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湖南韶山村一處農舍前,十三歲的毛澤東發足狂奔。
他父親毛順生在後面追趕,怒不可遏。當著家中滿堂客人,毛順生罵了兒子一句「懶而無用」,毛澤東竟反唇相譏,跑出家門。一路奔逃,身後的父親來勢洶洶,少年澤東見無退路,乾脆煞住身子,指著眼前的池塘以死相脅。僵持半天,父親讓步了。
從少時和父親的幾番衝突中,這個山村少年體會到鬥爭造反的興味,只要敢挺身相抗,嚴厲暴戾的父親就會稍轉溫和。他日後曾歸結經驗說:「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
毛澤東,一個掀起近代中國漫天鬥爭風雲的人。
十六歲以前,毛澤東就住在四周丘陵環繞的韶山地區,下田勞動,幫父親的小買賣記記賬,有機會還念點書。如果不是後來的反清革命、烽火動盪,以及共產狂潮,僅有旱田瓦房散落的韶山村落,可能還和中國大多數的偏僻鄉村一樣,自成與世隔絕的天地。
打毛主席算盤做生意
當年毛家孩子被父親追打的小路,今日遊人如織。
池子已成淺灘,池畔的小攤都順著山勢一路蔓延上去,攤上販賣的毛澤東像章、韶山紀念品,和周圍「毛澤東同志游泳過的池塘」、毛澤東就讀的「南岸私墊舊址」、「毛澤東同志舊居」等告示牌,吸引著四方遊客。
故居裡盡量保持舊觀,一張木床擺在毛澤東父母臥房內,一八九三年毛澤東即在此出生。
牆上高懸其雙親相片,色澤灰濛中猶見毛父眼神凌厲、略顯清瞿,毛母文七妹則臉龐圓厚,旁人望見,大多說:「毛澤東比較像母親。」
毛氏夫婦在民國初年先後病逝,當時二十多歲的毛澤東尚未發跡,韶山也依然沈寂。「以前這裡沒幾戶人家的,晚上還會有老虎出沒,」住在附近的老婦人湯瑞仁喜談家鄉變化,末了還不忘毛主席恩典,「解放」以後才比較好。」她說。
湯瑞仁是因毛澤東而家喻戶曉。一九五九年,毛澤東以主席身分回到闊別數十年的故鄉,睥睨四方之餘樂於找鄉親攀談。來到湯瑞仁家裡,眾人環繞談笑中,她抱著兒子和毛主席上了鏡頭。照片廣登各媒體,儼然成為毛澤東敦睦鄉里的最佳證明。
愛笑的湯瑞仁如今抱著孫子,在毛家舊居對面開起了「毛家飯店」(她夫家姓毛)。山腰上矮矮的小吃店,牆上就掛著那張三十一年前的照片,還滿布各地慕名而來人士留下的題字、合照。韶山開放觀光後生意要趁熱做,店裡除了飯菜,還準備了韶山稻米釀成的米酒出售。
其實打「毛主席」生意算盤的人不在少數。雖然毛澤東已乏血親住在韶山,但是鄰近的商店仍絞盡腦汁,或多或少找出一點關係,有的用照片,有的用文字說明,掛在店門口作為號召。找不出關係的就各展本領,韶山地區幾個觀光點--如毛氏宗祠、毛澤東紀念館前,外地來的車子剛駛進,就有好幾名男子爭相趨前:「您待會兒要不要吃飯?我給您介紹……。」
不如意的年少
共產主義「偉大舵手」毛澤東的家鄉,也難抵資本主義經濟誘因的風吹草偃。
畢竟人潮帶來生意,韶山以其特殊地位,吸引的不只是遊客,還有共產世界的朝聖者。北韓、越南、高棉等國的參觀者,都在「毛澤東紀念館」裡留下紀念物。從五0年代開始,中共各主要領導人,如劉少奇、周恩來、胡耀邦……以至鄧小平,都先後來拜訪過。
從共產黨的眼光來看,毛主席勞動過、耕耘過的韶山,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一九八八年,中共「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參觀韶山時,就對幹部表示,學生除了上課以外,還要組織一些社會活動,「包括到韶山這樣的革命紀念地來參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一九九一年秋高氣爽時節,一群女學生騎了兩個多小時的腳踏車來到毛家故居,全身粉紅色運動裝在四周的山色中,顯得分外耀眼。帶頭的人扛著共青團旗幟,女孩則步履輕盈似踏青。一個長髮女生說,四年前來過韶山,這次來發現「樣子有點變了!外面柏油路鋪起來了,裡面房子也刷新過了。」
中共關於革命的「傳統教育」似乎不夠普遍。女學生來自七、八公里外的湘鄉師範,卻不知湘鄉原來是毛澤東的外婆家,也不知毛澤東曾在當地的東山學堂寄宿就讀。
那是一九一0年前後,十六歲的毛澤東第一次離家進新學堂,也是第一次,他聽到了「美國」這個名詞,在一本「世界英雄豪傑傳」裡,他還讀到了拿破崙、彼得大帝、林肯這些名字。
