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點子賣文化

楊孟瑜
user

楊孟瑜

1991-08-15

瀏覽數 13,350+

新點子賣文化
 

本文出自 1991 / 9月號雜誌 第063期遠見雜誌

如果你是消費者,面對形色繽紛的展覽、表演、電影、書籍等文化產品,什麼會吸引你的注意?

如果你是創作者,面對自己傾注藝術理念,嘔心瀝血完成的文化作品,會不會擔心它在市場上沒有立足之地?

兩者之間若相逢契合,文化創作可以源源活絡起來。

雖然這並不容易。

「文化產品比起一般產品,背負著更大的使命感,更複雜的任務。」聯廣廣告公司執行副總劉篤行點出文化行銷的特性。

「矛盾在於它的使命感和理想性可能是大家不喜歡的。」曹身兼創作者和企畫人的作家小野表示:「何況創作者常常只想把作品表達出來,不會考慮要怎麼賣。」

行銷困難,但也有樂觀的前景存在。法國大學出版社一本介紹歐洲「文化理念」的著作中,明白指出,在科技時代的大都會裡,文化對愈來愈多的人而言,「已經成為一種需要,甚至是一種大家認為不可或缺的東西。」

從事廣告行銷多年的劉篤行進一步分析這些現象:資訊的普及、消費水準的提升,使得構成生活的要件不一樣了。就像販賣柴米油鹽的小雜貨鋪,演變成今天銷售日常用品和書籍雜誌的超商連鎖店,現代人對其需求,已經從基本物資供應提升為生活資訊站。

創作者與行銷者溝通

在現代台灣,要讓文化產品和社會產生共鳴,須掌握那些行銷元素?

「構想新的通路。」行銷趨勢分析者詹炳發指出,為了傳達創作者的意念,行銷的方式、管道已不限於固有模式。以前美術作品是在畫布上,現在表達美術,可以透過行為、肢體動作;劇團表現主題如「暗戀桃花源」,觀眾可以在舞台上見到,也同樣可以經由服裝流行感受到。

文化意念來自創作者,企畫行銷者和創作者的充分溝通可使作品益顯光輝。電影導演楊德昌和工作伙伴詹宏志,在費時三年多的新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試片會上,相偕露出苦盡甘來的笑容。

影片從構想到殺青、宣傳,詹宏志自始至終參與,如今楊德昌完成了重現六0年代台灣其貌的心願,詹宏志促成海外版權交易熱絡,片子在未上映前,即已回收成本。

文化界知名的企畫經營人才、現任雲門舞集行政總監的高哲彥,更進一步指出「充分溝通」的含意。即使辦一場文化講座,「為什麼辦?訴求是什麼?希望給參與者什麼?」都要事先溝通清楚,才能在主講者、企畫者和聽眾之間,形成「瞭解-參與-滿足-感動」的共鳴,「如此一來,文化活動才有良性循環。」

文化工作者總是發現,台灣文化產品、藝文活動的消費似乎一直停留在學生和文教工作者,必須擴大普及層面。

「資訊的豐富性前所未有,樣樣都變得唾手可得,」負責漢聲雜誌編務、從事民俗采風的奚淞觀察到,「因此人們樣樣都有,卻樣樣都未必在意。」

文化產品要從中脫穎而出,有賴有心人的趨勢洞察和行銷功力。

表演工作坊交集小眾大眾

表演工作坊有齣戲--「暗戀桃花源」;從今年九月開始,它將不只是一齣舞台劇的名字,還會是一系列服裝設計的主題,以及一部電影的片名。

「我們是做文化事業,劇場畢竟是小眾文化,但我們的目標一直希望讓更多人來接觸文化創意。」執掌表演工作坊行政大舵的丁乃竺指出。

工作坊成立七年以來,票房和口碑兼具,「這一夜,誰來說相聲」更曾創下爆滿五十場的紀錄。然而丁乃竺認為,相對於台灣兩千萬人口而言,受感染的群眾還是算少。

延伸戲劇通道

他們要尋找更多延伸戲劇主題的通道。為了讓觀聚不致因舞台劇的曲終落幕而人散沓然,國內各劇團發行劇本、錄音帶、錄影帶,力求留「聲」留「影」的方式,已行之多年。這次表演工作坊則率先從基本不脫作品複製的書市、影帶市場,大步邁人更具大眾消費特性的服飾設計、電影演出。

