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哪個國家人民最胖呢?《經濟學人》還畫了個「全球肥胖地圖」,你應該會猜美國吧!沒錯,但是世界上很多人也是衣帶漸寬,恐怕肥胖會變成全球下一個大問題!
《經濟學人》指出,在富足年代,人們擁有選擇「愛吃的食物」的自由,儘管美國是非常主張個人自由的社會,也開始擔心國民的飲食和健身習慣,肥胖已然變成國家問題。
有三分之二的美國成人超重。「超重」的定義是體重指數(BMI,測量肥胖的一種常用指標)達到25以上。這意味著身高175公分的人體重達到77公斤。令人警醒的是,美國有36%的成人和17%的兒童不僅超重,而且已達到肥胖水準,即體重指數達到30以上,或身高175的人體重達到92公斤。如果繼續按現在的趨勢發展,未來會有將近一半的美國成年人都是大胖子。
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不應嘲笑美國人,因為很多人腰圍也日益增長。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Majid Ezzati和來自WHO的Gretchen Stevens的研究,證實此趨勢。歐陸國家的人,還依然相對保持著苗條的身材。瑞士女性是最苗條的,法國女性如她們誇口的那樣,大多不會發胖(雖然還是有近15%的人過胖)。但是在英國有25%的女性身處肥胖狀態,而男性肥胖率也相去不遠,達到24%。最糟的是捷克男性,肥胖率達到30%。
肥胖問題不只限於富裕國家。世界上最肥胖的兩個主要地區是太平洋島嶼以及海灣地區。墨西哥的成年人肥胖率比起美國不相上下。巴西高挑苗條的形象正被胖人取代,2008年成年人有53%超重,在中國,成年人中每四個人就有一個超重或肥胖。總體來說在2008年全球共有大約15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占全世界成年人口的大約三分之一。今天的世界肥胖率幾乎比1980年翻了一番。
大多數變化是來自於經濟增長。體重指數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是同步上升的,這種關聯會一直保持到人均GDP達到每年每人5000美元為止,再往上兩者就沒有太大聯繫了。財富增加意味著自行車被摩托車和汽車取代,稻田工作被寫字臺工作取代。在富有國家,運動不足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要比窮國比例高出超過一倍。
墨爾本迪肯大學的Boyd Swinburn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於飲食的變化。大家有錢吃更多各種各樣的食物,尤其是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媽媽上班時間加長,做飯時間少,食品公司廣告強度加大了也加大了。哈佛大學的Richard Wrangham提出高度加工食品可能也是造成肥胖率上升的一個原因。分解吸收較軟食物需要的能量更少,而精細的麵粉也更易於消化,因此身體吸收的卡路里也增加了。
這些全球性的變化和各地的因素結合起來,在不同地區產生了不同問題。在某些國家營養不良反而會造成肥胖率上升。營養不良的母親生下的嬰孩先天體重就很容易增加,這意味著發展迅速國家內的孩子特別容易變胖。
自來水不可靠,加上可口可樂厲害的的行銷手段,使得墨西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可口可樂消費國,去年平均每個墨西哥人一年喝下728小瓶可口可樂。在美國垃圾食品往往比健康食品便宜。在中東,貝都因人好客及盛宴傳統,加上財富增加,養成了夜夜大吃特吃的習慣。在北京王府井上的速食店裏擠滿了青少年和白領。就算是自家廚房做的菜含肉和含油的分量都超過從前,溺愛的祖父母更為孫兒大買各種零嘴,都是導致肥胖的原因。
《經濟學人》指出肥胖正在變成一個巨大問題,要應付影響肥胖的因素異常棘手,禁止垃圾食品等激進做法會侵害到個人吃食自由。一些政府正謹慎採用潛移默化的措施,希望國民少吃多動,部份食品公司也生產較健康的食物。
在有幾個地方肥胖率似乎已經穩定下來,但在大多數國家人們的腰圍還在繼續增長。美國杜蘭大學研究顯示,到2030年全球超重及肥胖人口將會翻倍,達到33億。這對個人、政府、雇主、食品公司和藥品公司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圖文資料來源:經濟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