的路相當坎坷。
他來自台灣彰化農村,民國五十年從台大經濟系畢業,獲美國東西文化中心獎學金後,到夏威夷大學攻得經濟學碩士及政治學博士。為了堅持突破冷戰時期美國霸權所塑造的意識型態,陳玉璽發表不少批評政府的言論,都不能見容於當時的政府而鎯鐺入獄。「陳玉璽事件」卻引起國外輿論關注;與他在看守所裡相識的陳映真指出,英國哲學家羅素曾在美國報紙發表公開信,呼籲救援陳玉璽。
民國六十年獲特赦出獄,陳玉璽在工作、生活各方面仍受到限制,直到幾年後才獲准出境。而一直到蔣經國先生過世,才又獲准返台省親。
民國七十一年,美洲中報創刊,遠走美國的陳玉璽開始為中報撰寫社論,批判台灣的民主化發展、凝視大陸的政、經和社會變化。幾年間,他歷任中報副總編輯、總編輯、副社長、總主筆。最後即又因一篇為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去職「抱不平」的社論,遭中報解職。
環境逼迫他離開中國人的世界,反而讓陳玉璽能帶著冷靜的觀察與批判透視中國問題。「用不正確的分法,他屬於左派,」他在台灣的一位文化界好友說:「事實上他是超越派,是大視野的人物。」
六、七年前,政府考慮撤出香港的言論甚囂塵上,香港評論家紛紛預言台灣計畫與香港切斷一切關係。遠在美國的陳玉璽倒大唱「反調」,力陳國共雙方應在中國土地上彼此合作,共謀香港繁榮。情勢發展到幾年後的今天,印證了他的話。
民國七十七年,香港浸會學院新聞系需要一位具有新聞經驗及社會科學背景的講師,陳玉璽才找到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香港,他用更大的歷史架構觀察中國政治現代化及中、港、台三地的前景。他認為目前兩岸關係的要務,不是談判實現政治統一,而是像南北韓在政治上全面和解,以雙方都可接受的方式實現政治關係正常化。在此基礎上,經濟合作關係才能全面展開。
問他擔不擔心「九七」後中共對言論自由的箝制?「再苦的日子都活過了,還怕什麼?」他五十二歲的聲音裡有一絲了然於心。
另外,他也有比許多香港人更多的樂觀,「是香港在影響中國,而不是中國影響香港。」他認為香港與華南可能挾強大經濟實力,迫使北方改變。
根在台灣
再問他認同的是什麼?陳玉璽想起一九七0年代的台灣農村:「我的根畢竟在台灣。」但他仍有一絲長久隔離的陌生感,「我的言論可以在台灣發表了嗎?」
不管「九七」後將再往何處,陳玉璽目前最想做的是,在今年夏天辭去系主任職位,再度扛起因行政工作而擱置許久的言論大筆,在香港這個意識型態限制少、資訊發達、研究兩岸三邊發展最有利的陣地,繼續觀察中國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