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如果這樣,會怎樣?》作者門羅(Randall Munroe)的偵探精神,工業設計系訓練學生,天馬行空發想,用科學邏輯找答案。
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所學生雲勢棠和同學伙伴以機車族為題,找出他們最困擾的問題。他們發現,機車最怕遇上半路拋錨。一台小小的機車救援輔具,卡住輪軸就能產生動能,將機車運到修車廠,省去人工拖車的危險,也省了拖吊載送費。作品於大四畢製上發表。
不只美觀,產品設計也蘊藏設計師的觀察。雲勢棠發現,民眾愛用的拋棄式口罩,其實藏匿很多細菌,他想在內裡加入一層奈米薄膜,根據濕度或細菌數量變色,提醒使用者定期更換。
從機械跨足設計,雲勢棠覺得自己更熱愛觀察、記錄生活細節,再用邏輯思考找出問題點。
業界出題 使用者導向
「一般認為工業設計關注產品,我們更關注人與產品的互動,」雲科大工設系主任翁註重直言。
以大二「基本產品設計」為例,業界出題,學生會到工廠考察,透過修車技工、水電工等師傅的使用經驗調研,改良手工具。使用者在工作現場、長期重複操作的情況下,如何降低對人體的傷害,「這就需要應用人因工程的知識原理。」
除了大學四年的主軸設計課,選修課結合系上23位專兼任老師專長,百花齊放。比如曾是燦坤資深設計師的林勝吉開設的「生活用品設計」,專攻小家電設計;助理教授鄭仕弘、講師陳鵬仁針對交通運輸工具如自行車、遊艇、水上摩托車等開課。
知名設計公司IDEO執行長提姆‧布朗(Tim Brown)曾提出「社會設計」,呼籲設計不只為工商業服務,而要解決社會問題,改善人類生活。
農機具設計 先捲起褲管當農夫
2016年暑假,在宜蘭一望無際的稻田中央,一群雲科大師生正揮汗如雨地除草、割稻。翁註重和「倆佰甲」友善農耕組織合作,把教室搬進農田,帶領學生從農務認識農村議題。
最初,他們鎖定勞力老化問題,要設計能省力的農機具。走進農村後,才發現慣行農法早已高度機械化;真正的農夫未必經常下田。
友善耕作也是一種新的農村生活運動,吸引一群年輕新農夫遠離都市塵囂。但這種農法畢竟要付出大量勞力,他們針對農友需求,設計水田除草機及福壽螺誘捕器,在不使用殺蟲劑跟除草劑的情況下,幫小農解決這兩大棘手問題。
設計+程式 加強使用者介面
中南部產業類型以傳產為主,像是自行車、健身器材、手工具、精密機械等,翁註重觀察,近年來部份畢業生選擇從事產品應用軟體的研發工作,系上正在思考與資工、資管等科系進行跨領域教學,朝使用者介面設計發展。
他提醒,近來不少畢業生選擇西進,大陸對創新人才的需求高,針對優秀設計師,直接將新台幣薪資單位換為人民幣,對台企是不小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