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招新制已出爐。這次變革中,又長出一個新名詞,就是將學生的「綜合學習資料」列為入學審查的重要指標。
對於這項新制度,理想派寄予厚望,擬藉此落實107課綱;務實派則擔心會帶來混亂局面;學生、家長則一臉茫然,還搞不清楚狀況。
學生綜合學習資料(Portfolio,簡稱P),包括P1,指三年學習歷程,及P2,指大學校系自辦甄試,如面試、筆試。
P1類似現行申請入學的備審資料,負責本次規劃的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劉孟奇表示,這並不是新制度,只是將現行備審資料,以更具公信力方式,電子化、系統化而已。
定期上傳資料 不得再更改
他指出,過去學生要自行準備資料,編排成冊,交給申請的學校審查,卻也衍生學生請顧問公司操刀等情事。因此,新變革是將三年學習歷程,由學生每學期統一上傳,將來申請入學時,就不必再特別花時間準備。
學習歷程預計從108學年開始執行,意即後年9月高一新生入學後,在校表現都會統一上傳。教育部為協助學生建立個人學習歷程檔案,已委託暨南大學開發資訊平台。
初步規劃學習歷程包含基本資料、自傳(可含學習計畫)、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其他六類。
其中,課程學習成果是指學生在校修習有正式學分課程所完成的作品,每學期課程結束一定期間內,上傳任課教師認證過的學習成果最多三份。
各大學辦理招生時,各科系最多採計三份,且必須學生自主決定,依申請科系需求,在資料庫勾選相關資料上傳暨南大學資料庫。
至於多元表現則是指校內外活動、志工服務、競賽成績、幹部經歷、檢定證照等。學生可上傳三年期間「代表性資料」最多10項,並可上傳一份綜整心得,字數最多800字、圖片三張,由學生依申請科系要求,勾選相關資料上傳。
參與學習歷程規劃的全教總副祕書長、基隆女中老師黃致誠強調,學習歷程「重質不重量」,每學期上傳後,系統就會關閉,任何人都不得更改,避免造假竄改。學習歷程由學生決定,依申請科系要求,於資料庫勾選後上傳,大學不能到資料庫撈選。
不過招聯會並未硬性規定各科系要全部採計六大類,可依個別需求選擇使用。
但對於學習歷程的評分,已引發許多憂慮。
例如高中各校有各自的考核標準,學生程度不一,外界因此質疑學習歷程的公正性。教育部已決定建立「統一的公式處理」檢核機制,例如分布圖(常態與否)、45度線、人均幹部數等,查核各校是否有異常。
劉孟奇舉例,如有學校前1%學業成績的學生人數偏高,或幹部數過多等問題,程式系統可協助大學檢核。
高中方面憂心〉
大學各科系採計哪些科目
不過,高中端跟大學端仍有疑慮。高中端非常在意各科系到底會採計哪些科目,否則所開設的選修課程無法跟大學對接,將失去開多元選修的意義。
教育部為了解大學18學群招生方向和高中新課綱與適性學習的關連性,去年底委託暨南大學線上調查,結果顯示國、英文是所有學群重視度第一名,資訊科技、生活科技分居二、三名,反映語文和閱讀能力是共通的基礎學力。而資訊和生活科技則反映大學端看重學生運算思惟、邏輯思考和實作能力。
在加深加廣選修課程上,調查顯示,大學端呈現各系屬性的選才特色,如資訊學群前二名是進階城市科技與科技跨科專題實作,大眾傳播學群則看重學習作品或競賽表現;外語學群看重語文檢定證明等。
教育部將彙整各學群注重的部分,訂定必修和加深加廣選修課程,預計108學年公布「大學18學群與高中課程諮詢輔導參考表」,供學校開課參考,學生也能提早規劃選修的相關課程。
招聯會執行祕書戴念華表示,將規劃各系提前兩年公布入學參採方式,如考科和必選修課程,讓學生在高二上分科課程前就知道。但最後參採標準和招生名額仍以簡章公布為準。
對想活化選修課程的老師來說,大學採計P1的比重愈高愈好。黃致誠認為,考試、學習歷程就像天平兩端,須達到合理平衡,P1最好能明訂採計25%以上,讓大學不再只看成績,高中才能正常教學,培養未來需要的多元人才。
