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台灣有三多,寺廟多,便利商店多,房仲店面也多。尤其是目前一萬家的便利商店,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第一。
當媒體一再拋出,台灣便利商店市場飽和之際,被喻為流通趨勢大師的台灣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潘進丁,在新春媒體春酒上大膽推斷,台灣便利商店的規模一點也沒有飽和,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他的論點來自於,台灣亦步亦趨的日本。不久前他看到一則日本報導,在日本擁有三千三百家店的麥當勞,在現任CEO,也就是前日本APPLE社長的領導之下,不論營收或利益,都是連續八年成長。
但去年卻首次呈現衰退,日本麥當勞CEO對外發表的說法是,因為便利商店積極介入鮮食和速食,侵蝕到他們的市場。
日本有人提出,應該把外食產業和流通產業合起來當作同一個市場,因為他們之間原本所築的高牆,已經愈來愈低。
目前日本流通和外食市場加總起來的產值一共有160兆日幣,其中便利商店有9兆,占比是6%,他們認為,中長期看來,便利商店應有成長到10%的潛力,也就是160兆,機會非常大,而事實上日本全家便利商店也看準這個趨勢,積極向台灣學習,提高鮮食比例和餐飲休憩區的座位數。
反觀台灣,目前流通和外食產業的產值加起來為14兆台幣,其中便利商店2千5百億的市場規模,占比不到2%,「如果目標是日本的6%,台灣應該還有1千7百億的成長空間。」
台灣全家目前的確也朝潘進丁口中的「FOOD STORE」目標邁進,除了貨架上七成的鮮食商品,2850家店所提供的22000餐飲座位,也成為外食族最便利的選擇。
前年台灣全家開設第一家沃克牛排暖身後,去年購併台灣十七家以日本家庭料理聞名的「大戶屋」,宣示正式進軍台灣外食產業。
過去幾個月的磨合,潘進丁發現,兩者未來互補的機會很大,比如說,便利商店的後台作業系統和連鎖經營人才,可以應用在外食產業;大戶屋現作料理的技術和現場服務的流程,也能為便利商店加分,「最直接也能馬上進行的是,兩者都有生菜沙拉,共同採購將可大幅降低成本。」
最近台灣全家也正在測試,能否能將大戶屋的廚房和現作技術,放進便利商店裡,「如果這樣的乘數效果能夠發揮,台灣未來還有很多可以想像的新作為,」潘進丁興奮不已。
(圖為全家便利商店經營團隊,左起副總薛東都、總經理張仁敦、董事長潘進丁、執行副總葉榮廷,全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