嘗試大膽,他們走得小心翼翼。

挑的是極有把握的一齣戲。「暗戀桃花源」在民國七十五年上演即相當轟動,黃牛票一度賣到兩千元一張,更獲得「中華民國傑出表演藝術獎」,創作者賴聲川也因這齣作品獲得國家文藝獎。

「這齣戲是我們自己最懷念的。」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表示,尤其這是創團後第二件作品,在第一齣戲即廣受注目之下,當年壓力特別大,一群工作伙伴在寒冬凜冽的陽明山上工作室,共同激盪創作。劇中涵蓋兩岸分離四十年的情懷,及人心嚮往桃花源的情結,亦今亦古,又悲又喜的內容,深含戲劇張力。

選擇的合作對象也頗具號召力。演出部分,重新推出的舞台劇,及年底的電影籌備,邀得知名影星林青霞助陣;服飾部分,則結合丁乃竺眼中「人文素養足夠」的黃嘉純設計師,以及有十多個銷售據點分布全省,主要消費群由十六到三十五歲的龍太服飾公司。

合作布局由表演工作坊的戲劇創意為起點,黃嘉純設計公司根據「暗戀桃花源」的意念,設計或素雅、或俏麗的短衫、外套等,再由龍太企業製作銷售。打破以往劇團只在演出場所販賣,且多半只限是印有劇名的T恤的格局。

「取材於台灣社會現況的某種主題,應該是值得的嘗試。」負責洽談合作的前任龍太開發部協理詹宏仁表示,我國服飾界不能只是一味從外國潮流取經,不妨放眼社會現有的文化素材。而表演工作坊每年春、秋兩季推出作品,也正好符合服裝界季節銷售的時序,題材源源不絕。

表演藝術團體和商業公司密切結合,藝文界人士不免有是否流於商業化的疑慮?

「任何東西只要產生交易,就是一個商業。」丁乃竺表明想法:「最重要的是作品好不好,以及對原創性的重視。」而表演工作坊一直秉持著「擁抱群眾」的態度。

現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的賴聲川,七年前以戲劇博士身分返國投入劇場以來,即致力把觀眾拉到劇場,逐步累積出曲高也能和眾的形象。而早年曾任職電腦公司企畫行銷的丁乃竺,除了偶爾參與演出,也擅長為文化活動組織擘畫。這對夫婦聯手,「只要有心,我們相信小眾文化和大眾文化會有交點的。」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漢聲編本活雜誌

二十年前,一群年輕的文化工作者創辦漢聲雜誌,指導老師俞大綱對他們開宗明義:「傳統」是頭,「現代」是腳,中國人現代化的腳步飛快,形成「頭歸頭、腳歸腳」,漢聲要做的,就是把頭和腳銜接起來的工作。

耕耘多年,漢聲傳播的依然是歷來蘊含於各地的傳統常民文化,慶祝成立二十週年之時,把雜誌徹底加以現代化包裝 印刷更多樣豐富、紙張用再生紙、裝訂採活頁打洞,成為全國第一本可讓讀者撕存分類建檔的中國文化雜誌。

根在常民文化裡

漢聲有了「民間文化剪貼」的新名字。這個被漢聲社長黃永松稱為「活的雜誌」,強調的是「提供參與」。精緻的活頁夾,容量可觀;首頁綱舉目張,標明「文化、生活、信仰、文學、藝術」五大種、下分十類、五十六項等細目;書末增闢空白頁,供人隨時增添素材入檔。種種設計,邀請讀者協力挽救民間文化資產,雜誌不再限於單向的資訊告知工作而已。

在行銷企畫人員眼中,這番設計類似近年來書市興起的「萬用手冊」,提供活用和常存的服務。

包裝手法創新的背後,蘊含著漢聲擴大文化採集的努力。

在台灣各地從事民俗田野調查十多年,隨著兩岸開放交流,漢聲製作群赫然面對如汪洋大海般的中國文化領域。除了工作人員幾度親赴大陸,並邀得香港、大陸多位文化界人士,採訪、探索浩瀚源流中的民俗學者、民間技藝、宗教遺風、歷史脈絡……。

「大陸經過「除四舊」後,中國人的「根」還保存在常民生活裡。」漢聲副總編輯奚淞指出,但是如今外來的層層衝擊,也使這些文化根柢逐步流失。漢聲迅速的、全面的搶救整理,採集得來的內容大量而零碎,無所不有,用活頁分類、持續增添的包裝型式,「是我們求完美的解決方式。」

