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中央下鄉,地方改觀-三台地方新聞戰

林志恆
user

林志恆

1992-03-15

瀏覽數 19,850+

中央下鄉,地方改觀-三台地方新聞戰
 

本文出自 1992 / 4月號雜誌 第070期遠見雜誌

新春才過,春雨冷例,三台電視新聞即打得熾熱。

當涉嫌預備內亂罪通緝犯陳婉真在台中落網。三台記者因拍得新聞畫面地點、角度不同,各自宣傳「獨家」,一時之間,觀眾矚目焦點,由台北拉向台中。

春節前後,國中生林曉芳在台中被綁架,三台記者連日輪班,徹夜苦守警局,因案情富戲劇性,雖只是地方警政新聞,但多日蟬連七點檔頭條。

而三台追逐高雄砂石車頻頻違規肇事的新聞,其盤據新閒時段的比例之高,更使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三台新聞熱戰,已從台北延伸而下,悄悄地攻占中、南部。

新聞戰國時期

七年前,三台相繼在中南部成立新聞中心,卻直到近一、兩年,一組組文字、攝影記者才由台北派下長期駐守。

華視的盧秀燕。鄧定華在台北表現傑出,七十九年底分別被派到台中、高雄坐鎮。中視武興員出身南投地方記者,輾轉台中、高雄和台北之後,回到高雄,「夜線地方新聞」隨即開播,鑑於其他兩台台中記者新聞「搶得凶」,中規再派屠乃瑋於八十年底加入戰局。台視記者楊順美、劉毛嘉、邱顯辰都在地方待過後,回到台北成為大將。這批記者來去之間,掀起了這段「戰國時期」。

「新聞事業是和時間競走,要讓觀眾看到真正的新聞,」華視新聞部經理趙怡道出,爭取新聞時效是設立中南部新聞中心的主要考量, 影響所及,傳統地方新聞的面貌,也由「農、漁、牧」及「隔夜新聞」的刻板印象,開始蛻變。

過去,中南部新聞若要在當天晚間播出,必須下午一時前截稿,再以火車運因台北,更緊急的新聞,只好托飛機運,如果沒有時效性,觀眾看到的,多半是隔夜新聞,或是塵封多日的「舊聞」。 有了「微波」配備,截稿時間可以延至新聞播出前一刻,今年台中「二二三」遊行,七點的晚間新聞,中視屠乃瑋、攝影劉奇英一直剪接到第一條新聞已播出,才將新聞傳回本台。

台視新聞部經理廖蒼松認為,在電視媒體長期駐守下,「以往省議會下午出席率低,現在提升了,」省議員質詢、問政態度也直逼立法院。

為因應這場新聞戰,三台新聞中心也從草創時期的陋巷斗室,成為豪華新廈。

在高雄,中視幾經搬遷,終於在一幢二十三層的高樓落腳,占地一百八十坪,「攝影棚比過去台北仁愛路的一號棚還好,」中視新聞部經理張佑民指出,一切設施應付未來幾年需求綽綽有餘,因棚太大,還能擺張球桌供健身。

在台中,盧秀燕回憶,七十九年底剛被派到中部時,所謂的新聞中心,是省政府撥出一間架有微波的房間,隔成三等分,「每台使用空間不到兩坪,」外出跑新聞,沒採訪車,使用的是老舊的「四分之三攝影器材」。

以往電視台地方記者,全數由「帶槍入伍」的特約人員擔綱,只要自備攝影器材,即能權充記者,其中雖不乏佼佼者,但水準參差。

當時三台的關係,是名副其實的「友台」,只要其中一台拍得畫面,其他兩台可以依交情翻拷。觀眾看到的新聞,經常是同樣的畫面,同樣的角度,只是配了不同的聲音。

三機同時啟動

隨著三台指派合內表現傑出的專任記者進駐台中、高雄,地方新聞立刻改觀。在台北扎實的專業訓練,到了地方,他們不甘讓採訪的新聞與別台雷同,搶新聞、爭獨家的現象,便逐漸打破原來均衡的局勢。