雖然眼界大開,但毛澤東並不如意。高大的身材局促在一堆十三歲的小學生之中,來自韶山山野的寒傖模樣擠在湘鄉縣城裡,都顯得格格不入。毛澤東當時的同學,也是日後的事業伙伴蕭三曾記載:「……都不當他為自己人。為了這事,他精神上曾感覺痛苦。」
長沙里手湘潭剽
不容於湘鄉縣,毛澤東終究是屬於湘潭人性格(韶山屬於湘潭縣)。湖南有句尖酸的諺語:「長沙里手湘潭剽,湘鄉嗡啊做牛叫。」「里手」的意思是行家,指長沙人事事充內行;剽有剽悍、機警之意,此處表示湘潭人狂妄誇大;湘鄉人說話有點「嗡啊」口音,給人質樸又呆笨的印象。研究毛澤東的人常認為,毛日後行事的剽悍、機警和狂妄,正是湘潭風土塑造出的典型。
位在湘潭山水間的韶山,是毛澤東起步的原點。又稱韶山沖(「沖」是指的是水猛烈沖刷後的河谷)的韶山,也有山歌民謠,其中兩句順口溜是:「有女莫嫁韶山沖,紅薯柴棍度一生。」
不過卻有一位嫁來韶山沖的女子楊開慧,和毛澤東一起在韶山煽風點火,鼓動共產思想。撇開自幼父母做主成親的羅姓女子不認,毛澤東在年近三十時,娶了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恩師楊昌濟的女兒。後來兩人同回韶山,在毛氏宗祠裡辦起農民夜校,進過洋學堂的楊開慧就在夜校講課,據說還常編些歌謠,來教導農村婦女。
如今的毛氏宗祠和毛澤東紀念館並列,祠內空盪,祠堂外觀則裝飾得相當華麗。不聞楊開慧的歌謠聲,倒是販賣部的音樂放得滿天價響,架子上歌頌毛主席的音樂帶,和香港偶像歌手林子祥、郭富城的錄音帶擠在一起招攬客人。
其實毛澤東和楊開慧的足跡,多半留在離韶山一百公里遠的長沙省城。
位居長沙鬧區的小吳門外清水塘,昔日是清冷的長沙市郊,其中一處磚瓦小平房,是一九二二年前後毛氏夫婦居住,及共產黨組織秘密聚會的處所。知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則是毛澤東青年時期念書、工作、搞運動,前後待了七年的地方。
只是這些「毛氏遺址」,在擁擠忙碌的長沙市街上,已漸顯寂寥。第一師範學校走廊上,奔跑嘻鬧的附屬小學男生,並不知道那裡是毛澤東當年坐過的第八班教室--雖然學校大堂上貼滿了毛主席昔日在此情景的說明。
毛像貼來避邪
就連湘江畔,當年一批長沙知識分子和毛澤東合作成立的「新民學會」舊址,也幾乎淹沒在層層高樓和工地垃圾堆後。此地倒是博得台胞青睞,前兩年有台灣的連續劇來此拍攝外景,目前旁邊正在建造的幢幢樓房,聽說是台灣老兵出錢蓋的。
現在的長沙人,把毛澤東放在今人想像不到的地方。最熱鬧的五一路上,一家大型地毯店櫥窗上,貼了一張大大的毛澤東像;年輕帥氣的司機常師傅開著灰藍轎車,把一張毛澤東相片擺在前窗玻璃正中央,又把一張掛在車內--台灣一般駕駛用來掛菩薩香火的地方,隨車搖擺。
「貼了可以避邪。」一位長沙人說:「大家都講毛澤東命大,還有人把他相片貼在BB機呼叫器上。」
根據中共媒體報導,大陸近年重新興起「毛澤東熱」,討論毛澤東思想、購買毛著作的人又多了起來。中共官方的解釋是:「顯示新一代中國人準備團結在共產主義的旗幟下」;海外觀察者則認為,只有在意識型態和統治合法性出現危機時,大陸才會大幅宣揚毛澤東思想。
安徽省合肥市一家高級飯店的叫車服務員,招呼客人時,腋下還捲著一本河北人民出版社印行的毛澤東傳。被人發現後他顯得有點不好意思,卻又解釋說:「他是偉人嘛,偉人的東西應該看看。」
由聖地到勝地
而人們到了「偉人」的家鄉,似有一種莫名所以的情結。在韶山滴水洞,毛澤東六0年代的別墅裡,幾個婦女摸著窗邊及地的絨布窗簾,嘖嘖讚歎布料,直說:「摸了可以帶點福氣。」走出屋外,又是一夥人爭相爬上一方池巖,用手去沾潤一個破舊龍首雕像滴下的水柱,男女老少為了孰先孰後,不耐久候別人拍照,還差點爭吵起來。
以往滴水洞是個神祕山吆,送文件給毛主席的人還常常被警衛攔下來,韶山人若能進洞,就狂喜的視為最高榮耀。現在,四面八方的人來這掏出一元,買過票,讓戴紅袖章的武警戰士驗過,就「進洞」了。
大陸許多人把這歸功於改革浪潮。在近幾年改革開放的牽引下,中共似乎有意將韶山由革命聖地開拓成旅遊勝地;而毛澤東,也由神化歸於鄉里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