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城新竹,長年水波不興,近來都勁風突起。
這個靜靠在台灣西北部的城市,原本除了李長榮化工廠公害風波、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返鄉旋風之外,總是遲行緩步、沈靜局促的不引人注意。
這兩年,風聲中有了不一樣的訊息。新竹市平均每戶所得總額成長最快,排名全國第二;汽車普及率大幅提升,直逼台北市;儲蓄率最低,被評為最有消費能力的地方;以高水準著稱的台北中興百貨,把唯一的分公司開在新竹…,一連串新穎耀眼的榮銜開始降臨。
榮銜環繞的新竹,彷彿新生銳竹,氣勢奪人。
「去年台北到處不景氣,人心惶惶,而新竹房地產居然一直有九成銷售率。」自台北南下新竹發展約一年的沈祺琳,坐在占地五千坪的汽車花園旅館裡,談起這番榮枯對比,仍心折不已。
沈祺琳任職的春福企業開了新竹第一家汽車旅館,以青草湖畔的青山綠野做訴求,開幕不久營業額即突破百萬而指著鄰近人稱「小天母」的別墅群中一處新工地,他強調:「我們公司還預計建一座國際級大飯店。」
風城魅力何在?
郊區商機盎然,更遑論市中心區。走出車站,遠眺新街老巷雜陳的街景,麥當勞的金拱門隨著中興百貨大樓聳立,台北知名的髮型店、披薩店、西餐廳,甚至留學中心,紛紛來此搶據點。走在新竹街頭,常見成列的大紅花圈靠在道旁,祝賀新店開張或遷址擴大營業,象徵著商業繁榮。
「新竹突飛猛進。」在東門城鄰近鬧區新開設「劇場MTV」的劉瓊林一語道破。他店內精緻的裝潢、費心搜集的經典名片影碟,開張不到兩個月即吸引了五百個會員。分析腳下地段,正是銜接新竹兩大百貨公司--遠東和中興的要道,觀察到樓下的川菜館經常高朋滿座,客人要排隊等候,劉瓊林對此商圈不覺信心十足:「如果好好規畫,說不定可以像台北東區那樣發展。」
發展的不只是商業蓬勃,就在最近一年裡,一些具人文關懷的社會團體也相繼現身風城。
幾個年輕人組成了第一個新竹的現代劇團--玉米田劇團;台北著稱的教育團體「人本教育基金會」,發展出新竹辦公室;元老婦女組織「婦女新知」,成立了新竹分會籌備處。
「大家好像漸漸發現新竹是很有潛力的地方,也有它本身的發展需要。」負責人本基金會新竹辦公室的張佩芳表示。
潛力來自何方?急速竄起的原因何在?
許多人把榮耀歸諸於新竹東區,綿延十公里,涵蓋清大、交大、科學園區、工研院等科技社群,帶來的高所得、高素質影響。
然而進一步深思,這一帶科技區立足新竹已超過十年,為何新竹近兩、三年才有躍升之勢?
探詢新竹「在地人」的觀察,翻閱新竹市府的統計資料,不難發現新竹的猛然精進,大致始自民國七十七年。
民國七十七年前後,全台灣漸凝聚瀰漫成兩股風潮--一是知識分子關心本土,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潮;一是全民投資理財風。風潮吹送到新竹,和風城益發契合。
「知識分子站出來,全省皆然,新竹尤其有這個條件。」新竹師範學院老師范文芳分析,新竹素來文風極盛,早期出現開台第一個進士鄭用錫,中期擁有學風自由著稱的新竹中學,近期則不乏清、交大教授學生支持。前幾年由環保抗圻茧o展出的「公害防治協會」,及地方刊物「新竹風」,正是地方人士和學者杜群的集結。
颱不倒的新竹人
「婦女新知」新竹分會籌備處唯一專職人員黃綺芳,去年剛從清大畢業。她在大三時經由學校社團,關心到新竹地方事務,「蠻想對新竹多一點瞭解,」她表白此後工作方向。
另一股投資理財風則吹開了新竹人的荷包。
不論新竹本地人或者外地人,對新竹民風的評語常都是勤奮、保守。像鄰近高速公路交流道的龍山社區,住戶不難發現,只要有空地的地方,就一定有人種菜,連安全島也不放過。
「新竹少閒置人口,平均每戶四.八人都在工作賺錢。」中興百貨新竹分公司企畫經理簡景亮即指出當初設店評估。
勤奮得以生財,保守得以聚財。數十年來新竹建設發展雖然遲緩得近乎停頓,新竹百姓卻也累積了不少財富。也由於勤奮和保守,當台灣各地颱起不景氣風向時,新竹人猶能守住根基,不致滑落。
內外趁風造勢
眼望新竹榮景,常有人感歎:「新竹人再有錢,都消費到台北去了。」但繁華台北的吸力,在交通、環境等惡化下,現在漸漸成了推力。