遇到重大地方新聞,必定是三把麥克風一齊躍上新聞書面。在三台新聞中心裡,不可或缺的陳設,是三部併列的電視機,新聞時段一到,三機同時啟動,新聞是否漏了?那台處理得好?螢幕上一覽無遺。

「這是良性的競爭,」盧秀燕認為這樣的刺激,提升了地方新聞的品質。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在有限的人力下,武興員儘量保持一組機動組,「現在挨人三小棍,但隨時可以回人一大棍。」三台記者私下是好朋友,但於公,個個都是上弦的箭。

搶得獨家固然興奮,但是有時得付出代價。「其他兩台可能聯合抵制,」鄧定華不諱言這是競爭下的另一種矛盾。

儘管競爭激烈,比起台北的龐大人力,中南部新聞中心仍顯單薄。

中部新聞中心負責區域,北起苗栗,南至雲嘉,南部新聞中心則包括台南、高雄、屏東,偌大的區域,平均每台只有二至三組人馬,雖各縣市已有特約記者,但遇重大事故,仍得隨時支援。屠乃瑋自稱是「教堂牧師兼敲鐘」。

轄區大而人太少,比起台北每天由採訪組長指定任務,固定守住某一線,擔任地方記者,便得「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報紙同業,是我們最主要的線民,」武興員認為扎實的人脈,是「防漏」的第一要務。

除此之外,盧秀燕累積一年餘經驗,頗有心得;「要能割捨」,如果中橫發生事故,從台中進出,至少要耗費六小時。這時就考驗自己的判斷力,這條新聞要不要?如果要,又是另一場新聞追逐戰。

縱使電視台已開始投資人力、物力發展地方新聞,但是面臨商業競爭,電視台很難在「平衡新聞報導」上兩全其美。

誰能打勝仗

一件地方盛事,在中央看來,可能微不足道;一則地方環保新聞,遠不如環保署發布一則消息重要。「如果沒有「賣點」,中央根本不在乎,」屠乃瑋頗感無奈,在新聞主戰場--晚間新聞未撥出固定時段給地方新聞之前,地方新聞仍會經常淪為犧牲品。

目前三台僅在高雄、台中兩大都會布有專任記者,其餘縣市,仍是約聘的記者,「論件計酬」的薪資,很難責成特約記者「賣力演出」。

對於地方記者的整頓,三台都有一套計畫。中視張佑民認為、地方記者納入正式編制,是未來必然的趨勢;華視趙怡理想的地方記者,是隨時可以和台北記者輪調;台視廖蒼松更計畫於一年內汰換所有的地方記者。只是礙於長久以來的人情包袱,以及龐大的人事經費,三台也只能做小幅度的調整。

面對未來有線電視及公共電視的競爭,誰能打勝仗,技術及人才都不是問題,就看誰先贏在觀念突破的起跑點上。

公視的地方策略

就在三台搶攻中南部新聞市場之際,籌備中的公共電視也規畫出「公視新聞」的面貌--平衡以台北為重心的新聞報導,地方新聞將占重要分量。

不同於三家電視台的商業取向,公共電視是基於文化的考量。

「公共電視有執行文化、服務公眾的責任,」公視籌委會秘書長王曉祥認為,地方性的民俗、文化活動,正需要時段去保存、發揚。

目前三家電視台以「微波中繼站」傳送地方新聞,未設微波站地區,仍需靠汽車、火車或飛機運送。

這一點上,公視占了優勢,他們將租下太平洋七號衛星,計劃以衛星轉播車現場立即播報地方新聞。

公視更免除了歷史包袱,有較自由的空間長期規劃及培訓人力。

王曉祥推崇英國BBC及日本NHK,因有附屬電台「靠行」,不管到那裡都有地方新聞報導。他期許,未來的公視新聞:「雖沒地方台,但能達到有地方台的效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