但北一女校長楊世瑞則提醒,高中的老師員額有限,且各校不同,到底有多少人有能力設計選修課程?會不會到最後,各校老師必須給學生高分及好評語,才能獲得開選修課的機會。再來是城鄉落差大,有些偏鄉學校連代理老師都找不齊,哪來能力、資源開多元課程。
她進一步說,P1規劃理念極富理想,但現實層面仍有許多待克服問題,對偏鄉小校的學生可能不利。
大學方面憂心〉
審查時間壓縮 P1標準不明
有別於高中端的疑慮,大學關心的是審查時間被壓縮到不及一個月,是否來得及?還有P1的審查標準也不明確。
雖然教育部已組成團隊發展審查評量尺規,將提供大學統一審查P1的參考指標。畢竟是第一次,連成大教務長賴明德都語帶保留,如果要將P1當成重要指標,大前提要做到取信老師、學生、家長。
一位高中校長以他多次到大學訪視的經驗指出,過去十幾年來的書面審查,早已問題叢生,大學端懷疑學生作假,因為有些備審資料非常相似;高中端則擔心大學評審不公,「彼此互不信任,學習歷程難以推動。」
資料造假非空穴來風,過去就曾發生高中老師放任學生以電腦程式更改參加大學推甄的在校成績單。
有高中老師私下透露,我不太相信P1,不同學校的作品就算都是A+,也不代表等值。學生上傳的作品,要如何把關確認就是原始作品?
家長也開始擔憂,一位家長說,我兒子前兩年都在玩社團,培養領導能力,但在校成績普通,當初願意讓他玩社團,因為還有高三的指考可以補救,一旦三年學習歷程變成重要篩選指標,兒子根本進不了理想學校。
黃致誠認為,這位家長多慮了,在校學習歷程就是要彰顯學生的特色、才能,社團的優異表現也會被呈現出來,不會成為遺珠之憾。
但這位家長反問:社團搞得有聲有色會有獎狀嗎?有老師願意幫兒子的社團表現背書嗎?大學審查時,如何在眾多高中、眾多社團中進行採計?
當記者以此詢問五位大學教授時,他們異口同聲說,寧可相信較為客觀的分數,選擇成績好的,也不會選社團玩得很出色、成績較差的學生,畢竟學科知識還是很重要。
國教盟理事長王立昇也指出,將學習歷程納入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的檢定或倍率篩選,採計在校成績及其表現,是高中生惡夢的開始。從進學校第一天起,不但要在意每次考試,還要分分計較;要顧課業,還要參加競賽,將來恐爭議不斷。
「多元表現可操作空間大」
以12年國教推動為例,一開始提出「比序條件」的美意在於重視學生的多元表現,後來各校評給滿分的國中生實在太多了,根本無法校際評比,最後還是要以會考成績比高下。
一位國中老師透露,有學校的體育班,籃球隊12人中僅5人真正有實力,其餘7個是插花型選手,比賽過程僅上場兩分鐘,甚至不用上場,得獎後,大家都能加分,「多元表現可以操作的空間實在是太大了。」
一位大學教授不假思索說,如果P1確定成為個人申請的審查主流,若有學校造假也不用訝異。其實,自從繁星計畫推出以來,學校造假情事時有所聞,杜絕似乎很難。
不過,劉孟奇則強調,個人若有作假,會取消錄取資格;單位集體作假,也會規範課以偽造文書的刑責,將來學習歷程系統化管理,反而不易造假。
招聯會發言人、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認為,剛開始大家因不熟悉而有疑慮,其實加進P1只有好沒有壞,作為第一階段「篩」的工具,試辦一段時間,各校如發現採計更有效,就會廣為使用,將來各科系都能選到合適的學生。
佛光大學副校長兼招生事務處處長藍順德指出,只要做到對社會有公信力、對考生有鑑別度,學習歷程就會成功。例如某中文系採計項目是文言文作品,很有辨識度,就能逐漸建立科系特色口碑。
看來P1已勢在必行,試辦後會如何?「就等著家長為了P1到學校來找我吧!」一位高中校長給了這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