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達「綠築跡」展 一次看懂綠建築減碳潛力

華山文創展覽 呈現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王一芝
user

王一芝

2016-09-29

瀏覽數 14,800+

台達「綠築跡」展 一次看懂綠建築減碳潛力
 

本文出自 2016 / 10月號雜誌 台灣正在瘋荷蘭

2015年底,巴黎經歷上百人死傷的恐怖攻擊事件。

不久後,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仍如期於巴黎舉辦。悲情似乎催化了更多參與的熱情,不僅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內的各國領導人出席,還吸引超過500家跨國企業及400座城市響應,參與人數從原先預估的四萬人,倍增到近九萬人。

不過,很難想像,在堪稱史上規模最龐大的氣候高峰會上,竟有一家是來自非聯合國會員的台灣企業,也展露頭角。那就是台達集團。

台達以非政府組織(NGO)的觀察員資格,爭取到在巴黎氣候會議參與六場不同型態的活動。包括主辦周邊會議、受邀到德國館發表演說,以及參與「Solution COP21」展覽,主辦綠建築特展,分享過去十年打造20多棟綠建築的節能經驗。

展示模型外 還有互動遊戲

展覽場地就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旁的大皇宮,那是巴黎為了舉辦1900年世界萬國博覽會而特別興建的場地。

不少人走入大皇宮,一眼就看到那座全場最高的褐色帳篷。蔓陀蘿花般的外型,完全是台達最得意的綠建築之一、高雄八八風災後,由台達認養重建的那瑪夏民權國小圖書館的翻版。

這正是台達精心打造的「綠築跡——台達綠建築特展」展區。帳篷內錯落著書櫃和閱讀長桌,再加上書冊般的解說看板,參觀民眾就像在圖書館內自在穿梭,也是置身在綠建築裡欣賞綠建築之美。

展覽除了展示台達自2005年所興建,分布在全球校園、住宅、廠辦及臨時場域的綠建築模型,還有角色扮演的互動遊戲,像主婦、上班族、學生等,讓參觀的民眾體悟,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建築的耗能。

現場最令人震撼的是環景劇場。播放的影片《築回自然》是由金馬獎動畫入圍團隊花了大半年出外景,並模擬小瓢蟲、螢火蟲飛行軌跡,導引觀眾從戶外到室內體驗台達綠建築,讓四萬個進場參觀民眾嘆為觀止。

當時也特地到巴黎開會而觀展的前環保署長魏國彥看完盛讚,「有聶隱娘的風格。」

當時受邀到巴黎的100~200位台達歐洲經銷商,也無不對台達在綠建築的節能表現感佩不已。尤其是去年剛併購的挪威電源廠商Eltek ASA,更因為巴黎這一役,對台達完全改觀。

談到去年參與策展的初衷,台達電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坦言,綠建築仍具相當程度的技術門檻,須轉化為民眾聽得懂的知識,「台達在綠建築這條路摸索了十年,非常樂於分享,讓有心蓋綠建築的企業,能一步到位。」

建築節能潛力達30~60%

創辦人鄭崇華的先知和堅持,讓台達成為節能愛地球的企業表率。只不過許多人不理解,台達明明是科技公司,為何鍾情於綠建築,甚至大費周章策展?

「建築節能潛力高達30~60%,」郭珊珊強調,興建綠建築能達到可觀的節能效益。

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出版的氣候評估報告,建築的排碳量占人類能耗總排放量的1∕3,也占耗電一半,「綠建築絕對是節能減碳最有效的方式,」郭珊珊呼籲。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另一方面,被譽為「環保傳教士」的鄭崇華,自從1990年代接觸《綠色資本主義》《四倍數》等環保書籍後,行動派的他,2004年親率建築師和營建團隊到泰國、德國取經綠建築。

隔年他就強烈要求,只要是台達自家的建物廠辦,或社會捐建,首要條件都必須是綠建築。

這十年來,台達已在台灣、中國、美國、印度等地打造逾20棟獲美國LEED認證的綠建築,去年最新落成的美洲總部大樓也已預期能達到淨零耗能目標。

藉著巴黎氣候會議,台達把傲人的綠色成績搬上國際,連出席巴黎峰會的台灣官員和非政府組織代表,也對於台達綠建築能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

半年後,趁著「2017台達盃國際太陽能建築競賽」啟動會,「綠築跡」展,在2016年中移展至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那之前,台達已和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合作舉辦十年的國際太陽能建築設計比賽,歷屆獲獎作品也有四個在中國實地興建。

除了巴黎大皇宮展場的主要內容,北京「綠築跡」展更還原已經蓋好或即將落成的獲獎作品,包括在川震之後捐贈的兩棟綠建築校園。

負責策展的郭珊珊舉例,用「住宅」命題那年,得獎的是以江南傳統民居「粉牆黛瓦」雪白的牆壁、青黑的瓦為主軸的作品。原因是作者把原本在屋頂的瓦片改置於牆面,受陽面能做太陽能發電,遮陽面能開窗通風,成為名符其實的垂直綠建築。

由於作者的靈感來自中國已故著名畫家吳冠中,恰巧吳冠中也曾在清華大學建築系授課,於是特別商請了一位畫作收藏家,同意輸出一幅吳冠中的作品,呼應年輕作者的綠建築模型,也成為「綠築跡」展場的主視覺。

幾個曾在北京為清大建築系學生導覽的台達員工,都對他們印象深刻,「希望這場展覽能鼓勵他們,在學習建築的過程,能試著把環境節能的思考放進去,」郭珊珊用心良苦。

花、蟲、石為主視覺軸心

今年9月,在眾人期盼下,台達終於把「綠築跡」搬回台北,在華山文創園區連續展出一個月。同樣是22棟綠建築的經驗分享,台達在巴黎、北京和台北三地的展覽呈現手法完全不同。

郭珊珊指出,巴黎專注跟時代對話,強調氣候變遷的回應,到北京傾全力和中國社會對話,回到台灣,則希望把與自然環境的對話演繹的盡善盡美。

從台灣「綠築跡」的形象標章,就可窺知一二。

深綠色的葉面上立著一幢咖啡色、外型仿若蔓陀蘿花的建築,代表台達捐助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的圖書館;後面白色立面像石頭稜角的爪子建築,是台達南科一廠前的遮陽設計;淺藍色屋頂的灰色建築,是台達把舊建築變綠的典範內湖企業總部瑞光大樓;至於葉尖上那隻紅底黑點的小瓢蟲,則是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又稱綠色魔法學校。

郭珊珊透露,主視覺以花、蟲、石為軸心概念,說明師法自然、適應自然和與自然共生的綠建築智慧。展場的綠色廊道,將錯落著台達22座綠建築模型,彷彿置身森林,再加上灑落而下的自然光,剛好和華山強烈的文創能量和設計感相互輝映。

舉辦華山綠建築的同時,台達也出版《跟著台達 蓋出綠建築》,並拍攝12支微電影,藉著文字、照片和影像,把台達興建綠建築的經驗呈現給大眾。

郭珊珊興奮地說,這本書特色獨樹一格,不管讀者翻到哪個章節,只要拿著手機一掃QR Code,馬上就能欣賞微影片,若先在網路看到微影片,也能透過書上文字和圖片一窺究竟,「文字、圖片和影片相輔相成。」

台達員工期待特展與這本書,能讓台灣社會更重視綠建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