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裡有隻大熊,有的人看過,有的人沒看過;有人說那隻熊己經馴服了,有人說那隻熊性情凶殘,當我們無法確知那隻熊究竟是什麼樣子時,最聰明的辦法就是讓自己像那隻熊一樣強壯。」
這是一九八四年時,雷根總統電視演說講詞的一部分。
蘇聯就像那隻森林裡的大熊。西方國家耗費了大半個世紀揣測、圍堵這隻龐然巨物,從一九四0年代後期開始,東西間的對抗就未曾停歇。
大熊消失了
曾幾何時,這隻大熊突然消失無蹤,蘇聯一夕間面臨崩解的變局,和六百五十年前,成吉思汗橫跨歐亞的霸權一樣夭折,共產主義的美麗幻影於是破滅。
歷史繼續在寫,未曾因此稍停,舊的對峙結束,新的戰局興起。一九四五年時,軍事上,有美、蘇兩大強權,經濟上,只有美國一個霸主;一九九二年,軍事上,僅剩美國一個霸主,經濟上,卻演變成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歷史舞台上的戲碼瞬間由「軍事爭霸戰」換成「經濟爭霸戰」。
從某些角度來看,世界強權的爭逐戰由軍事轉為經濟,不啻是個好消息;至少,經濟競賽可能會刺激經濟成長,造福民生,壟斷市場的產品即使具侵略性,都無關道德;而市場被他國廠商吃掉,和領土被他國以槍桿子占領,更是不能等量齊觀。
事實證明,共產主義終於失敗,共產國家的經濟體制無疑需要非常的變革,在短時間內得從裡到外,徹底翻新;對成功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也須調整腳步,才能在不斷變化的時代巨流裡,搶據一方天下。 一九五0年時,美國的國民生產毛額(GNP)是德國的四倍,日本的一五倍。在日本屬於高工資的產品,在德國即成為低工資的產品;而在德國屬於高工資的產品,到了美國都又成為低工資的產品。各國間的經濟條件互異,因此,不會在相同的產業上競爭,各自有足以致勝的產業,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利基」。
一九九0年,日、美及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三者的經濟條件已旗鼓相當,美國不再居唯一領導地位。如果我們去問美、日、德三國,要讓他們的國民在二十一世紀享有最先進的生活水準,必須擁有那些產業?我想,三國的答案差不多是一樣的,他們會選擇的將是微電子、生物科技、新材料科學、電訊傳播、航太科技、機器人及機械手、電腦硬軟體。
「王對王」競爭
未來的歷史學家將會視二十世紀為「利基」競爭的世紀,而將二十一世紀視為是「王對王」競爭(head to head competition)的世紀。
二十世紀的「利基」競爭是「大家都贏」的競爭,與賽者在不同的項目上競賽,各自有足以致勝之處。二十一世紀的「王對王」競爭,卻是一場零和遊戲,與賽的巨頭都在相同的項日上競爭;好的情況,局面是勝負分明,壞的情況,可能是「大家都輸」,不再會是大家樂。 戰局既改,遊戲規則自然為之改變;過去為唯一超級強權設計出的經濟遊戲,當然不會繼續適用於多角強權的爭逐戰中。
二次大戰後,為了打破各國的貿易及關稅壁壘,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於是誕生。GATT的會員國間必須平等對待,貿易障礙逐步打破;美國是GATT的帶頭大哥,一手主導並維持這個全球貿易體系,自須主動開放市場。
對美國而言,成為世界其他國家主要的外銷市場,不全然是做善事,因為美國認為,全球都繁榮,美國才會更繁榮,每一個國家應在均等的機會下,獲得原料及市場。
二次大戰後的三十年中,對富庶的美國而言,占GNP三~五%的進口額,的確不算什麼;而藉開放進口,讓所有想賣東西到美國的國家,相對地必須提供該國市場給美國,自然很划算。
然而美國太耽迷於以需求刺激景氣的策略,只要經濟一衰退,就運用貨幣政策,大量刺激需求。它的基本理念是,只要大量進口他國物品,輸出國就有大量外匯來製造財富,刺激景氣,然後就有能力買美國生產的高科技、高價值產品,因而帶動國內的景氣。
不再是經濟巨人
然而,美國的景氣復甦顯然太過遲緩,大量進口他國物資,反而累積了無法消佔的貿易赤字,終於從一個大出口國變成大進口國,偶然過渡性的貿易赤字逐漸演變成長期結構性的重擔。
於是美國不再是經濟巨人。不過,歷史會將GATT視為人類史上的一個重要成就。這個實行了四十年的全球貿易體系,使得全球經濟快速成長,除了少數第三世界國家外,多數國家的GNP都提高很多;一九四五年時,美國比世界其他國家富有很多,一九八0年後期,美國只是世界上若干富有國家之一。
GATT這個全球貿易體系,在各國又漸築起壁壘、保護主義重升的局勢裡死了;它不是因為失敗,而是因為太成功了,被迫功成身退。新的世界經濟正在醞釀另一套規則,不再由美國主導。可以預見,新的遊戲規則將在美、日、歐三強互利競存的架構下誕生、運作。
誰將擁有二十一世紀呢?儘管二十一世紀,甚至未來的兩千年,都不會再出現唯一的超級強權,不過,在激烈的競爭下,終將有一個世界經濟的主導者。那會是誰?日本?美國?還是新歐洲?
