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與其新南向 不如擁抱全亞洲

前瞻論壇6〉兩岸經貿大未來

李建興
user

李建興

2016-12-15

瀏覽數 15,950+

與其新南向 不如擁抱全亞洲
 

本文出自預見2017未來大趨勢

2016年第14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兩岸經貿大未來」論壇,由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馬紹章、立法委員曾銘宗,以及上海市十大青年經濟人物、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暨上海台商協會會長李政宏齊聚一堂,一同討論兩岸經貿的前景。

中國崛起,台灣的角色是什麼?「與其談『新南向』政策,倒不如『擁抱全亞洲』!」曾任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立法委員曾銘宗,一語道破台灣應該正視及調整的方向,值得政府相關部會重視。

他說,亞洲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重心,宜利用此一趨勢,強力布署亞洲市場,搶占先機:例如中國大陸、印度、印尼、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等。以下是論壇精華:

主持╱海基會前副董事長 馬紹章

與談╱立法委員 曾銘宗、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暨上海台商協會會長 李政宏

馬紹章

舊瓶新酒 劇變中更需要談

一提到『兩岸經貿大未來』,我一開始想的是,這不是2008年的老題目嗎?但後來想想,其實這是個放在哪個時代,都有意義的議題!

尤其目前兩岸局勢和經貿格局都在劇變,思考未來,才會掌握戰略性籌碼和機會。

一個國家的政策和經貿走向,都會影響到該國的經濟樣貌。

早在1990年代初期,當時的政府就提出了「亞太營運中心」的概念,當時計劃將台灣建設為亞太地區的金融、媒體等區域核心據點。

但後來卻因為政府對大陸的「戒急用忍」政策下,政策方向急轉直下,讓台灣走了不同的路線。

顯見,遇見未來、擬定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特別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一大趨勢,任何國家和地區如果不儘速建立或加入自由貿易區,就將失去眾多的貿易和投資機會,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恐怕將存在被邊緣化的風險。

兩岸經貿關係有高度的互補性,台灣經濟過去與大陸市場密切相連,但在兩岸關係進入急凍期下,兩岸經貿未來將如何發展?台商又需要做怎樣的調整?值得深思。

曾銘宗

加入亞洲大家庭 高度參與世界經濟

其實,早在18世紀時,亞洲早就是世界的經濟中心。

以西元1700年為例,推估亞洲占全球的GDP,竟高達71%,當時為清康熙時代,中國GDP占比為28%。後來因歐美國家逐漸崛起,亞洲做為全球經濟中心的角色,才逐漸趨淡。

然而,展望未來,全球經濟成長動能,亞洲將再度崛起。

目前全球經濟發展趨勢,是由北向南,由西向東。

從亞洲開發銀行數字就顯示,當2009年,全球皆飽受金融風暴衝擊時,全世界經濟成長率衰退1.9%,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更下滑3.5%,但亞洲國家卻逆勢成長6%。

到了2010年至201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介於2.6%至4.3%,OECD更只剩1.8%至3.0%,反觀亞洲國家,居然能達到6.1%至9.2%。

預估2016年至2018年的經濟成長率,全球大約介於2.9%至3.1%,OECD國家則約為2.1%,但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則大約在6.2%至6.3%,南亞地區則是7.3%至7.5%。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到了2050年,亞洲GDP將占全球51%,而北美只剩15%,歐洲只有18%。

OECD更推測,2011年時,中國占全球GDP為11%、印度為7%,遠低於美國的23%、歐洲的17%。

但到了206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GDP占全球比重達28%、印度為18%,為全球第二大,擠下美國(16%)和歐洲(9%),成為全球兩大經濟體,顯見亞洲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重心。

面對未來,台灣應該順勢而為,強力布署中、印、東協等全亞洲市場。因此,我常想,政府與其提倡「新南向政策」,還倒不如設定完整的「全亞洲政策」。

事實上,這幾年,台灣在亞洲的部局確實也愈來愈吃重,以台灣出口實績來看,2006年時,台灣出口到亞洲的金額占全球65.6%,而到了2015年,則已成長至72.1%了。

以往,台灣在亞洲的出口,偏重於中國和香港,2009年占比是41.09%,去年則降至38.95%,今年1-6月更已降至38.33%。

反觀,台灣商品出口至東協和印度的比重,卻在不斷地提升當中,以2009年來說,比重是16.26%,到了2015年,則提升至19.21%,今年上半年,更達到了19.51%。

然而,兩岸經貿向來有著既合作又競爭的微妙關係,我認為,政府應該想盡辦法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盡量簽定FTA(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無論是中國所主導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或美國主導的TPP(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議)。

雖然這有難度,但政府仍得積極借重台商在全球的勢力和布局實力,找到突破口,加入亞洲這個大家庭,這樣才能高度參與世界經濟。

李政宏

年輕人走出去 感受對岸「狼性」

從剛剛曾銘宗立委所分享的資訊來看,我得到一個啟示,就是要奉勸各位「要趕快回家生小孩!」

畢竟,端看未來世界上前兩大經濟體──中國和印度,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足以見得,人口紅利,對一個國家而言,有多重要。

我在大陸經商逾20年,見證了大陸從1990年代經濟起飛,以至於目前第二波經濟競速成長,看見台商如何從中賺到第一桶和第二桶金。

目前布局大陸的台商都在思考多角化問題,如瞄準大陸的「養老行業」,以及因應二胎化之後,每年新增600萬~800萬名新生兒,龐大的「嬰童行業」指日可待。

另外,台灣當下在文創素養仍有優勢,包括觀光休閒、文創娛樂是可以在大陸開發的機會。

其次,大陸物聯網發展快速,亦是眾多台商企業應該加緊鏈結的項目。

同時,以往「流水型的生產」亦即量產的模式已經過時了,取而代之的是「客製化」和「個性化」的商品,這個現象值得台商進一步關注。

中國未來將是全球最大經濟體,是台灣無法忽略的。

既是如此,就應該參透中國的政策方向,如「去產能」「去庫存」「綠能商機」「一帶一路」「城鎮化」等。

另外,李克強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即俗稱的「雙創」號召後,大陸從中央到地方就推出一波波配套措施,積極推動創業與創投發展。

廣設各類創業園區,提供創業者租金減免優惠;制定獎勵人才落地政策等等。有些地方甚至直接提供創業者資金支持,例如深圳對於通過評級的創業者,就給予人民幣10萬~20萬元不等的資金補助。

在官方大力推動下,大陸社會形成濃厚的創業氛圍。

據國家發改委統計,2016年1~7月各地舉辦的創業比賽、高端論壇、投資路演、創業培訓等「雙創」活動超過7300場次,比去年同期增加34%。

中國經濟縱深很深,商機不只在沿海地區,目前隨著大陸城鎮化政策實行,使得二、三線城市基礎建設、人力需求都是無可限量的。

值得注意是,目前世界正飛快的進步,但是中國大陸進步的更快,台灣的年輕人實在應該多多去大陸看看,才能突破既有的刻版印象。

據我所知,目前還沒去過中國大陸的台灣人,根據統計還有1000多萬人,這些人,恐怕很難相信,上海處處是摩天大樓,而且當台灣還在使用信用卡的時候,大陸早就慣用微信支付及支付寶。

當台灣的電視新聞,播的大部分是行車紀錄器錄到的市井消息時,大陸已有不少新聞是24小時播放與世界連動的國際新聞和新聞分析。

台灣的年輕人唯有進一步去大陸看看,才能體會出對岸的「狼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