奚淞表示,隨著每期雜誌每次累積一些文化素材,「最終的完成是一本中華文化基因庫」,可以收藏,也可以傳播。

出版物重新定義

注入收藏價值,使得雜誌不受限於時宜性,和書的界限日益模糊。出版界曾有人分析九0年代的出版趨勢:「出版物」的概念將加倍複雜,因為型態彼此滲透,甚至彼此搭配。

漢聲求好心切的努力,適時切合了潮流趨勢,但是成本耗費驚人。

光是活頁打洞部分,為求精緻,採取手工打洞,每一本雜誌就多了將近十元成本。為呼應環保,採用不易印刷的再生紙,每一版須印兩到三次,試驗印製效果。漢聲負責業務及印刷部門的馮敬德表示,改版後的「民間文化剪貼」較以往整體成本至少提高了三0%。

如此重新包裝文化產品,有人形容是「走在刀口上」,也有人認為「創意會增加讀者興趣」。書市反應如何?有待觀察,但至少創新的漢聲雜誌銷路已比以前提升。

新電影曲高和眾

延續前年「悲情城市」發揮的「侯孝賢經濟學」,對於今年楊德昌導演的新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知名的企畫專才詹宏志發展出「第三世界復仇記」。

「當侯孝賢、楊德昌的電影在國際日受肯定的時候,在國內的市場卻日漸萎縮,我想做一些事來解決這種不協調。」瘦削的詹宏志談話時總予人不停動腦的印象,關於自己解決這種不協調的作為,他形容是「在不可能的地方盡量找出路」。

出路之一是,掌握「低成本、高品質」的電影優勢。楊德昌新片耗時三年多、高達兩千七百萬台幣的製作費,雖然一度嚇走國內投資片商,但放眼國際電影市場動輒數千萬美元的拍片經費,這折合約一百萬美元的成本,極具競爭力。

同樣的,和歐美電影工業層層分工、組織完整的情況相比,台灣片廠制度並不完善,但也因而使電影工作者擁有較大的創作空間,藝術成就突出。

價廉又物美的作品,會陸續吸引各國公共電視台、電影圖書館、藝術電影院以及錄影帶經營者前來購買,交易總額可達一百萬美元。「如果有人能使這交易在短期內同時發生,並且有技巧的宣傳,將會有較多的買片者,以及較好的價格。」詹宏志分析:「若能達成,即使沒有台灣市場,電影也能生存。」

今年,詹宏志在兩個月內談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海外版權交易,七月底上片前,確定可回收三千多萬台幣。

出路之二是,方興未艾的視聽軟體爭奪戰。國際傳播網絡上,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勃興後,頻道激增,軟體將供不應求。「誰掌握軟體資源,世界的影響力就在他手上。」導演楊德昌體察到。

日本企業界尤其深信此點,不僅頻頻購併美國影業公司,並且在亞洲積極尋求具創作力的電影導演和作品。日本新成立的MICO集團,把楊德昌列為華人導演中首要爭取對象;五家日本電影公司,更在四月間競相爭取「牯」片的發行處理權。

掌握住國際趨勢,確保了楊德昌電影的生存立足,接下來就是如何和國內芸芸觀眾溝通了。

「對於不同層次的群眾,我必須有不同的元素和他們溝通,」影片上映前一個月,書市已經陳列「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本和小說,這不是一窩蜂的搭便車,而是經過設計的訴求考慮。

劇本針對有心鑽研電影的人,小說則訴諸廣大的一般讀者;隨後,還將出版以圖片為主的「牯」片筆記,和屬評論分析文章的「楊德昌研究」。

將成參考案例

這部片子沒有大卡司,詹宏志在宣傳中指明其特點是,幕前幕後有七成以上人員初次參加電影工作,為台灣影壇注入大批新血;影片劇情發生在六0年代,宣傳重點不斷闡述導演楊德昌重現「一段被遺忘,都影響至今的時代」的創作企圖。再加上女主角登上跨國雜誌封面;一段沒有旁白只有音樂的電視廣告……,出招頻頻。

「詹宏志十分清楚供需之間的關係,極力讓人知道手中產品和其他產品的區隔是什麼。」曾和楊德昌合作過的劇作家小野指出,國片雖然低迷已久,但也正因如此,「台灣有些人很渴望有好電影出現。」

溽暑中的週末假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台北市區,兩天賣座四百多萬元,絲毫不遜於同檔上片的香港商業片。少年臉孔盤據的大看板下,藝術價值和票房號召有了交集。

「對電影界,對文化產品,甚至對整個社會,我們會是個參考案例。」曾遭到作品三天即下片挫折的楊德昌,語多感慨和信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