一九七0年,世界最大的十五家銀行裡,沒有一家是日本的;一九九0年,世界最大的十五家銀行裡,卻有十家是日本的。二十年前,日本平均國民所得僅為美國的一半,現在,日本平均國民所得比美國多了二二%。
日本不能更上層樓
日本的成功來自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策略,然而,在市場開放時期建功的策略,卻無法使日本在未來更上層樓。在貿易壁壘再起的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不會再坐視日本產品大量入侵該國、該區域的市場,日本以出口主導的經濟策略將在各國的抵制下,難以奏捷。而相對於其他區域貿易集團的形成,日本卻因過去的不良紀錄,無法在亞太地區建立另一個足與歐、美抗衡的貿易集團,因為韓國及中國大陸寧可和美國合作,也不會與日本聯手。
由於美國的富裕時期比其他各國都長,照理應有較穩固的基礎,參加下一世紀的經濟大戰;然而,二十世紀的後半期,美國教育制度頹委,外債高築,及高消費、低投資的商業文化,大大削弱了美國的競爭力。
雖然政治及軍事上,美國無疑是二十一世紀唯一的強權,然而,大量的軍費,反而成為經濟負擔。
美國地緣上的伙伴之一--拉丁美洲,普遍窮困且教育程度低落,因此,即使南、北美洲真的組成了共同市場,對美國也無多大助益。事實上,美國的能力使它頂多能與墨西哥共同運作某些貿易協定,藉以刺激墨西哥的經濟成長,並抑制墨國人民移居美國,卻不太可能顧及其他拉丁美洲國家,更不可能籌組經濟共同體。
一九八0年代,快速成長的勞力供給及活絡的借貸,使美國經濟維持了表面的成長,而使根本問題--低生產力隱而不見;九0年代,勞力供給已無法快速成長,借貸也趨飽和,於是,未遭重視而無法解決的問題,便浮現在檯面上。美國是否能在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對決中獲勝,其實便繫於是否能夠具備和對手相當的高生產力。
新歐洲異軍突起
在世界經濟的棋盤上,一九八0年代成長最慢的歐洲,在九0年代初始,以最浩大的聲勢挺進。如果新歐洲步伐穩健,它將脾倪日本、美國過去的成就,而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強勢的經濟體。
如果歐市將EEC(有三億三千七百萬人口)納入經濟體系,再逐步吸收其他歐洲國家,組成新歐洲霸權,那麼這個經濟體將無其他堪與匹敵的對手。
新歐洲的七億五千萬人口,其意義不只是字面上的數字而已,它代表的是教育程度佳,且不貧困的七億五千萬人。
新歐洲最主要的優勢在於優秀的人力資源。它們或許還沒發展出最好的經濟成長,卻擁有全球最好的十二年教育品質。新歐洲還將有蘇聯的最先進理論科學、德國的最佳生產力及貿易(一九九0年,德國是世界最大出超國)、英國的世界級金融市場,還有法、義的名牌精品,無庸置疑,新歐洲擁有最好的實力,將在經濟戰場中異軍突起。
新歐洲是否能贏?關鍵有二,一是西歐是否能真正整合,並且能儘速擴及中歐及東歐;一是中、東歐破敗的共產經濟是否能成功地轉變成市場經濟。這些關鍵問題都不容易解決,然而,歐洲的整合遠比日本、美國籌組貿易集團要容易。
二十一世紀的大贏家究竟是誰?從現在算起的一百年內,歷史學家多半會屬意日本,然而,請容我大膽預言,二十一世紀經濟大戰的最後贏家,將是--新歐洲。
(本書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取得中文版權,將於今年六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