「我不太喜歡大都市,」四十出頭的張佩芳,住過美國、台北,卻老早就看中新竹科學園區附近的居住環境。一年前,帶著孩子,隨著在桃園龍潭宏碁電腦公司工作的先生南下,得償夙願的住在新竹。談起早上才和朋友到湖邊散步,她臉上泛起笑意,「住在這裡,生活沒那麼緊張,也許可以多活幾年。」
現代人對生活品質要求日高,選擇距台北僅一小時車程的新竹,可以享有清境,又能輕易北上補充資源。范文芳表示:「高素質人才會逐漸不同於以往的往返兩地,而是定居落實在新竹地方。」
工研院院長林垂宙證實,現在通勤人員漸少,院方也積極推動安家計畫,「大家開始到地方社區去。」
外來人口和風潮帶動了風城新貌,新竹內部也有新生力量相迎,趁風造勢。
回鄉四年的環宇廣告公司經理吳俊德觀察到,新竹地方企業已漸由第二代年輕子弟接手,較具開創力。環宇公司的名片上即註明「因為年輕,創意飛揚」;負責人從父親手中接下事業,去年為台灣積體電路公司所做的平面廣告,是八十年時報廣告金像獎中,唯一的台北以外縣市得獎作品。
向前發展需要拋掉守舊包袱,長久以來,新竹人視為阻礙進展的地方派系糾葛,也在新主政者的擘畫下漸行漸遠。
剛在道賀聲中慶祝就職兩週年的新竹市長童勝男,兼具土生土長、有人脈,以及學者出身、少包袱的背景。施政以來,他拆除違建、取締攤販,闢出了新竹少見的公園綠地和寬闊大道;運動場、演藝廳的興建工程也和民間起高樓、蓋飯店的塵土齊飛。
這位新竹人口中「有在做事、也得罪不少人」的矮小市長,坐在形似總統府建築的寬敞市府(日據時期是新竹州府辦公廳)裡,強調做事要有效率,伸張公權力。童勝男話語中充滿自信:「新竹市最大的改變在市民的心裡,大家覺得新竹有前途、有希望了。」
生活素質追不上?
疾駛在由二線道拓寬成一倍多的東大路上,吳俊德握著方向盤發出讚歎:「新竹終於有大道了!」他對家鄉滿懷憧憬,「再種些樹,可以像台北的仁愛路一樣。」 風城新竹原本緣於植樹建城。三百年前的康熙年間,福建泉州人王世傑率眾植竹為城,定名「竹塹」;殷殷經營下,「整個清朝,新竹都是台灣北部的重心。」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指出。
重心北移台北後,風城沈寂至今。九0年代的新竹,似乎又到了擁有最好機會的時候。
中央政府的「科學城」計畫直指新竹縣市生活圈,新竹肩負著國家高科技門戶的重任;工商企業看好人口增長潛力,相繼投資。
就連淤積已久,前幾年成為走私破敗區的南寮漁港,也在民國八十年完成新港闢建。它以台灣本島距離大陸(對面即是福建平潭)最近的條件,寄望兩岸直航後的興盛前景。擴增近十倍的新港區,清朗假日中,己可見到許多繽紛風箏揚向風城天際。
昂揚新竹城,整體的社會建設和生活素質是否能趕上這股氣勢?
中興百貨簡景亮經理記得,新竹公司開幕初期,不時有穿著拖鞋的民眾來逛百貨公司。企畫部發現台北的高格調在新竹行不通,於是改裝原來亮麗的歐式造型,轉走大眾化路線。
定居台北十年的吳佩香,幾乎每個星期都回新竹幫妹妹開設的茶藝館插花,卻時有感慨:「這幾年好高興看到新竹很多商店進步了,但是走進去碰到服務水準後,又很失望。」
在新竹從事田野調查研究多年的人文學者李亦園也表示,當地私人廟宇增加,賭博式的崇拜也增多了。
要成為文化科技城
有心人開始深思新竹煙火燦爛之後的煙硝瀰漫。
主持「玉米田劇團」的邱娟娟,常帶領一批年輕人在工地、社區上演環保戲碼。在新竹推展藝術活動並不容易,但是二十多歲的邱娟娟說:「並不是覺得新竹適合,才在新竹做;而是覺得新竹缺乏,才選擇在新竹做。」
新興大道經國路上聳起一幢三層樓、藝文氣息濃厚的「心境茶坊」,主人是一對年輕夫婦。女主人吳佩鍠悠悠道來:「我們開店不是為了利,只是想有個地方能讓人靜下來。」她頗心喜地察覺,以前來客見到桌上陶藝,只會瞄一眼說「喔,這是石頭。」現在已有人能拿起細心賞玩。
「文化科技城」已儼然成為新竹發展指標,許多人不希望科技成果帶來繁華,卻失了人文。執掌「科學城」規畫大計的國科會國際合作處處長施鴻志也明白指陳,科學城的發展重點「要顧及整體生活環境和科技的開發。」
是金光閃閃的暴發戶,還是內外兼修的堂堂大城?竄升中的風城新竹,正面臨著前景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